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15年,中國經濟可能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糟糕的局面之一。

中國經濟的管理,一直有巨集觀調控一說,而巨集觀調控主要面對的局面是經濟過熱,也就是說,是總需求過大而供給相對不足。

但是2015年開始,中國面臨著新問題,就是經濟增速換檔導致總需求不足而總供給較大,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產能過剩。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15年增速快速下行,CPI甚至在2015年出現單月低於1%的情況,PPI則在負區間裡執行快兩年了。

需求的慘淡使得經濟發展增速下行,15年GDP增速從7入6,更重要的是,上游行業(煤炭、鋼鐵等)的行業虧損已經讓企業不堪重負,這時候,需要調整巨集觀調控的思路,非常之時需非常之策,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運而生。

從根本上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在於改變供給結構,減少無效供給,使之符合當前經濟的需求結構。

供給側改革主要在三個方向上尋求突破:

製造業、房地產和金融業。

而在這三個方向上,靈活的採用了不同的方式,最終呈現了不同的結果。

在製造業,主要是針對煤炭鋼鐵等偏上游的行業,採取了行政限制供應的措施。本來正常的供需曲線是這樣。

在人為的壓低供應之後,變成這樣。

所以,你應該明白,即使是需求相對穩定甚至變低,在供應大幅受限的情況下,價格也會大漲。當然這種政策性改變供需曲線的能力,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傢俱備。

這就是上一輪煤炭鋼鐵等黑色系行情的原因。

但是這樣做有一個後果,那就是上游的價格,其實對應的是下游的成本。所以你會看到這一輪供給側改革一個非常直觀的情況:上游的大型企業(主要是國企)的行業集中度和話語權快速提升,直接導致的,是下游企業盈利的快速惡化。這些下游企業不僅僅是民企,也包括國資的發電企業和機械製造。

所以你會看到:16年以來,股票市場上核心資產漲的最好,中小盤股跌跌不休,而債券市場的違約主體(主要是中小民企)數量快速上升,就是這種效應的直接體現。這些犧牲是不是值得,目前還很難說。

而且這輪供給側改革產生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導致了16年以來工業品價格走過了一輪週期。

為什麼現在PPI同比一直在負區間,是因為前期漲的太快太凶導致的高基數,使得現在工業品的價格看起來並不低,但是同比漲幅一直起不來。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未來兩年的CPI,現在豬肉為代表的食品價格這麼高,當然會導致目前的CPI快速上行,但是2020年下半年、2021年的情況會恰恰相反,此時的高基數會讓彼時的CPI很低甚至有轉負的可能。

小煤窯小鋼廠能貢獻稅收,能吸收就業,但是不代表正確的方向,只能被淘汰,這種改革的陣痛是我們必須經歷的。

因為15年我們所面臨的情況,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前提下,供給的全面過剩,所帶來的是整體制造業的虧損程度和幅度不斷加深。

在最壞和很壞這兩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

同樣的問題,也體現在房地產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房地產投資增速在2015年底已經接近負區間了,上一次接近轉負還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

考慮到房地產及其關聯的上下游對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乃至國民經濟的影響,必須有所改變。

但是解決房地產處理的方式又不一樣,如果說製造業的方式是壓制供應,房地產的解決方式是擴大需求。

具體方式是壓制一二線的需求,釋放三四線的供應,並且通過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方式,讓三四線具備購買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輪房地產週期持續這麼時間,目前仍然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主要是由於三四線的房地產持續高燒不退。

現在房地產的問題基本解決,市場整體平穩而且去化週期很短,但是代價是居民資產負債表的快速惡化,所以居民消費增速下行的趨勢短期內是很難改變的。而這輪房地產景氣週期持續時間越長,接下來的下行週期就越煎熬。

在製造業和房地產的問題基本解決以後,金融供給側改革隆重登場。

金融供給側改革,其實是和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路是相反的。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結果是整個產業鏈的利潤逐步向上游集中,把成本向下遊轉移,上游舒服下游難受,而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將金融體系的利潤,向實體經濟轉移,讓金融機構難受。

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以及地方政府的債務化解問題。

這個過程,一定是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非常難受的問題。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的負債端成本逐漸增高並且不穩定,資產端的收益又逐步下行,這種利差收窄的過程,是金融機構很多年沒有經歷過的。

躺著賺錢的日光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處理問題金融機構和中小銀行的步伐逐步加快,金融機構的行業集中度也會逐步上升,中小金融機構的日子,可能只會越來越難過。

回望這輪供給側改革,抓大放小仍然是主旋律,只不過換了方式,得與失有目共睹。

經過這輪改革,有些企業確實是變大了,但是有沒有變強,還有待時間驗證。

巧合的是,日本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也搞過供給側改革,在經濟增速換檔期選擇轉型,並逐步崛起為製造業強國。

日本當時面臨的背景竟然和我們驚人的相似:房地產長週期出現、劉易斯拐點出現、滯脹陰雲密佈、低端製造業盛行,最終日本政府選擇供給側改革,結果是成功的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供給側改革還在持續,對於投資者來說,能做的只有順勢而已。

廣告:解析投資APP,一個很好的投資學習平臺,各位朋友有興趣可以下載,感謝!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2019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20強:上海超越香港但不及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