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股權轉移之後的增資、董事改選都在清理之中,但是業內人士仍然認為,這可能是為上市做準備,掃清障礙。

作者 | 安曼

轉讓股權之後,螞蟻金服又有大動作!

根據企查查顯示,9月28日,螞蟻金服的註冊資本已經從157.61億元人民幣變更為235.24億元人民幣,增加了49%。

與此同時,張勇、蔡崇信和胡曉明新增為螞蟻金服董事。

相關資料顯示,除董事長井賢棟外,螞蟻金服的董事共有6位,分別為張勇、蔡崇信、彭蕾、武衛、胡曉明、程立。

其中,張勇現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蔡崇信為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武衛為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兼投資部負責人,彭蕾曾為螞蟻金服董事長,現為阿里巴巴資深副Quattroporte。

胡曉明、程立分別為螞蟻金服集團的Quattroporte和首席技術官。

也就是說,在螞蟻金服的董事會裡,阿里巴巴佔席4位,螞蟻金服佔席3位。

螞蟻金服迴應:阿里入股後的正常調整

9月24日宣佈,阿里巴巴宣佈已收到螞蟻金服33%的股份。

這一入股交易基於雙方2014年簽署的戰略協議。

為保障股東利益,2014年雙方協議承諾,螞蟻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智慧財產權及技術服務費,金額相當於螞蟻金服稅前利潤的37.5%;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阿里巴巴有權入股並持有螞蟻金服33%的股份,並將相應的智慧財產權轉讓給螞蟻金服,上述服務費的安排同步終止。

今年5月份,阿里巴巴釋出2019財年第四季度財報(2019.1.1-2019.3.31)及2019財年業績。財報顯示,2019財年,螞蟻金服支付給阿里巴巴集團的特許服務費和軟體技術服務費為5.17億元,支付寶及其合作伙伴服務的全球使用者超過10億。

業內人士:螞蟻金服或為上市做準備

增資擴股、調整股權結構,這是上市前最熟悉的一套操作手法。

去年,馬雲曾公開表示,在未來的1-2年內,螞蟻金服將不會考慮上市計劃。

但是業內人士仍然看好螞蟻金服上市。此前,螞蟻金服轉移33%的股權給阿里巴巴就引來了業內人士的關注。

股權轉移之後的增資、董事改選都在清理之中,但是業內人士仍然認為,這可能是為上市做準備,掃清障礙。

據悉,目前螞蟻金服現在的估值在1600億美元。

在2018年6月,螞蟻金服的最新一輪融資中,除了原有股東繼續跟投外,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馬來西亞國庫控股、華平投資、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銀湖投資、淡馬錫、泛大西洋資本集團、T. Rowe Price 旗下基金、凱雷投資集團、Janchor Partners、Discovery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Baillie Gifford等全球頂尖資本成為新增的戰略投資者。

作為全球最貴的獨角獸,螞蟻金服未來一旦上市,將會受到追捧。

阿里巴巴上市至今,其股價從發行價60多美元上漲到現在的166美元,上漲約2倍多,最高時曾上漲3倍多。因此,市場對螞蟻金服的期望更高。

螞蟻金服與阿里巴巴的獨立與協同

眾所周知,阿里巴巴是一家外資控股的公司。軟銀(日本)和雅虎(美國)分別佔據阿里巴巴的34.5%和22.6%股份。

由於國家不允許外資控股線上支付工具,所以馬雲2011年就把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獨立出來,後來又在支付寶基礎上成立了螞蟻金服。

成立僅僅5年的螞蟻金服,先後經過A、B兩輪融資引入全國社保基金、國開基金、中國人壽、中郵集團等國資背景企業。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螞蟻金服是一家國有資本控股的公司。

但是從業務邏輯上來看,兩家公司卻有著緊密的協同關係。

螞蟻金服提供的是金融、支付的基礎設施。無論是電商、網約車、教育還是旅遊,各個行業都需要支付跟金融的基礎設施,所以螞蟻為阿里巴巴的各項業務賦能。

所以在螞蟻金服轉讓33%股權給阿里巴巴時,阿里巴巴執行長張勇表示:“阿里巴巴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使命,這次入股是我們與螞蟻金服長期戰略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持有螞蟻金服股權,阿里巴巴將可以與中國第一大移動支付和TechFin平臺進行更加緊密的協同,從而促進使用者規模的增長和使用者體驗的提升,也能更好地分享全球金融科技行業的成長機會。”

而螞蟻金服CEO井賢棟表示,基於更緊密的股權關係,雙方將在服務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探索農村電商和普惠金融,以及圍繞eWTP探索中國企業全球化方面更緊密的協同。“這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把螞蟻金服打造成一家中國的國民企業。”

最大贏家不是馬雲?

根據企查查的資料顯示,如果螞蟻金服成功上市,最受益的是現任阿里巴巴副Quattroporte彭蕾,而不是人生贏家馬雲。

從股權穿透的結果來看,馬雲最終受益股份約1.22%,現任螞蟻金服CEO井賢棟最終受益股份4.43%,而彭蕾的最終受益股份最多,持有15.68%。

與此同時,國有資本最終受益股份約13.8%左右。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從徑山智慧到浙商智慧,如何打好金融創新這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