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如果騙子知道做老實人能賺多少錢,他們肯定都不當騙子了。"沃倫也講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他說:"走正道,路越走越寬。"此言不虛。

作為巴菲特的搭檔,律師出身的查理芒格以"智慧和理性"著稱,受到無數投資者的崇拜,今天,大富翁就和大家分享一些芒格的最新名言和思維模型。

最新名言:

1、伯克希爾哈撒韋能取得巨大的成功,DailyJournal(《每日期刊》)能小有成就,沒什麼秘訣,就是追求基本的道德和健全的常識。

大家都知道,所謂常識,是平常人沒有的常識。我們在說某個人有常識的時候,我們其實是說,他具備平常人沒有的常識。人們都以為具備常識很簡單,其實很難。

2、我理解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知道什麼時候教授是錯的,而且知道什麼是對的。教授說什麼,就是什麼,這誰都做得到。關鍵在於,你要分辨,教授講的東西,哪些對,哪些錯,這才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

3、一生抓住少數幾個機會,夠了!關鍵要讓自己做好準備,當少數幾個機會到來的時候,把它們抓住了。大型投資諮詢機構裡的那些人,他們可不是這麼想的。他們自以為,他們研究一百萬個東西,就能搞懂一百萬個東西。

4、在有魚的地方釣魚!切記!

5、有人專門拉別人下水,教別人頻繁交易股票。在我看來,這和教唆年輕人吸食海洛因沒什麼兩樣。

6、彼得·考夫曼(《窮查理寶典:芒格的智慧箴言錄》作者)和我說過很多次:"如果騙子知道做老實人能賺多少錢,他們肯定都不當騙子了。"沃倫也講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他說:"走正道,路越走越寬。"此言不虛。

7、有個人,他有一匹好馬。這是一匹駿馬,步履輕盈、毛髮光亮。這匹馬什麼都好,就一個毛病。有時候,它突然脾氣暴躁、性情頑劣,誰要是當時騎著它,非得被摔得斷胳膊斷腿不可。

這個人找到了獸醫,他問獸醫:"該怎麼治治這匹馬呢?"獸醫說:"很簡單,我有辦法。"這個人說:"快告訴我吧。"獸醫說:"你在你這匹馬錶現很好的時候,把它賣掉。"

8、這個遊戲的玩法是:始終留在這個遊戲裡,盯住了,在稀有的機會出現時,別讓它溜走,要知道每個普通人能分到的機會並不多。

9、我們能成功,不是因為我們善於解決難題,而是因為我們善於遠離難題。我們只是找簡單的事做。

10、人們還是沒意識到官僚主義的危害有多大。伯克希爾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原因之一在於總部根本沒幾個人。

11、我們關注定性因素,我們也關注其他因素。總的來說,在具體情況下,什麼因素重要,我們就關注什麼因素。什麼因素重要,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總是遵守常識——平常人沒有的常識。

12、長壽、幸福的秘密:不嫉妒,不抱怨,不過度消費;面對什麼困難,都保持樂觀的心態,交靠譜的人,做本分的事……都是些簡單的道理,也都是些老掉牙的道理。做到了,一生受益。

思維模型

一、認知模型

1、直覺思維模型

一種不用經過太多思考過程,很快就能出現的直接想法、感覺、信念或者偏好。認知科學認為這是因為生存的演化壓力而產生的人類心智慧力,讓人類可以快速做出判斷,採取行動,它通常與右腦連結在一起。

2、易得性性偏差思維模型

指人們往往根據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如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過於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資訊,而忽視對其他資訊的關注的進行深度發掘,從而造成判斷的偏差。

3、效率思維模型

效率反映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同樣時間產生價值,另一個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前者由後者影響。就像教父的一句經典:用半秒鐘看透事物本質和用一輩子看透事物本質的人生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4、時光機思維模型

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國家同一事物的發展有先後順序,比如網際網路,電器。

5、不平衡性思維模型

一個事物的發展,從誕生到發展,應用,大規模普及,都有一個過程。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也有先後順序之分。這種不平衡性,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身發展的不平衡性,誕生,成熟,應用,可以說是技術本身隨著時間的發展。第二種是空間的變化,不同地區普及這項技術的誕生成熟應用不同,因而有的不平衡性。

6、三層解釋思維模型

對於一個事物有三層解釋:現實層,技術層,底層。

現實層會解釋淺顯的,大多數人能看到的因果。技術層會解釋現實背後的規律,是現象之下的一層。是一種背景帶來的規律,是一種看得見技能的規律。而底層,是一種可以廣泛使用的規律。是深層次思維模型,通達人性,洞悉法則。

三層解釋思維模型,可以應用在:深度剖析一個事件的原因、瞭解一個複雜事物的規律。

7、上帝視角思維模型

當我們去做一件事,判斷一個事物時,第一反應也就是本能地反應都是站在自己的視角看待一切。如果再厲害一些,站在相關的人的視角來看待。而如果我們現在在一個更高,更客觀,更理性地角度來看問題,會有全新的發現與領域。

8、混沌與秩序思維模型

人類崇尚秩序與連續性。然後世界充滿了混沌與不連續性。我們的內心為了讓我們更有安全感,把很多事物的結果歸於秩序,可控,看得見的因果。

9、反熵增思維模型

一個系統,一個組織,一個星球,一個宇宙,再到一個人都符合熵增定律。我們會變得混亂,無序,僵化,沒有活力直至在這種混亂中走向消亡。值得慶幸的是,宇宙是平衡的,在熵增的大前提下,給了我們一條不同的路,反熵增,也即自組織,生命化。

10、蝴蝶效應思維模型

一個有經驗和智慧的人,對待一些細微之處總是看重的,因為他知道,這樣一個小小的部分,很可能在未來引發巨大影響。

11、破解思維模型

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都會有侷限。這種侷限源於我們的經驗,我們的認知,我們的生存結構,我們所處的時間維度等等。身處這種侷限之中,很難突破出來。這是必然的一個結果。因為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時,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聚焦,思考得範圍會越來越小,自己為自己設定的邊界就越發清晰。

然而,世界是廣闊的,所有的事物都只是萬千可能性之一,所有的事物也都在時間的長河中變化發展進化消逝。用變化的眼光看待一切,邊界在你面前就如一片薄紙,邊界會變化!小邊界內涵於大邊界之中!不斷提醒自己邊界是否在形成,形成邊界的同時就要找到突破它的方法!

12、獲得性偏差思維模型

人們對一個事物判斷失誤往往不是因為他什麼都不知道,而是因為把注意力太多都放在了已經擁有的部分。就像三體中的那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13、放大關鍵行動思維模型

很多時候,決定結果大小的,是關鍵行動的執行程度,所以我們要放大關鍵行。如何做呢?

梳理整個系統流程,找到破局點,關鍵點,結果點

找到放大關鍵點的條件,資源等

放大關鍵點:時間,頻次

14、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是風險決策的一個重要思維模型,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心理學家卡尼曼提出,描述和預測人們在面臨風險決策過程中的行為理論。

前景理論分析框架:它有三個特徵,一是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

15、冗餘備份系統

工程學中,典型的工程冗餘(rǒng yú)指的是向系統新增"額外"的關鍵元件,它是利用系統的並聯模型來提高系統可靠性的一種手段,通常使用備份或者自動防故障裝置。

從火箭的控制和動力系統,到資料中心大量使用的額外硬碟和備用電源都會使用。也運用於生活和家庭的風險防範,冗餘備份是抵禦風險的工程學思維模型

16、斷裂點理論

工程學裡的斷裂點理論也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思維模型,工程學中會設計一些保護機制,用小的損失去防止大的損失。比如電路系統中的保險絲,汽車的保險槓,爆破帽,壓力系統的爆破片,都是斷裂型的安全保護裝置。

斷裂點這個模型理解起來還是比較的容易,就是用一個很小的可以承受的損失去,去避免無法承受的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17、路徑依賴

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會沿著該路徑一直髮展下去,並鎖定在該路徑上,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積極的路徑依賴,好的路徑依賴,對企業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透過慣性和衝力,產生所謂的飛輪效應,企業發展,從此進入良性迴圈。

消極的路徑依賴,不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負反饋的作用,透過慣性和衝力產生泥沼效應,使企業發展從此進入惡性迴圈。

如何突破路徑依賴?

學: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時刻準備著向更高的方向邁進。

新:革新理念,居安思危。聰明睿智的企業家都善於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危機感讓他們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

舍:敢於放棄沉沒成本。

創:創新開拓,另闢蹊徑。

二、思維模型

1、區域性最優與全域性最優思維模型

最佳化問題的區域性最優解是指在臨近解集合當中的最優(最大或者最小)解。相對應的是全域性最優,指在所有可能解而不僅僅是鄰近值當中的最優解。

2、決策樹思維模型

由一個決策圖和可能的結果(包括資源成本和風險)組成, 用來建立到達目標的規劃。

3、確認偏誤 思維模型

4、損失規避 思維模型

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5、隱含前提思維模型

一個人有的很多觀念,情緒,行為,源自一個人形成的隱含前提,比如:男朋友就應該包容我的壞脾氣。這種隱含前提,也會隨著時間,空間而不斷變化。隱含前提,好處是可以加快一個人資訊處理速度,這些隱含前提也容易讓人固執,偏見.

6、簡單化思維模型

人類會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這樣可以減少思考,因為人的大腦執行的機制就是,能不用腦就不用腦。

比如,你怎麼評價金融風險與處理方案,很多人本能的會聯想到:金融騙子有多可惡,應該槍斃!

7、那什均衡思維模型,也稱非合作均衡

指任何一方在選擇策略時都沒有共謀,而是從自身最有利的方向考慮,不考慮社會福利與對手利益。這個策略組合由每個局中人的最優策略組成。

8、決策損失思維模型

在我們做出決策時,會傾向於想到,我可能會獲得什麼,怎麼獲得怎麼做,而容易忽略自己會損失什麼。而大多情況下,獲得是個小機率,損失則幾乎是必然的。過於把事情想得太美是很多人的本能。從理性的角度,決策時先考慮損失更加理性。

9、替身決策思維模型

很多人希望訓練自己的決策能力,卻苦於自己沒有機會。其實可以用替身決策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那個要做決策的人,考慮背景前提,去做決策,然後評估自己決策的結果。

10、極限情境想象思維模型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提前想象一下,極限的情景,這樣自己會更加坦然接受。

11、左右互搏思維模型

我們在思考時,往往只是朝著一邊去想,很少去論證每一步的合理性。而左右互博,就是讓我們學會自己質疑自己,自己挑戰自己。

12、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級形成並得到滿足的。

人基本上是永不滿足的動物,一個需求被滿足了或快要滿足後,對另一個層次需求的追求慾望隨之而來。理解需求是有層次的,個體之間的需求是有差別的,最高階的"自我實現"是"少有人走的路",只有那些低階需求真正滿足的人才容易走上自我實現之路。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我們來說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它告訴了我們,人在滿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後,就要去實現更高的需求和目標。

13、奧卡姆剃刀

"科學理論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愛因斯坦

"奧卡姆剃刀定律",又被稱為"簡約法則", 這個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選擇最短的道路"。核心內容為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

14、機會成本思維模型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15、沉沒成本思維模型

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16、記分牌思維模型

錯誤記錄思維模型

在通往目標的路上,成功可能只有一條,然而錯誤的路線可能有千百條。我們犯得錯誤也會有不同的原因,也可以用規律總結出來。所以,把錯誤記錄下來,總結提煉找到原因,學會警惕,也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在錯誤記錄時,要注意:

自己和他人的錯誤都可以記錄

記錄錯誤時,也要知道更好的路徑,一直正確的可能不存在。

記錄錯誤時,知道哪個關鍵點導致了錯誤。

記錄錯誤時,知道在哪裡錯誤的潛在影響就出現了。

知道錯誤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全路徑瞭解雖然困難,但可以洞悉很多。

可以建立錯誤收集庫,整合錯誤,提升認知。

13
最新評論
  • 1 #
    一生抓住少數幾個機會,夠了!關鍵要讓自己做好準備,當少數幾個機會到來的時候,把它們抓住了。大型投資諮詢機構裡的那些人,他們可不是這麼想的。他們自以為,他們研究一百萬個東西,就能搞懂一百萬個東西。
  • 2 #
    在有魚的地方釣魚!切記!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前移安全能力建設|綠盟科技提出安全諮詢服務五大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