首頁>財經>

在解釋平臺生態之前,先列舉幾個資料:螞蟻金服估值1600億美金,相當於兩個高盛集團(852億),覆蓋了6.22億使用者,全年的支付交易金額是77萬億,和中國的GDP差不多,管理著2.2萬億元的財富。這2.2萬億元相當於多少呢?相當於中國前幾大的資管公司,易方達、博時、建信、工銀瑞信的總和。

說到這裡,你發現了嗎?螞蟻金服雖然做的是最小微的金融服務,幾毛錢的支付,幾塊錢的保險,幾百塊錢的貸款。但是,它的規模超級龐大,而且業務超級複雜。更重要的是,這個企業才成立了4年,就算從支付寶出現算起,也不過十多年。和動輒這種百年的金融機構來說,這種擴張的速度就有點超乎想象了。而這種疾速型的擴張,和龐大複雜的業務網路正是一個平臺生態所應該具有的基因。

很多人老喜歡用“平臺生態”這種詞語形容網際網路企業,其實在我們的視野裡面,能夠稱得上平臺生態的極少。

那為什麼螞蟻金服是平臺生態呢?對它在短時間內估值超過華爾街巨頭會起到什麼作用呢?

一、平臺與生態

要理解平臺生態,我們就得先理解什麼叫平臺。

平臺要滿足具有多邊互動和網路效應這個特徵。所謂多邊,就是能夠聚集很多的產品和服務,擁有多個交易方或者使用方。那麼螞蟻金服上有數億的使用者,有各種服務提供商,比如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信用評級、水衛煤電等公用服務,所以,螞蟻金服上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多邊”,而這些多邊的各方會自發地進行互動、交流,或者交易匹配,因為產品、技術、服務的聚集和互動,就形成了一個自我擴大,自我加強的反饋機制。這就是網路效應。

而這個反饋機制又會吸引和聚集更多的產品、技術、服務的提供方和使用方,就使得規模急速地擴張,組織快速地複雜化。

換句話說,真正的平臺會因為多邊的複雜互動,形成一種自我演化的能力,甚至可以從細胞裂變,演進成生態。

好了,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我們來看螞蟻金服的演化過程。這個生態是怎麼開始的呢?是從你最熟悉的支付寶開始的,而支付寶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是一個金融產品,是淘寶電商的輔助工具。它要解決什麼呢?要解決當時電商缺乏信用的問題。

但是這個產品做大以後,就自然地脫離了阿里電商這個母體,成為了整個電商系統的基礎設施,然後就自然地把商業場景和金融支付場景給聯絡了起來。這個時候,支付寶的平臺就獲得了很多資料資訊,它就開始給賣家提供融資服務,阿里小貸、螞蟻小貸等產品。除了融資服務以外,它還提供保險服務,比如運費險、退貨險等等,同時又開始給買家提供消費信貸,你熟悉的花唄、借唄都是這樣子的。

那這些金融服務的特徵是什麼呢?道先這些金融服務是資料驅動的。然後,因為服務全部是線上提供,所以所有的資料被及時地反映、記錄,形成閉環,支援決策,新資料又一次一次地回到螞蟻的平臺上,推動著螞蟻可以服務的場景不斷地擴大,從原來的電商領域擴充套件到水衛煤電繳費、公交出租、看病、點餐。換句話說,螞蟻的服務場景從商業擴張到了生活場景。而這些場景的擴大,又使平臺使用者在平臺上的數字畫像更加地立體和多維了,然後這又催生了新的業務模式,芝麻信用。

用多維度的資料,刻畫一個人的信用度,讓個人信用可以轉化成個人資本。比如說芝麻信用分高,可以抵房租、押金、升艙、酒店免押金,甚至提高你的小微貸款的信用評估分等等。

那再接下來,從個人賬戶到財富管理就變得非常地順理成章了,餘額寶就是個開端,接著就是螞蟻旗下的基金超市。

更重要的是,這些業務都不是像傳統的商業形態裡的銀貨兩訖的交易,而是我昨天說的,都是迴圈滾動的資料閉環中的一環。資料量越來越大,維度越來越多,那可以觸及的服務業態也越來越多。

這就有點像一顆種子長出了一棵樹,慢慢地,樹的周圍又長了草,引來了鳥和蜜蜂,鳥和蜜蜂又叼來了別處的種子,種子又長成了其它型別的樹、灌木,然後再吸引其它的飛禽走獸在這裡築窩、打洞、定居。所以,如果氣候適宜,環境適宜,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自然生態了。

你發現了嗎?這個生態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然演化出來的。在演化的過程中,它隨著生態的擴張,物種豐富度的增加,生態自己會不時地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

那麼,螞蟻金服這個企業本身在幹什麼呢?你不妨將它看作護林人,它就是不斷地想辦法去引進新的動植物品種,使得這個生態能夠更快地長大,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任何一個網際網路平臺生態的管理者,都可以說是護林人,不是造物者。生態是演進,而不創造出來的。所以,最重要的職責是維護生態平衡,促使生態繁榮,而不是當上帝。

二、不斷演化的平臺生態

平臺生態這個概念已經解釋得差不多了,也能理解為什麼螞蟻金服是一個數據驅動的金融平臺生態,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呈現出這種疾速型的擴張和如此複雜的業務形態。

所以,到最後你就會發現,很難給螞蟻金服下定義。作為金融服務的平臺生態,它是資料驅動的,而這個資料是活的,生態是動態演化的,具有極大的延展性,你沒有辦法在傳統金融機構的框架裡定義它,它不是銀行,不是投行,不是保險公司,更不是你所理解的任何一種金融機構的形態。但是,這些業務又都在這個平臺上,而且它還不斷地在迭代、演化。正因為此,這個企業沒有邊界,也不可能有邊界。

就像一個自然生態不會有邊界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用一個企業的邊界去定義平臺生態。資料的擴張和結構化是新業務、新模式的生命力所在。我想,這就是科技金融業態的迷人之處。

當然了,對於監管層來講,也是它的風險所在,你沒有辦法預測一個生態的演進,當然也就不可能對生態做出控制和防禦的措施了。所以,對於這麼一個仍然在不斷演進變化的龐然大物來說,從監管或者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說,只能邊走邊看。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資產負債表擴張並非量化寬鬆:美聯儲利率決議下一步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