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現在流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三架馬車”理論,顛覆了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常識。它認為GDP等於消費加投資加淨出口。消費包括個人消費和政府消費;投資可以是私人企業投資,也可以是國有企業投資;淨出口就是出口減去進口。

根據這個概念,要想增加GDP,或者靠增加消費,或者靠增加投資,或者靠增加淨出口。出口不行了,就增加投資;投資不行了,就促進消費。宏觀經濟政策就是這麼描述的。

“三架馬車”作為一個恆等式,沒錯。但用它來解釋經濟增長,就犯了大錯。人們之所以創造GDP,是為了消費。但按照凱恩斯主義理論,我們不是為了消費去創造GDP,而是為了增加GDP才刺激消費。我們制定8%、9%的增長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拼命刺激消費。消費本來是目的,現在變成了手段。

例如2009年金融危機時,汽車銷售不好,就補貼汽車;家電銷售不好,就補貼家電……為了追求GDP而消費,目標和手段完全顛倒了。

再看投資。為什麼要投資?因為投資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未來的消費。今天投資1塊錢,明天可以回報比1塊更多。如果不這樣,投資就是浪費,不值得進行。但看一看我們現在,投資是為什麼?為了增加總需求(或者說為了增加就業),投資與效率毫無關係。

如果不考慮創造價值,只是為了增加GDP,創造就業機會,辦法有很多。讓1000萬人當小偷,然後再讓1000萬人當警察抓小偷。這2000萬人都有工作了,但有什麼意義呢?

接著看淨出口。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200多年前就指出,貿易是互惠的,所以自由貿易創造財富。這才是我們需要貿易的原因。但現在的宏觀經濟學家不這樣認為,他們回到了重商主義時代,認為只有出口大於進口才能增加財富。比如,一個國家出口100萬,進口90萬,出口大於進口,貿易對GDP貢獻是正的。如果一個國家出口1000萬,進口1100萬,出口小於進口,貿易對GDP的貢獻就是負的。這不是很荒唐嗎?現在,每到金融危機之後,所有國家就想辦法限制進口增加出口,搞貿易保護主義,結果是兩敗俱傷。

還有儲蓄問題。我們常說,經濟要發展,要增加投資。投資哪兒來?靠儲蓄。但是凱恩斯主義理論說,儲蓄是壞事,花錢是好事,還把它表述為“合成謬誤”現象。個體的善不等於總體的善這個現象是存在的,但用到儲蓄上就不合適。凱恩斯理論其實是一個經濟波動理論,我們卻把它變成了經濟發展理論。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一個企業開始內卷化的五大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