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原計劃在2023-2025年推出的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近期被媒體曝出有望提前至2021年第三季度。蘋果造車訊息一出,特斯拉股價(截至12月21日美股收盤)當天隨即下跌6.49%,市值蒸發427億美元,約合2800億人民幣。

造車是蘋果公司眼下看得見的一條新增長曲線,尤其是在智慧手機市場增長見頂的情況之下。這同時也是庫克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即便帶領蘋果從4000億美元上漲至2萬億美元,在接任喬布斯九年後,針對庫克的質疑依舊存在。對庫克來說,外界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就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

外界把喬布斯接班人的最佳人選投給了埃隆·馬斯克。就連喬布斯曾經摯友、蘋果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斯,都在2015年接受《國家地理》採訪時,認為馬斯克是“當今世界最能填補喬布斯留下的空缺的人”。

因為他們都能夠將各自的前瞻眼光,變成改變大眾生活的真實產品。現在,Apple Car給了庫克一次同樣夢想照進現實的機會。

在蘋果為造整車還是做系統搖擺反覆的六年間,特斯拉逐漸成長為電動汽車領域的細分巨頭,成為全球市值最高車企,突破6000億美元。

其實,關於蘋果應該收購特斯拉的傳聞,曾被多次傳出。早在2013年,庫克剛執掌蘋果兩年之際,面對特斯拉跌跌不休的股價和持續虧損,外部股東就建議“蘋果要收購特斯拉”。

但這顯然不符合庫克的追求。

從蘋果收購歷史看,這是一家並不熱衷於大規模併購的公司。迄今為止,蘋果最高一筆收購,還是2014年30億美元收購Beats耳機。

不是蘋果不喜歡收購,庫克曾在2017年接受採訪時透露,“我們大約每兩週左右就會收購一家公司”,只是蘋果一直奉行的都是人才型收購策略。

而且,蘋果自己定義產品的能力,已經在喬布斯時代得到反覆證明。

拒絕會見馬斯克、不考慮收購特斯拉,直接原因可能也是庫克希望喬布斯做到的事情,能夠在自己領導下的蘋果同樣發生一次。蘋果重新定義過手機,當那波浪潮逐漸平息,蘋果需要重新掀起一波浪潮,那就是重新定義汽車。

A

2011年之前的蘋果,是專屬於喬布斯的封神時代。

無論是2001年問世的iPod,還是2007年釋出的iPhone,以及2010年推出的iPad,儘管蘋果在任何一個品類上,都不是開創者。但厲害的是,在喬布斯帶領下,蘋果總是能重新定義產品:透過新的排列組合,整合起當前最領先技術,進而轉化成體驗出眾的蘋果產品,完成市場收割,成為細分產品領域的NO.1。

以iPhone為例,世界上第一部智慧手機,出現在1992年,是由IBM釋出的Simon Personal Communicator,比iPhone早了15年。

在2007年iPhone釋出會上,喬布斯經典開場:“今天我要釋出三款產品:一個支援多點觸控的大屏iPod、一部劃時代的手機以及一個顛覆性的網際網路通訊裝置”。

美國時代週刊將iPhone稱為“2007年度發明”。截止2020年,iPhone全球銷量超過18億部,助推蘋果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科技公司。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窘境》中,提出過兩個核心概念——“延續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

破壞性創新的典型特徵,就是透過技術的排列組合,進而導致產品市場的競爭基礎發生根本性變化,就像是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

蘋果,成為過去20年間“破壞性創新”的典範。

質疑者不否認庫克執掌蘋果九年來的成績,但他們在意的是,庫克領導下的蘋果,正在脫離喬布斯最初的創新精神與極客氣質,成為一家更功利性、更純粹的商業企業。

從蘋果造車加速來看,在蘋果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庫克顯然不只滿足於被定義為史上最偉大的守成者,如果有希望複製一次“蘋果式奇蹟”,成為又一個喬布斯,那為什麼不試試呢?

在2014年汽車正規化變革席捲全球,汽車工業進入跨界創新時代後,庫克在蘋果內部下了一個決定:啟動電動汽車開發專案,代號“ Project Titan”(泰坦計劃)。

2015年2月,一輛車頂放置有多個攝像頭的貨車,現身美國北加州街道。

蘋果造車專案,以這樣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被首度曝光。《華爾街日報》對外揭開了蘋果造車的神秘面紗。

庫克最初目標,就是想像Mac和iPhone一樣,打造一款完全顛覆當前行業的產品:無人駕駛智慧汽車。

也是在這一年,蔚來、小鵬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陸續面世。

庫克2015年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首次對外談及汽車話題,表示“電動汽車行業正處於巨大變革的臨界點”。

蘋果也在這一年,開出1.5倍薪資大舉挖角特斯拉,甚至引來馬斯克嘲諷,說“蘋果只能招我們不要的人,我們把蘋果戲稱為‘特斯拉墳墓’。如果你在特斯拉幹不下去,那就去蘋果吧。我可不是在開玩笑”。

蘋果造車就在人員的流進流出中,緩緩推進。

B

六年過去,期待中的蘋果汽車還未露面,但外界已經發生了大變。

僅2020年,就有4家新能源汽車,先後在納斯達克上市(Nikola、Fisker、Lordstown Motors和Canoo);特斯拉股價年內飆升超過七倍,市值超過6000億美元;國內造車“三兄弟”(蔚來、小鵬和理想)也都迎來市值飆升。

華爾街甚至決定,要將2020年確立為美國汽車工業轉向電動汽車領域的一年。

包括華為、阿里、百度在內,巨頭掀起的第二波造車浪潮,正在快速催熟智慧電動汽車市場,蘋果造車不得不提速趕上。

庫克等不及了。蘋果在這波浪潮中,表現得要更為激進。

據中國臺灣媒體《經濟日報》披露,為了讓Apple Car提前至明年第三季度亮相,蘋果已經比照iPhone備料由零元件開始催貨的慣例,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在內的中國臺灣汽車零元件廠,釋出了備貨訂單,將它們列入首波供應鏈名單。

對於即將過去的2020年,全球智慧電動車行業,迎來集中爆發:特斯拉市值飆升到6000億美元以上,一躍超過全球五大暢銷汽車製造集團市值總和,並被列入標普500指數成份股;蔚來市值突破600億美元、小鵬市值一度超越百度,理想也逼近300億美元。

特斯拉CEO馬斯克

特斯拉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資本市場上,主流諮詢公司、分析師和投資機構的預期。

與蘋果一起角逐智慧手機市場的華為,早在2009年,就已經在內部抽調人手,研發相關汽車業務。2014年之後,華為車聯網業務組建,相關研發開始提速。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併發布了全棧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今年11月份,華為開始聯合長安汽車、寧德時代,打造CHN品牌。

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王軍曾評價智慧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手機”,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更是直言,“特斯拉現在能做到的,我們都能做到”。

只不過,華為當前選擇了剋制,在內部造車與不造車搖擺之際,任正非一錘定音,立下“三年不造車”誓言。

作為華為“老師”的蘋果,也曾對外說過“汽車是終極移動裝置”的話。

小米也在12月初被傳出造車訊息,稱將聯合比亞迪打造“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青悅S1,售價為84999元,隨後被官方否認。

阿里、騰訊也在組建造車聯盟,希望從汽車電子變革中分一杯羹。

連一直立志做汽車界“Android”的百度,最近也頻頻爆出造車傳聞,有說跟吉利汽車、廣汽集團合作,有說跟威馬汽車合作。儘管百度尚未置評,但資本市場已經用實際行動表達了支援。百度市值在過去一週內,大漲100多億美元,創下近20個月以來的新高,重回600億美元以上。

造車計劃被提前,庫克希望透過Apple Car,讓蘋果避免浪費甚至錯過巨頭造車的這波機會視窗。

2020年,庫克帶領蘋果團隊前往臺積電,商討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晶片事宜。同時,在前蘋果造車專案負責人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退休後,庫克指定了新的自動駕駛部門主管,由2018年從谷歌加入蘋果的AI老將約翰·賈南德里亞(John Giannandrea),全權負責後續開發。

C

從2014年釋出“泰坦計劃”,啟動智慧電動車專案算起,七年間蘋果造車經歷了造整車——做系統——再造整車的糾結和搖擺。

早在iPhone釋出之前,喬布斯就考慮了造車的可能性。後來的發展證明,喬布斯把重心押在了智慧手機iPhone上。

隨著iPhone全球熱賣,庫克領導下的蘋果,再次將目光投向電動汽車。

蘋果汽車細節的第一次曝光,始自2015年初。2015年2月,蘋果租借的貨車現身北加州街道,車頂放置了多個攝像頭。《華爾街日報》由此揭開了蘋果造車的神秘面紗。

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時期(2014-2016):

蘋果目標是設計一款電動微型貨車,而非面向個人的乘用車。蘋果內部將這款產品稱為可以“取代底特律並破壞底特律”的產品,為專案組命名為“泰坦”。

作為蘋果造車專案第一個負責人,庫克給予了扎德斯基許多“特權”,如授權從其他專案挖人,人數允許超過1000人。最多時,該專案員工人數突破5000。

庫克

在這期間,庫克等蘋果高管會見了麥格納·斯太爾(Magna Steyr)等頂級汽車供應鏈製造商,希望聯手造車。

此外,蘋果還曾尋求與寶馬、梅賽德斯-賓士、日產、比亞迪等傳統車企合作。

2015年7月,庫克親自帶著一批高管去德國拜訪了寶馬汽車,一度考慮雙方合作,以寶馬i3為原型來測試自動駕駛。

但蘋果內部對汽車發展方向出現了分歧。在2016年的財報會議上,庫克曾迴應表示“蘋果的確專注於自動駕駛技術研究,但技術實現的領域有很多種,汽車只是其中之一”。

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時期(2016-2018):

由於內部分歧,扎德斯基2016年1月宣佈退出泰坦計劃。2016年7月,庫克召回前蘋果高管曼斯菲爾德,領導新的電動汽車團隊。

曼斯菲爾德接手後,重啟泰坦計劃,裁掉了200多工程師,整肅團隊,將蘋果汽車戰略,從造整車轉向造軟體,研發重點轉移到自動駕駛系統上面。

庫克也在2017年6月為其站臺,“我們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這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們將其視為所有AI專案之母。它可能是實際上要開展的最困難的AI專案之一”。

這一時期,蘋果甚至開發了名為“PAIL”(Palo Alto to Infinite Loop)自動駕駛班車服務,透過和大眾汽車合作,計劃開發一套執行在大眾T6上的自動駕駛系統,用以服務需要在不同辦公地點之間移動的蘋果員工。

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時期(2018至今):

造整車戰略停滯兩年後,蘋果內部又開始重新評估,是否有必要造一臺蘋果自己的車——Apple Car,造車策略也正式轉向個人乘用車。

菲爾德同樣是蘋果老將,在離開5年後,於2018年8月被庫克重新召回,向曼斯菲爾德彙報。兩人早前曾經在Mac產品線的工程設計上合作過。2020年,曼斯菲爾德退休。

菲爾德被馬斯克稱讚為“世界上能力最出色的工程高管之一”,曾於2013年9月被特斯拉挖走,掌管Model 3專案。

迴歸蘋果後,菲爾德主導了蘋果自動駕駛汽車2018年在加州公共道路的實地上路測試,並重組泰坦團隊,解僱了200多名員工。

2019年3月,特斯拉工程部VP邁克爾·施韋庫奇(Michael Schwekutsch)加盟蘋果,成為蘋果內部“造整車”路線代表人物。

重新確定造車,跟iPhone疲軟也有一定影響。據IDC報告,2018年蘋果被華為首次超越,擠下全球前兩大智慧手機銷量寶座。到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也第一次超過了蘋果手機。

蘋果需要找到更多利潤增長點。2018年重啟造車,可以看作是庫克為蘋果龐大的現金儲備,找到的一個值得花出去的方向,且這個方向足以幫助蘋果拉起一條新的增長曲線。

D

內部意見的不一致、戰略重點的不斷轉移,為蘋果造車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一方面是人才流失。除了蘋果精簡裁撤的員工之外,還有部分員工主動離職。因為在搖擺不定的泰坦計劃面前,他們感到自己在蘋果的研發工作越來越不受重視,如2018年8月,就有17名工程師,離職加入初創公司Zoox。他們此前都是蘋果費盡心力,從傳統車廠挖來的,擁有豐富造車經驗的人才。

另一方面是外界質疑聲被放大。早前,蘋果曾因為加州交管局(DMV)公佈的2018自動駕駛路測接管報告,引發輿論質疑,被貼上“蘋果自動駕駛技術墊底”標籤。當年Waymo以超過10000英里的每次接管距離排名第一,而蘋果則以1.1英里排名最後。

外部調研機構也難以評估蘋果實力。科技調研機構Navigant Research(NR),從2017開始釋出自動駕駛競爭力排行榜單。憑藉其調研的綜合全面,NR榜單一經發布便獲得行業公認。

NR列出了技術、產能、產品質量&可靠性、公司願景、發展策略、合作伙伴、生產策略、營銷、產品組合、長期投入共十個指標進行綜合測評,並按照策略能力和執行能力兩個維度排名,將全球自動駕駛領域的主流玩家劃分為領導者、競爭者、挑戰者以及跟隨者四個等級。

(左:2019,右:2020)

蘋果在過往四屆中,僅在2018年和2019年上榜。NR給出的未上榜理由,2017年是蘋果尚未取得路測資格,2020年是蘋果“完全沒有清晰的商業計劃”。即便在最近一次上榜的2019年,蘋果也只是被歸類到挑戰者象限。

從NR榜單來看,擺在蘋果公司面前的主要造車難題,從來都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要看庫克願不願意。

截至目前,蘋果汽車專利已經涵蓋智慧駕駛系統、車輛硬體創新設計與人車互動體驗三大類,軟硬兼備。

摩根士丹利公司分析師凱蒂·休伯蒂(Katy Huberty)表示,蘋果公司將控制其Apple Car的整個汽車體驗,並將建立一個“垂直體系方案”,有望“重新定義汽車,並實現與其他同行產品的差異化”。

蔚來創始人李斌也看好蘋果造車前景,在8月份的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提到未來全球高階汽車領域最終會縮減到5家,“其中會包括一些新進入者,比如蘋果”。

安信證券指出,汽車電子產業將成為繼家電、PC和手機之後,又一次全產業鏈級別的大發展機遇。當前汽車電子已經進入新一輪技術革新週期,汽車電子滲透率及單車價值量都將會得到大幅提升,市場空間超萬億美元。

早在2018年,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Ming-Chi Kuo)就預測,蘋果汽車一旦發售成功,將推動蘋果市值邁向新高。

當年蘋果市值剛突破一萬億美元。郭明錤言下之意,汽車是蘋果向2萬億美元市值進軍的發動機。

隨著蘋果市值2020年8月突破2萬億美元,現在這一目標已經疊加至3萬億美元。

1998年喬布斯計劃從康柏挖來庫克的面試場景,一直令庫克歷歷在目,“我對此感到非常震驚,他的眼中閃爍著我從未見過的光芒”。

這種光芒,來自能夠將前瞻眼光,變成改變大眾生活的真實產品的能力展現。現在,庫克也等來了這樣的機會。

參考資料:

1、Apple Car:It’s no secret,Apple’s actively working on Car tech,macrumors

2、Apple could begin producing its own car with a 'next level' battery in 2024,appleinsider

3、《為什麼富可敵國的蘋果並不熱衷於大規模收購?》,衛夕指北

4、《特斯拉最大對手來了?蘋果電動車或明年9月問世 臺廠供應鏈已爆單》,財聯社

5、Navigant Research自動駕駛競爭力排行榜單報告。

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資訊:蘇寧蝶變三十年:第四個十年學會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