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之前有德國記者問我,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購買10%的和10%的工商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法國凱輝會計學教席教授丁遠曾向《南風窗》記者回憶他曾遭遇的尖銳提問。

這個問題的背景是,2017年海航集團順利增持德意志銀行成為其最大股東,2018年初吉利汽車入股了賓士母公司,成為戴姆勒的最大股東。

彼時,多家外國商會在北京提出了調研報告,強調了國與國之間外商投資的“反差感”和“不對等”。

在丁遠看來,金融業的開放,是中國改革程序中的重要環節。一個更為開放的金融市場必然要做好面臨更多外部衝擊的準備,在中國成長起來的金融機構早已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

近日,國務院釋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深化對外開放、加大投資促進力度、深化投資便利化改革和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四個方面提出了共計二十條意見。

從封閉到開放,現在中國這片全球投資熱土,面臨了新的對外開放需求。穩外資,已成為促進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議題。

金融開放為何不斷提速

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裡,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此前,他們剛來中國時,這片未開墾的土地銷售市場相對較小,因此他們將中國視為供應鏈中的“生產加工”環節,加工好的產品再輸出到其他國家賣出。現在,中國板塊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全球業務當中最重要的一塊。

中國金融業開放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時中國政府承諾要在五年內逐步放開中國市場。然而外資在中國走出了一條高開低走的拋物線,紛紛湧向中國後就陷入了沉寂,參與度並不高。前幾年澳新銀行將上海農商行20%股權轉給中國遠洋和寶山鋼鐵,花旗銀行也將廣發銀行20%的股權轉給中國人壽。

有資料顯示,到2017年年底,外資銀行總資產僅佔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1.32%,同時,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份額和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6.71%和5.85%,都維持在較低水平。

在券商行業,外資券商業務全牌照也一直未完全放開。

為什麼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難以開疆擴土?

以銀行業為例,外資行受監管限制,每年在國內開設分支行數量有限。但銀行是一個高度依賴規模的產業,只有分支機構和網點足夠多,獲取資金的成本才會足夠低,才能在貸款方面保持利率優勢。

合資金融機構也大多命途多舛,普華永道的一份調查稱,“大多數外資銀行對於參股中資銀行是否取得了成功存有疑問,許多外資銀行在管理控制方面一直不能發揮任何實質作用。”

加上外資一直以來風控合規非常嚴格,難以適應中國市場的複雜性,這曾導致了部分外資銀行退出這個市場。

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足,在過去並沒有明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但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金融資源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種種錯配也日益凸顯,成為了進一步增長的掣肘。2019年初,中央新提出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指金融業。

今年以來,新一輪的開放加速推進。

上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作為新時代中國規範外商投資的基礎性法律,明確採用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它反映出整個中國經濟的地位和經貿投資關係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只有在穩定的政策預期下,外資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才能被調動起來。商務部資料顯示,2019年1到9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871家,實際使用外資683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

現在,更密集利用外資政策出臺,表明了中國對全球資本的善意和誠意。

在加快金融業開放程序方面,《意見》明確指出,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限制,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

減少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和開展相關業務的數量型准入條件,取消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外資法人銀行、分行的總資產要求,取消外國保險經紀公司在華經營保險經紀業務的經營年限、總資產要求;

擴大投資入股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機構的股東範圍,取消中外合資銀行中方唯一或主要股東必須是金融機構的要求,允許外國保險集團公司投資設立保險類機構;

繼續支援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辦理外資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設立及變更等行政許可事項。2020年取消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1%的限制。

對金融的開放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准入條件、業務開展範圍以及在中國的業務參與程度。此前十年的金融開放被市場詬病“雷聲大雨點小”,現在不僅要打破規則表面數字上的限制,更要破除隱形障礙,比如錯配的監管和是否有真正的“國民待遇”,才能激發起外資獲得業務的主動性。

大門敞開,國內金融業準備好了嗎?

開放其實是一種博弈,業界和公眾也很關切金融開放的潛在風險,畢竟金融穩定對國家的穩定、經濟的持久發展極為重要。

相比以前的“以市場換技術”,這一輪的金融開放,很大程度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對中國企業提升自身經營能力和提高生產率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說,此前中國每一次產業大爆發和技術進步,都是開放的結果。因為中國是一個溢位效應非常強的經濟體,多年的內外資共同發展讓本土企業很好地借鑑學習,創造了經濟奇蹟。

以汽車產業為例,早期被動通過外資尋求技術支援,高關稅作為保護政策則是為了避免國內汽車產業較早受到進口汽車的衝擊,以及要吸引跨國汽車企業到中國尋求合作投資辦廠。

隨著中國自主品牌和汽車工業的崛起,競爭的放開是必然的趨勢。

在汽車關稅降低後,汽車市場順勢迎來了大發展,從而為中國產汽車提供了巨大的增長空間。長期來看,充分的市場競爭更有利於比如長城、吉利等一線自主品牌真正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正如汽車產業的發展邏輯,通過引進國外金融行業參與者可以不斷豐富和優化中國金融市場結構,對於產業發展具有“鯰魚效應”,能倒逼國內金融機構不斷提升自身競爭能力和改善自身技術水平,最終達到健全金融市場競爭機制,提升國內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

央行行長易綱也提及,擴大金融業開放正是中國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主動選擇,而且開放不等於放鬆監管,通過合理安排開放順序,有序把握開放節奏,在開放過程中可以有效防控風險。

事實上,中國金融行業已具備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一方面,中國的銀行業和保險業體系已具備較強的綜合實力。在最新的世界財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的銀行有9家上榜,保險公司有7家。另一方面,中國對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也在逐漸增大。

前段時間,港交所向倫交所發出收購提議,倫交所卻在迴應中對上交所示好,這並不奇怪,近年來,中英兩國金融創新舉措接連落地。從市場通、資金通到制度通,中國金融業正在加速落實,有序推進。

這些年來,中國從專注於自身發展,逐步成長為一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開放性經濟體。

而一個強大的金融體系是實現這個目標不可或缺的拼圖之一,金融開放代表著中國對自己的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從容。

作者 | 林克

排版 | STAN、GINNY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營口經濟執行穩定增長,多項指標增速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