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20年,最掣肘企業的5個內部陷阱

1. 業務結構失衡錯位去無法調整

可以說,今年大多數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業務結構的失衡錯位。

先前時候,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企業處於“增量市場”,市場需求不斷增加,老闆們往往無暇顧及業務結構。

而一旦處於“存量市場”或者“縮量市場”,那些需要高投入卻只能帶來低收入的“瘦狗業務”,就暴露了出來。

很多企業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多少年下來,這些業務早已經不是市場主流業務了,也不是能給未來帶來高收入的業務。但這是已經來不及轉型了,人員和業務結構都來不及調整,好一點的增長困難,一部分小企業,也就此倒下了。

很多年前,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就提醒企業,要儘早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線”。他的觀點是,企業發展都是S型曲線,但S型曲線最終會經歷極限點而衰落,對於公司,要想長期生存下去,唯一方式就是趕在第一曲線逐漸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型曲線。

很多中小企業,業務在增量市場利潤已經很微薄,經歷疫情下的需求萎縮、供應鏈不穩定,自然就容易進入負利局面。

所以,這次疫情告訴我們,老闆們要去及早思考,哪些業務要“專精特”研究下去,哪些業務是衰落業務,要早點痛下決心砍掉。

當年,早在2005年的時候,個人電腦還在頂峰時代,IBM就分析認為,未來是大型機和伺服器的時代,PC市場將會進入微利時代,所以提早就把PC業務打包賣給了聯想,總計獲得了17.5億美元(連同股票價值等)的高收入。

同樣10年後,2016年,大名鼎鼎的日本膝上型電腦巨頭NEC,由於行業競爭壓力巨大、業務虧損,只好把PC業務出售,而此時的聯想,卻只花了1.95億美元。

所以,企業要儘早調整業務結構,主業一定是在未來具有潛力的業務。

2. 內卷化陷阱

“內卷”這個詞最近非常火,今年很多企業陷入“內卷化陷阱”,導致付出大量努力,卻增長緩慢。

什麼是內卷呢?其實就是一種無畏的過度消耗和惡性競爭。

公司裡的內卷,往往體現在加班上,很多人也感同身受。

比如說,許多大公司,其實並不會“強制加班”,但因為有加班費,有晚餐補貼,HR也會按照上班時長評獎金,有些“小聰明”的員工反正單身、閒著也是閒著,就因為一點錢,乾脆天天加班。

這下很多人都這麼幹,正經工作按時下班的員工,反而成了異類,被HR、領導刁難,剋扣工資福利,最後因為“不夠變態而顯得格格不入”,只能被淘汰。最後,會導致“不加班就不是打工人”。

正如經濟學家薛兆豐很早之前說過的一句話: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

但其實呢,很多人開始在上班時間“摸魚”,本應該早早完成的工作,卻非要等到加班來做。企業不僅多付了成本,更影響了業績,導致競爭力變差。

當然,當下社會普遍的“內卷化”,主要是各行各業的劇烈競爭,導致的焦慮。

就像前段時間很火的一家培訓機構的宣傳語:“您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對手。”

還有一些銀行的招生考試,四十分鐘內要完成英語30道單選和5篇長閱讀,還有三層矩陣、粒子的靜態能源公式、不定積分、高等數學、太陽系天體運動原理、計算機題、線代等等。

培訓課程在內卷,基層工作在內卷,企業也在內卷……似乎各行各業都出現了這種內部毫無意義的競爭現象。

如何打破“內卷化陷阱”呢?

我們回到企業領域,其實本質還是在於“價值導向”,存量市場永遠是“你死我亡”的零和博弈,企業要做的是:

一是加強在本行業的專精特能力,形成別人無法超越的“護城河”。

二是堅持價值創造,做一個引領型企業;

三是砍掉那些繁瑣的流程和禁錮創造力的管理,真正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

3. 負面情緒形成飛輪效應

今年有一部分企業出現問題,是在於內部信心崩潰,形成負面情緒,最終導致了“負向飛輪效應”。

比如,疫情一開始,確實業績受到了一些影響,但大部分企業都不至於一遇到點風霜就禁不住,大部分企業總是會想出辦法活下去的。

而在一些企業中,業績受到影響,很多員工開始出現負面情緒,開始抱怨,這種情緒逐漸蔓延,很多人失去了信心,甚至相互指責、推卸責任。

這個時候本該是大家團結一致,思考轉型和出路的時候,但由於負面情緒沒剎住車,一些人開始尋求自保,有人離職,有人開始想其它辦法……

很多老闆此時沒把握好士氣,士氣沒了企業也就沒了,可以說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所以,企業一定要讓良好的文化形成正向飛輪效應,老闆要隨時瞭解、調整整體的氛圍,要讓“打勝仗”的鬥志,始終保持住。

4. 冗餘效應

前面有提到,當下的企業,都是進化過了的巨人。每一次外部環境的改變,都會促成企業一次“微進化”,最終留下那些適應能力最強的企業。

2020年同樣是外部環境變化,擠壓了生存空間,那些“身體素質”不那麼好的企業,受到很大壓力。

就像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使用久了,會留下一些冗餘檔案一樣,企業運營久了,也會產生很多制度、流程、作業標準等冗餘。很多企業不得不花費一筆費用來維持這些冗餘,這也是大企業病的開始。

關於“冗餘效應”,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新調任的法國炮兵團長每次視察炮兵演習的時候,總髮現有一名士兵一動不動、自始至終地站在大炮旁邊。

團長以前不是炮兵,就問旁邊的軍官,軍官也回答不出來為什麼,只是說一直就是這樣,而教科書上歷來都是這麼規定的。

團長對此頗為懷疑,經過查詢資料瞭解了真相:從前,大炮都用馬車牽引的,需要一名士兵專門站在大炮邊拉馬,使因發射後坐力而移動的大炮復位。

現在大炮完全改成了機械化操作,教科書卻沒有做出相應的修改,結果就出現了一直都有一名士兵站在大炮邊的滑稽現象。

最後團長上書法國國防部,修改了這一錯誤。

對應到企業管理上,現實生活中的“冗餘效應”也非常地多:比如,一些公司和單位,他們內部不幹活的人甚至比干活的人還多,一些人就是關係戶,一些股東把自己的親信安排在重要職位,導致系統臃腫。

還有一些公司,一點小事,要發郵件申請,找各級領導審批,一次審批下來至少三四天,導致員工疲於應付。

冗餘效應產生大量浪費,如果管理層不能及時發現並予以清理,冗餘效應可能會使一家優秀企業變得平庸,甚至最終拖垮企業。

5. 內部成本高、浪費大量時間

內部流程不合理,不夠最佳化,這也是很多人感受最深刻的,造成了大量物料成本、時間成本的浪費。

就拿文印這件事來說,很多企業最讓員工頭疼的就是:

印表機經常連不上,要不斷的裝驅動,一上午光解決驅動問題,啥也沒幹;

列印要排隊,浪費大量時間;經常印刷的不夠清楚,被打回來重新填表;

一些內部材料經常被錯拿,導致資訊洩密,而錯拿的人完全是因為無意;

……

其實,員工在公司的時間總共分為2部分,一部分用來創意創造、產生價值,另一部分時間要為創造價值做鋪墊。就像做策劃方案是創意時間,而去買杯咖啡提提神是為創造價值而消耗的鋪墊時間。

真正優秀的企業,都要學會延長創造時間,減少冗餘的流程時間。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20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油價調整訊息:今天12月27日調整後,92、95號汽油限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