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網際網路對生活和產業的深度滲透及金融科技的進步,全球金融服務線上化的腳步不斷加快。融入場景、融入生態、開放協同,已逐步成為未來所有機構開展金融業務的必然趨勢。在此趨勢下,開放銀行應運而生。
開放銀行代表了一種平臺化的商業模式。在此模式下,銀行通過與商業生態系統中掌握使用者資源的合作伙伴共享資料、演算法、交易、流程或其他業務功能,觸達個人、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等各類終端使用者,為其提供無所不在、體驗一流的金融服務。
開放銀行具備以下核心特點: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生態場景為觸點、以API/SDK為手段,以服務碎片化、資料商業化為特徵,以體系化轉型為方法。
自2016年以來,在監管助力、科技賦能的雙重驅動下,英美湧現出多家銀行積極拓展開放銀行業務。包括歐洲的西班牙對外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美國運通等金融機構,均上線開放平臺,對外開放上百個API。外部開發者不僅能搭積木般用API“拼湊”出所需的金融應用程式,還能使用這些銀行所提供的海量資料。
國內開放銀行的發展伴隨競爭的加劇也開始加速。2017年,以華瑞銀行、新網銀行、微眾銀行為代表的民營銀行首先佈局,成為開放銀行先行實踐者。2018年以來,股份制和國有大行也加快了腳步,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也積極未雨綢繆,先後對外發布開放銀行相關產品平臺或發展規劃。
國內開放銀行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以中國銀行為代表的大型銀行,多采取API的模式與外部對接,專注於將各項銀行基礎服務功能和海量資料進行標準化輸出。而以華瑞銀行為代表的新興民營銀行,因缺乏龐大的傳統業務基礎,其開放銀行的業務模式主要聚焦於為垂直場景進行定製化的金融賦能,因而採用了SDK的模式。
1. 中國銀行開放平臺早在2012年,中國銀行就提出開放平臺的概念,並在2013年推出了中銀開放平臺。該平臺開放了1600個API介面,為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涉及跨國金融、代收代付、移動支付、地圖服務、網點查詢、匯率牌價等各類金融接入服務。該平臺提供不限語言、不限平臺的自由接入,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同時,開放平臺還提供眾多例項程式碼,幫助開發者快速掌握呼叫API方法,降低開發門檻。
該平臺在上線一年之後,接入的各類應用達到51個,日均交易量達到350萬筆,註冊使用者數突破400萬。
2. 某上海民營銀行:智慧銀行建設模式“1+1+N”相比傳統金融機構,民營銀行在資金實力、軟硬體設施、物理網點等方面都不具優勢,但出生即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某上海民營銀行深度整合網際網路與金融基因,從“生態”角度構建商業和運營模式,打造了“1+1+N”的網際網路開放銀行模式。
針對第二個“+”,該銀行在2017年4月,推出了一款線上綜合金融服務SDK產品“極限”。綜合金融服務SDK是一套“即插即用”的多功能外掛,它聚合了包括賬戶、支付、投資、融資、資料、企業服務等一攬子金融服務能力,可簡單快速地植入包括租房、教育、醫療、出行、旅遊等各類應用App中(即“N”- 多種網際網路創新服務),讓應用App一次擁有多種金融服務屬性,相當於將銀行網點開到各種App中。
該產品大幅降低了客戶的接入成本,企業只需通過簡單6行程式碼即可完成金融服務的對接,尤其解決了不具備技術實力的小微企業在接入銀行金融服務時的痛點。
打造開放銀行,是一個戰略級而非戰術級的任務。在獲客、運營、風控、科技、組織、文化等各個方面,銀行都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造和升級。針對開放銀行的建設,BCG有哪些思路和建議?請查閱《財資中國》2019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