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任澤平日前在財經年會上的演講,再次把通脹還是通縮的爭論拋向公眾。
中國10月份CPI是3.8%,創12年來新高,豬肉貢獻了近九成的漲幅,而剔除掉豬價之後,10月的CPI漲幅為1.3%。
這也是很多人對通脹不以為然的原因,認為這就是一個豬週期。單個品種價格上漲和基於普遍供求關係變化引發的整體價格上漲,在性質上不可同日而語。
與此同時,10月PPI同比下降1.6%,這種負增長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PP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製造業的產能過剩現象。
因此,對於通縮的警惕,大有人在。
判斷通縮是否來臨,可以從物價、貨幣和經濟增長三個方面來判斷,即物價是否全面下降,貨幣是否供給不足,經濟增長是否出現衰退。
比較中國目前的狀況:豬肉以外的生活類商品價格溫和,生產類商品價格有些疲軟;貨幣供給穩健,不存在“錢荒”;經濟增長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衰退則是杞人之憂。
因此,說中國通縮未免言之過早,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有效運用巨集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工具,啟用民資和製造業,培育消費的新增長點,不失為未雨綢繆。這裡面,財政政策要優於貨幣政策,後者受制於上一個超長寬鬆週期,在企業和家庭槓桿還處於高位的情況下,無論如何都不能“大水漫灌”了。
通縮的危險在於持續下跌的物價將抑制投資和生產,在學界和政府眼中,通縮比通脹更加危險。通縮對一國經濟的損害程度,只需以日本為鑑,便可明白。通縮總是和有效需求不足聯絡在一起的。
一般而言,通縮風險的出現,既是因為要消化前期刺激政策,過剩產能需要慢慢出清,也是因為當前企業缺乏投資慾望,尋找“好資產”的難度加大。
如何解決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投資不足,是當下中國經濟的主要考驗。
正如任澤平所言,投資的“三駕馬車”,基建、製造業和房地產,增速確實處於低位。
經濟學家許小年有一句名言,市場不是差錢,而是差可以掙錢的投資機會。這個機會,不是提出一系列巨集大的遠景和規劃就能自動啟用的,而是應該直抵市場的細微處,釋放市場和企業的經濟活力和投資衝動,重構目前不甚活躍的投資預期。
對於中國這樣的一個轉型經濟體,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在政府財政加大投資之外,更要加快市場導向的改革開放,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我們釋放企業的投資慾望,要靠改革開放的慢工細活,減少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和管制,給予企業創新更大的包容。唯有創新和創業得到“無死角”的呵護,新的經濟增長點才會水到渠成。
而中國經濟足夠寬厚、多層和韌性,為我們改革開放、尋找新增長點和開啟有效需求,提供了足夠轉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