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央行宣佈,中國、俄羅斯、印度已經聯合開發了一種新的電子貨幣結算系統,這個新的結算系統將與中國的人民幣跨境結算系統CIPS對接,採用本幣結算。
這是一個史詩般的利好,這意味著這個新系統將可以規避美國的SWIFT系統,而採取本幣結算,將大大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因為中國、印度是很大的經濟體,而俄羅斯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國之一。
在俄羅斯宣佈這個大利好的同時,英國也宣佈了一個大利好,那就是人民幣在英國的清算業務突破了40萬億,這是一個龐大的規模,意味著人民幣在歐洲的業務規模和地位提升非常快。
而且二季度人民幣在英國的外匯日均交易規模也同比增長了23%,已經達到了7642億人民幣,人民幣在歐洲的需求正處於蓬勃增長中,說明了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越來越大。
這兩個大利好,說明了全世界都在去美元化,加大對人民幣的需求和配置,這對美元是個大利空,而對於人民幣是個大利好,毫無疑問,人民幣的價值已經被世界越來越重視。
中國、印度、俄羅斯三個國家,在世界舉足輕重,而且有很多優勢互補,這三個國家又是金磚國家,因此這個新的貨幣結算系統,很容易被金磚國家內部推廣開來,一旦在金磚國家推廣開來,那麼人民幣就在發展中國家就成功國際化了。
這也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重要意義,如果這個貨幣結算系統推廣到其它資源發達國家,如伊朗、伊拉克、巴西等等,那麼人民幣就有了全球範圍內的可靠的底層資產,除了中國的國家信用外,還有石油、鐵礦石等等。
當前的世界,已經掀起了去美元化的浪潮,首當其衝的就是美元在石油進出口中的結算地位,過去美元牢牢佔據了石油結算的壟斷地位,而現在這種局面在被打破。
俄羅斯已經禁止使用美元進行石油進出口結算,而採用歐元、人民幣以及本幣結算,而對於俄羅斯此舉,美國白宮雖然非常不爽,但鑑於俄羅斯是全球軍事強國,美國無法對其進行戰爭打擊,正因為如此,俄羅斯實際上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間接推動了人民幣的國際化。
同時,還有伊朗,伊朗也和俄羅斯一樣,也是禁止使用美元進行石油進出口結算,這激怒了美國,對伊朗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制裁,但是讓美國非常難堪的是,美國已經無力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
在俄羅斯、伊朗這兩個能源大國的帶領下,去美元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同時連歐洲的法國、德國也加入到了其中,法國、德國、英國甚至和伊朗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商品結算系統,也是為了繞過美元。
現在英國要脫歐,為了對衝脫歐帶來的影響,對於人民幣非常重視,想爭取成為人民幣在歐洲的結算中心,這意味著人民幣在歐洲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高。
除此之外,中國還公佈了正在加緊研究中國的國家數字貨幣DCEP,中國從2014年開始研究國家數字貨幣,已經五年多了,在理論基礎、技術支撐、安全保護等方面都有了足夠的儲備。
中國一旦推出國家數字貨幣DCEP,也會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大大的促進作用,過去人民幣國際化要與其它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還要將支付結算網路連線起來,而談判和支付網路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並不取決於中國的努力。
而一旦中國的國家數字貨幣DCEP推出,只要其他國家的民眾認可,就可以利用手機進行商品交易支付,甚至不需要網路,只要兩個手機在一起碰一下,就能完成交易,這將極大的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
尤其是中國的國家數字貨幣背後是中國的國家信用,使用中國的國家數字貨幣,可以購買到中國非常豐富的商品,能夠改善其它國家民眾的生活水平,因此中國的國家數字貨幣一推出,在國際上肯定很受歡迎,尤其是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洲等國家的民眾,肯定會愛上中國的國家數字貨幣,因為這背後就是中國的科技、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的體現。
對於人民幣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對於美元來說,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擁有人民幣,會見證新的歷史。聞道黃龍戍,平年不解兵,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今天在廣州出差,做客廣東衛視《財經郎眼》節目,分析中國推出國家數字貨幣DCEP的可能性以及原因,分析其對當下貨幣體系的影響,以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促進。回到賓館,趕快寫今天晚上的文章,對於我這種人,出差基本沒時間在外面逛逛,除了辦事、做節目外,就是在賓館閱讀、寫作,生活很枯燥,但是堅持確實是一種信仰。
通過這個專欄,大家每天都可以聽我講課,分析最新的金融趨勢,把握投資機會,規避風險。在我的主頁裡點選“專欄”就可以找到【價值數千萬的金融課之2019年】,一定不能錯過這個重要內容!
-
1 #
-
2 #
央行否認了,假訊息
-
3 #
對人民有好處嗎?!
-
4 #
股市這個機構與散戶共同參與的市場,不管有多少黑幕,他都能真實反應國家經濟概況。
-
5 #
任一主權貨幣進行國際流通都不合理。因為任一主權國家都會有波動甚至崩盤的時候。
-
6 #
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
7 #
和俄羅斯玩?吃虧總是他們
-
8 #
貢獻不同的合夥人開公司遲早會倒的。
“對美元是個大利空,而對於人民幣是個大利好”,為什麼美股新高不斷,中國股市卻裹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