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亞太地區半導體市場規模激增,2019年市場規模達到2578.79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巨大。
反觀美洲、歐洲等地區的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長極為緩慢。因此,全球範圍內的半導體巨頭都一股腦湧向亞太市場,在中國市場,各大巨頭更是蜂擁而至。
同時,中國半導體產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對此,向來堅持強權主義的美國有了意見,因此開始採取各種手段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美國為了鞏固自己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中芯國際等的制裁愈發變本加厲。
美國不僅不允許美國企業與華為等有合作,還禁止使用美國技術或裝置、依賴美國智慧財產權的非美國公司與華為合作。
此類禁令一出,與美國素來交好的歐洲各國都很聽話地遵循這一規則。但很快,歐洲各國就發現了美國禁令並非只針對中國那麼簡單。
對於美國的禁令,這部分人士指出,美國利用技術安全的名義,在禁止相關企業與中國合作的同時,卻對美國企業提供額外豁免。
這讓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進一步站穩腳跟,而原本與中國合作順利的歐洲企業卻被擠出中國市場,並因此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事實的確如此。美國禁令生效以來,美國商務部相繼為英特爾、高通等美國科技公司下發了供貨許可證。三星、臺積電等與美國合作密切的企業,也獲得了供貨許可。
反觀歐洲企業,並沒有因為同屬於西方而被美國“開綠燈”。部分原本與華為有合作的歐洲企業,甚至因此受到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例如歐洲半導體巨頭——意法半導體,該公司在12月初宣佈,此前提出的120億美元年度銷售目標將推遲一年生效。因為在美國禁令下,該公司預計2020年第四季度來自華為客戶的訂單為零。
由此可見,美方的確有利用禁令,在打壓中國的同時,限制歐洲在中國市場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美國企業“開路”的嫌疑。
故而,12月初,法國、德國、西班牙等歐盟17個國家便聯合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宣告》。歐盟計劃斥資1450億歐元,摺合1.1萬億,在接下來的2-3年時間內研究半導體技術,建立起歐洲獨有的先進晶片設計及產能。
如此以來,華為晶片有望在歐洲半導體裝置的支援下,繼續量產上市。
不過,歐洲真的能讓華為晶片柳暗花明嗎?目前筆者持懷疑態度,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