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下一個十年,中國的投資機遇在哪裡?

近日,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分享了該公司對於中國中長期發展研判的最新成果。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有望依託城市化2.0的深入,步入高收入國家之列。貿易摩擦不會延緩中國增長道路,未來看好5G等領域發展所帶來的投資機會。

在過去的城市化過程中,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60%,相比1978年的20%翻了三倍,增速超過1880年至1950年間的美國,以及1950年之2010年間的日本。城市人口在2018年達到8.31億,有33個城市的人口超過500萬。全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不僅如此,中國在過去40年間全要素生產率的年複合增長率為4%,高於所有經合組織經濟體。

有部分觀點認為,人口老齡化將減弱城市化增長動力,但摩根士丹利卻在近期展開了對於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專門研究,得出的結論頗為樂觀:“我們的城市化之路還沒走完,還有很大的潛力。”

潛力來自多個方面。例如,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因以往的戶籍限制而沒有城市戶口;2018年中國每2000人共享1臺網際網路伺服器,而經合組織成員國是每32人共用1臺。

鑑於發達經濟體目前的水平,中國的城市化率仍有20到25個百分點的上升空間。

邢自強認為,儘管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但現在在農村的居民還有五億八千萬,其中5-45歲之間的人口還有三億多,也就是說這批人在未來十幾年處於適齡勞動年齡,他們如果不斷進入城市,成為新的市民,可以使得中國城市整體工作年齡人口保持每年2%的年均增長。

與過去的城市化程序相比,城市化2.0時代在改革、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消費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

例如,過去的城市化依靠對外開放和住房制度改革,而城市化2.0則是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改革。人們的交通運輸方式,從過去的內燃機車輛和火車,改編為電動車、共享出行和高速通勤列車。過去“嬰兒潮”一代在消費方面偏好實體產品,而現在的“千禧後”一代在消費上則更注重體驗和品質。

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將投資8000億美元用於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一代技術的應用,促使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維持在1.6%。為應對工業自動化,職業技能培訓有望興起,增強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以適應高附加值產業的技能需求。城市化2.0將提振中國的生產力,助中國步入高收入國家之列,預計到2030年人均年收入翻一倍,從當前的9450美元增至17800美元。

基於上述理由,邢自強認為,中國未來5年潛在GDP的增長率在5%左右,到2026年之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可能下滑到3%到4%左右,未來10年平均還有4%到5%左右,足夠使中國到2025年人均GDP接近一萬四千美元,也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達到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經濟體的標準。而這一美好的願景,需要靠三大支柱來實現。

一是城市群興起將發揮集聚優勢,同時緩解大城市病。

二是受益於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應用,智慧城市將減少交通擁堵、安全隱患和汙染。

三是農業現代化有助於提高生產率,促進農村人口遷入城市。

邢自強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城市化和經濟增長,硬體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在下一個階段,中國將通過結構化改革(如戶籍制度和土地改革)及數字科技的廣泛應用,打造更快捷、安全、環保和宜居的城市。到2030年,高速通勤列車、智慧交通控制系統、共享出行和自動駕駛技術等將能有效縮短出行時間、提高道路安全,預計城市居民的平均上班通勤時間將縮短至15分鐘。電動車和綠色能源則將有助減少汙染。家居生活方面,5G智慧家電可自動清洗、烹煮和訂購來自於無人機運送的食品;學生通過虛擬現實裝置完成家庭作業和與名師實時授課。

實際上,有一些情景在中國已經逐步成為現實。無論是在杭州的商鋪買大閘蟹,或在新落成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消費者只用刷臉即可。技術上,得益於中國大力推進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廣泛應用,都市生活將發生蛻變。而政策上,今年8月份中央財經委員會明確提出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通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統一養老保險,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積極擁抱新技術,奮力推進制度改革,將有助於大幅提升城市群的人口承載能力。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計,到2030年,城市化2.0將新增2.2億城市居民,這一資料目前為8.3億,而這些城市居民會有一半集中在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長江中游,以及成渝這5大超級都市圈。5大超級都市圈的平均規模將達到1.2億人,接近日本現有的人口規模。超過紐約市人口規模的特大城市數量將從現在的9個增加到2030年的23個。

屆時,通勤鐵路里程將增長8.5倍。目前的全國高速通勤鐵路里程總規模約為兩千公里,邢自強預估,到2030年這一資料會上升到17000公里。這意味著,未來十年新修高鐵網路裡一大半會是城際通訊鐵路。這一預測的背後邏輯是,高鐵在過去十幾年發展已經建成了鐵路網的“八橫八縱主動脈”,而接下來要建的是“毛細血管”,即在每個都市圈裡面連線中心的特大城市和周邊的二線衛星城的通勤鐵路,這會使都市圈通勤鐵路真正形成45分鐘或一小時不到的生活圈。

三階段掘金5G投資機會

邢自強認為,在城市化2.0的過程中,科技賦能會創造很多特別的投資機遇。

“比如物聯網裝置,現在每家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智慧手機,到2030年我們判斷每家會有7到8個萬物互聯的裝置。政府和企業擁有的物聯網裝置到2030年可能有160億個,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它產生的潛在市場規模大概是現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四倍。過去十年的超級週期是智慧手機,下一個十年就是中國的智慧城市和萬物互聯。”

具體來看,中國未來的投資機遇可以分三個階段尋找。

“第一階段,短期要上新基建、軟基建、5G、AI、資料等等,顯然可以關注基礎建設投資裡面受益的這些板塊,例如工業網際網路興起所設計的5G上下游硬體,以及提供軟體解決方案的,也包含在人工智慧和雲服務方面的領先企業,他們會分享未來十幾年的新基建投資,比如城市化2.0資訊基建投資六萬億人民幣左右的大蛋糕。”

“第二階段,當這些工業網際網路建成之後,運用下一代資訊科技5G、資料,可以實現對傳統行業的改造。這裡面最典型的是汽車,現在是傳統的內燃機汽車,未來是電動汽車為主,同時都是使用萬物互聯技術來實現部分的自動駕駛,這給汽車行業產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可能不是汽車本身的製造業品牌,而更多是提供軟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會受益。二是物流和智慧電網,物流行業和電網行業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技術應用來實現智慧物流、智慧電網。第三塊是金融,有了5G、大資料,不管是銀行還是保險,都能夠更精準地定價、控制風險。以保險為例,中國車險出險率全世界比較高的,但有了5G網路和AI可以精準控制出車險的概率,比如對駕駛員駕駛行為判斷,對很多危險行為進行預測,對很多定價產生很多幫助,進一步提高保險覆蓋率。所以在金融方面,不管是銀行,還是保險,都能從5G資料應用中獲益。”

“第三階段,智慧城市新生活。當都市圈越來越大,形成每個人口高達1.2億的五個都市圈,商業模式、消費者需求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比較看好類似智慧家電、新生代的電商精準的營銷以及遠端教育和遠端醫療行業,他們也會應用這些5G時代產生低延時、沉浸式體驗的便利性,特別像遠端醫療問診和遠端教育,跟名師授課沉浸式的體驗,可能在那個時代會進一步爆發出強烈的需求。同時,隨著工業網際網路、AI等的興起,自動化的製造會越來越廣泛,對製造業人口就業需求會比過去弱,反映在中高階服務業,職業培訓領域也會有廣泛的前景。”

本文旨在傳遞更多資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喜歡本文的記得關注收藏走一波兒。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比特幣的價格歷史揭示了11月12日非同尋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