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1月6日,紫光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紫光國微急速下跌,在尾盤跌停,收於46.98元,跌幅10%,全天成交21億元。資料顯示,機構資金為賣出主力,三個機構席位合計賣出2.19億元。受此訊息影響,“紫光系”其他上市公司如深圳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紫光學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公開資訊顯示,紫光國微成立於2001年,主營積體電路晶片設計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智慧安全晶片、特種積體電路和儲存器晶片。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4.89億元,淨利潤3.64億元,公司最新市值285.08億,市盈率67.03倍。近期,紫光國微正忙著將母公司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擬以180億元收購北京紫光聯盛科技有限公司(“紫光聯盛”),後者旗下核心資產為法國晶片元件商Linxens,為紫光集團2018年耗費巨資海外併購的資產。

市場人士稱,紫光國微閃崩跌停的原因是,其母公司紫光集團債務高企,大幅虧損。從公開資訊來看,紫光集團雖然目前主體評級為AAA,但其財務狀況堪憂,流動性緊張正在困擾著這家清華系的電子企業。根據紫光集團2019年半年報,截至上半年,公司資產總計2741億元,負債總計2020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3.65%。在總負債中,有息負債和短期負債較高:截至上半年,包括短期借款在內的流動負債847億元,佔總負債的42%;包括長短期借款和應付債券在內的有息負債共計1656億元,佔到總負債的82%。紫光集團的負債高、利息高,且短期償債壓力大。今年上半年,紫光集團支付了高達43.36億的利息費用,據稱這比公司四年來的利潤總額還高;紫光集團還要在一年內要償還847億元的負債,但賬面可用現金餘額只有393億元。

從收入來看,紫光集團在上半年實現營收331.61億元,同比略有下滑,並大幅虧損36.94億元。此外,該公司對政府補貼的依賴較大。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1-6月,公司獲得政府補助收入分別為8.13億元、26.16億元、25.07億元和12.67億元,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為1.84億元、-22.39億元、-67.86億元和-54.96億元,呈現大幅虧損狀態。

紫光集團深陷高負債泥潭,除了與其市場經營能力有關,更大的問題恐怕還是來自企業的發展策略問題。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的前身是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成立於1988年7月,後改組為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公司主要從事計算機及相關裝置製造、電子元器件及裝置製造和能源環境業務。紫光系的企業極為龐雜,截至2019年6月30日,納入公司合併範圍的各級子公司、孫公司總計569家!紫光集團在2018年年報中稱,目前公司已經基本完成“從芯到雲”的戰略佈局,包括:晶片研發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測、伺服器、儲存、交換機、基礎平臺與網路平臺、終端應用等完整的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紫光集團的高負債擴張並非簡單的市場化行為,它是帶著幾頂大帽子在擴張。一是高舉發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大旗。為實現國家目標,紫光集團的產業擴張得到了各種各樣的支援,在一定程度上有發展民族產業這一國家目標的加持。二是清華系企業的光環。紫光集團的背後是清華大學這一中國最著名的理工科學府,從清華大學到清華系企業,從人才到科研到技術的要素流動,這帶給社會和市場不少的想象空間。三是紫光集團的發展得到了國內產業政策的支援。與此同時,紫光集團還是國家積體電路大基金兩期的出資人和積極參與者。

必須承認,紫光集團在國內市場把這些條件和要素都用得很充分,政府、銀行、資本市場、社會層面,都能看到紫光系併購擴張帶來的壯大之舉。經過幾年的併購擴張之後,一座清華紫光系的半導體產業大廈已拔地而起。

不過,紫光集團當前暴露的高負債問題,是這幢大廈結構上的一道深深的裂痕,還在不斷地加深、擴大。為彌補財務窟窿,紫光集團開始“賣家當”了,其下屬控股子公司持有紫光展銳57.14%的股權,已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掛牌,擬轉讓其中20%的股權。有媒體引述趙偉國2018年末的公開表態,“我們這些年很多企業出問題,是因為野心過度膨脹,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且相信運氣會再次發生。其實你的能力、邊界沒那麼遠,你的運氣也沒有那麼好,所以要小心管理自己的野心和運氣。”要指出的是,趙偉國早在2018年4月就辭去了紫光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紫光股份和紫光國芯公司的董事、董事長職務,不再擔任兩家公司的任何職務。從紫光的發展軌跡看,趙偉國的這番總結表態非常適合評價他自己,也在對紫光集團的前景發出警告。

市場有市場的規律。與航天產業只有國家一個買家不同,半導體產業是“小晶片,大產業,大市場”,是一個高度依賴市場的產業系統。如果不能把各種要素轉化成市場成功,再多的政治光環和政策光環也不管用。科技產業還有其產業自身的“硬規律”,尤其是半導體這樣高度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產業,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技術人才、產業化能力、市場能力,在一個西方企業制訂規則已久的產業領域,實現趕超的難度很大,並且沒有捷徑可走。紫光集團如果失敗,可能就會敗在這裡。

紫光集團面臨的風險在逐步增大,未來紫光集團是否能夠繼續挺住?現在看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安邦的智庫研究人員看來,紫光集團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並不具備“大到不能倒”的系統重要性,但需要警惕的是,一旦這幢大廈倒下,它所產生的連帶衝擊效應將十分巨大。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7年了!阿里終於又要跟騰訊同臺P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