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的名聲享譽全球,它更是高技術含量、品質上乘的代表,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佔德國企業總數99.7%的中小企業功不可沒。

這些中小型企業被稱為德國的“隱形冠軍”。他們不僅得到聯邦和地方政府極大的政策扶持,還有大量企業、研究機構、教學中心、技術轉讓機構等產官學協作形成叢集,給予中小企業全方位的支援。

在今年的進博會上有超過200家德國企業參展,其中40多家中小型德國企業在中國德國商會的帶領下組成特色綜合展臺。

對此德國駐華大使葛策說,這些中小型企業的展臺看起來低調而內斂,但很多展品都是分佈在製造業各個領域的“隱形冠軍”。他們是所在科技領域的龍頭企業,也跟中國企業有很多合作,這些企業不僅限於將德中國產品賣給中國,他們希望在中國投資,也開始尋找中國合夥人。

(“隱形冠軍”:指在專業細分市場佔有領先地位、但名氣相對較小的中小型企業。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提供的資料顯示,德國約有1300家這樣的“隱形冠軍”。)

這些中小型企業幾乎佔據了德國企業的全部,其為德國經濟貢獻了約54%的增加值,拉動了62%左右的就業,是德國工業和服務業的中堅力量。不僅在國內,中小企業在全球市場也處於領先地位——據統計,在2764家中型全球領導企業中,德國中小型企業佔到“半壁江山”,約為47%。

而中國的中小型企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資料顯示,國內小微企業死亡率較高,存活五年以上的企業不到7%,十年以上的企業不到2%,且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要短得多,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3.7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更是隻有2.5年。其經營狀況不佳的原因也多種多樣:

由此看來,德國中小型企業的成功因素非常值得中國企業探究並借鑑了。那麼具體都有哪些成功奧祕呢?

1.產品單一化、經營專業化

這些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得益於其戰略目標——集中精力投入全部的資源在顧客最關注的某一領域,確保自己在市場中能做到“霸主”地位,這些企業認為多元化戰略會分散公司的精力。所以他們強調單品戰略,甚至幾代人專注一款單品。

2.全球化彌補規模經濟效應的缺失

由於專業化程度高、規模小,因此這些中小型企業無法做到規模經濟。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它們也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讓產品銷售到全球。利用全球化帶來的規模效應讓公司持續研發投入,控制住成本。

3.緊跟客戶需求

這些被稱為“隱形冠軍”的多數企業認為,顧客最注重的是產品品質、公司貼近顧客的程度、服務、是否節約、員工素質、技術領先性和創新能力。這些企業不急於擴大規模或進行廣告營銷,而是強調員工技能培訓、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以求生產出最貼合顧客需要的產品。

4.力求自己製造 而非直接購買

德國中小企業認為可以憑自己的技術力量開啟市場,自主解決生產及研發問題,並且通過這個過程還能強化對自身產品的認識,進一步維護公司的特色形象、穩固市場地位。

5.企業+政府+學界的聯合支援

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得到了聯邦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扶持。另外德國工商大會也是這些企業重要的支援來源之一。它是德國工商業方面的行政聯合機構,根據德國有關法律規定,所有德國境內企業(除手工業者、自由職業者及農業加工業外),均須加入德國工商大會。德國工商大會總經理沃爾克·特萊爾表示,德國工商大會充分考慮並彙總中小企業的需求,幫助它們爭取更多資金支援,還可以為它們開展海外運營提供幫助。

此外同樣還有幾千家金融機構在為中小企業服務,包括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儲蓄銀行、州立銀行、擔保銀行及合作銀行等。如德國復興信貸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能通過提供貼息的方式,為中小企業發放中長期貸款。

巴登—符滕堡州經濟部長妮可·霍夫邁斯特-克勞德表示:“這樣的產官學協作形成叢集,能夠讓企業獲得全方位的支援。”

與注重技術、注重市場和客戶、注重全球市場開拓、注重企業氛圍的德國中小型企業相比,中國中小型企業的主要弊端在於缺乏技術競爭力、市場拓展能力、良好的企業文化。此外,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也一直在為國內輸送源源不斷地製造業人才、且企業中員工和管理者的關係密切親近,這些都是國內企業暫時還不能及的。

然而中國中小型企業也正在不斷成長壯大中。2019年9月國務院釋出訊息表示,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隨著中德雙邊貿易往來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注意到了德國中小型企業成績斐然,正在逐步向這些“隱形冠軍”學習成功經驗,運用到自己的企業當中。由此可見,未來中國的中小型企業還會有更大發展空間。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的依據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