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晚間,阿里巴巴公佈聆訊後資料,宣佈攜包括中國零售商業、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等在內的核心業務,以及雲端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創新業務三大板塊啟動香港上市,欲再融資150億美元。
就阿里最近幾年的財務狀況來說,阿里巴巴的融資舉動早已出現端倪。阿里的電商業務一直位居電商之顛,每年營業收入總額巨大,財力雄厚。融資這一舉動背後的意圖,昭示著阿里巴巴欲準備再次開疆擴土。
電商衛冕之路要錢
2019年11月1日,阿里巴巴釋出了2020財年第二財季未經審計財報,據財報內容顯示,在阿里的核心電商、雲端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以及創新業務四大業務板塊中,阿里核心電商業務營收1012.2億元,仍然是營收的最大來源,佔到85.0%。其中,本財季營收增長國內新零售貢獻突出。
財報顯示,第二財季,國內的新零售(包括盒馬、天貓超市和天貓國際自營版塊)收入182.1億元,同比增速高達125%,佔阿里總營收的15%,高於上季度的14%,成為阿里所有業務中增速最快的板塊。這也表明,新零售業務已成為阿里營收的新增長動力。
2016年,阿里在雲棲大會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旨在打破線上線下存在的物流問題,做到高效物流,真正地實現商品、會員、訂單、庫存的線上線下完全統一,做到真正高效便民的服務。
在阿里專注於新零售時,拼多多作為一個以微信平臺為依託的小型電商脫穎而出。2015年9月,拼多多正式上線;2016年7月,使用者量破一億;2019年3月,拼多多活躍使用者再次增長41%,活躍買家數為4.832億,再創歷史新高。拼多多用了4年時間,即實現了“閃電式擴張”。
拼多多主要涉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憑藉著價格優勢和微信小程式的社交紅利,以及其特有的遊戲模式,趕超了一些電商平臺,位居電商行業老二,但其產品的品質一直為人所詬病,其品牌信譽度一直備受質疑。
作為後起之秀,拼多多自知跟阿里競爭,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大品牌暫時不能入住,那就想辦法創造中小型“新品牌”來替代,另外這也是解決正品好貨實現品質升級的需要,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也由此應運而生。
對於整個電商行業來說,拼多多的崛起,無疑非常值得關注,它的飛速增長激起了巨頭們的反擊。阿里與京東等電商們組織了“下沉”部隊跟進拼多多,拼多多卻避其鋒芒,突擊進入一二線,成功上演了一場“經典游擊戰”。
拼多多的“品牌戰略”和其藉助遊戲的社交營銷方式結合,彌補了在產品方面的不足,其使用者規模依然以令人膛目的速度在高速增長。不得不說,面對這樣的情況,阿里在電商行業也必須面對新的挑戰。
面對雙十一的預售和產品的定價起伏問題,阿里、拼多多、京東等一系列商家已經被國家市場總局請去開了座談會。
其電商平臺的價格漲幅問題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大家開始質疑電商雙十一的優惠活動。不過,拼多多因其原有的價廉優勢又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眾多的忠實粉絲,再加上其品牌計劃的推行,拼多多帶給消費者的疑慮反而相對更少一些。
阿里當然也會打響衛冕之戰,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其娛樂板塊大力宣傳,進行節假日預售商品的促銷活動;在物流方面,不斷完善的物流系統和基礎設施;在科技方面,增強阿里強大的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服務對電商業務進行協助。
相比之下,拼多多基礎設施、技術、物流與阿里相比也令人擔憂。毋庸置疑,拼多多敗了,但實力過於懸殊,並不能代表未來拼多多不會向阿里下新的戰書。
阿里和拼多多的這場戰爭並不止於此,只要阿里坐在電商之王的寶座上,這場比賽的鼓點就停不下來,鼓點未停,我們誰也不知道它的結局,是行業老大獲勝,還是電商新貴拔得頭籌?
如此境況下,阿里將資金投入電商的基礎建設,投入物流運輸系統的完善和新零售領域,捍衛自己在電商界龍頭老大的地位,也是有理所當然的。
阿里科研海投也要錢
阿里巴巴作為一家科技驅動型網際網路公司,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是高瞻遠矚,其一早便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用於科技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經過長期的努力,阿里巴巴在雲端計算,數字媒體,人工智慧等科技領域,都成就斐然。其團隊也一直致力於對核心技術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與科技有關創新計劃,阿里在國內科技領域也立穩了自己的山頭。
阿里在科技領域的投資,無疑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正確戰略方針。但其實它大部分都是在“投資未來”,短期內的收益是比較低的,很可能投入幾百億,都見不到水花。
阿里巴巴電商做的十分出色,但其核心電商的光環並不能掩蓋其他業務短板。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及創新業務均有不同程度虧損。創新計劃虧損較為嚴重,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次之,創新計劃彷彿無底的深淵,未見其顯著的經濟效益。
1、阿里雲一路高歌,但增速略有放緩
阿里雲創立於2009年,致力於以線上公共服務的方式提供安全,可靠的資料處理能力,讓計算和人工智慧可以惠及更多的使用者和實體。2016年10月13日,在杭州·雲棲大會上,杭州市政府聯合阿里雲公佈了一項“瘋狂”的計劃:對於這座擁有2200多年曆史的城市,阿里巴巴希望通過基於人工智慧的城市大腦專案(City Brain project)協助城市運營業務。
城市大腦已經在改善交通問題。該專案使用了一個基於雲端計算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城市和每個人的資料都通過人工智慧演算法儲存和處理。通過監測城市中的車輛。城市大腦專案成功地減少了15%的交通堵塞,在杭州取得成功後,城市大腦專案接下來將會進入更多的國內外城市。2019年6月11日,阿里雲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榜”。
據最新季度的財報顯示:本財季,雲端計算業務季度營收92.91億,比去年同期淨增36.24億元,增速達到64%。這一增速高於此前亞馬遜和微軟雲業務35%和59%的增速,超出市場預期。但對比此前,雲端計算的增速一直在放緩。
阿里對於雲端計算的投入,一直在不斷的增加。據Canalys最新發布的中國雲端計算市場調研報告資料顯示, 2019 年第一季度,中國雲端計算市場規模達到 21 億美元,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雲端計算市場。其中,阿里雲市場份額第一,佔比達47.3%,接近全國市場份額的一半。
阿里的雲端計算仍有發展的空間。若是此筆資金指向雲端計算,充足阿里雲的後備資源,也是阿里為了穩固市場第一的地位,阿里意在再攀新高峰,加大對於雲端計算市場的開發力度,為阿里雲增速。
2、高投入帶來的低迴報,阿里AI艱難成長
阿里在人工智慧方面主要用於家庭智慧管家、天貓管家阿里小蜜、機器人打包、無人機送貨這樣的領域,人工智慧技術廣泛滲透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為阿里巴巴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天貓智慧推薦:這是基於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可以應用於向購物者推薦產品,然後與零售商進行溝通以增加庫存,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阿里的人工智慧店小蜜:這款人工智慧客服可以理解過90%的客戶查詢需求,每天為超過350萬用戶提供服務。店小蜜可以“捕捉”客戶的情緒變化,並可以優先考慮並提醒客戶服務代理進行干預。
機器人打包、無人機送貨:自動化倉庫中有超過200個機器人每天可以處理100萬的貨物量。一旦機器人在“雙十一”收到訂單,它們就會打包並運送貨物,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當天發貨。
阿里電商方面,這些技術進步為去年雙十一250億美元的銷售額提供了助力,這個數字高於2016年雙十一的178億美元,超過了冰島的國內生產總值,比美國的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感恩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上班日的網購促銷活動)高出近200億美元。
另外,阿里藉助人工智慧將實體店變成“智慧商店”,還推出了數字化業務以吸引小型零售商。阿里巴巴已經完成了大約100萬家夫妻店和100家超市的相關調研工作,接下來將對其進行數字化改造。
人工智慧為阿里帶來豐厚的利益同時,也讓阿里付出了與之同等,甚至於遠超于于此的代價。阿里巴巴每年投入數億的資金,其收穫的成本遠遠低於投入,在短期內,仍是阿里比較薄弱的一項營收,仍然需要阿里主營業務來給予補貼。
3、創新計劃前途未卜,阿里資金左支右絀
阿里巴巴在科研創新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它有著自己專注的領域,不光是簡單的學術交流,阿里還將開放真實的業務場景,與全球院校的頂尖科研實力相結合,讓前沿技術在真實場景中快速迭代,發揮更大價值。與此同時,在多處高等院校附近,成立專門的創新研究中心,不斷培養和吸納優秀人才為科研事業做貢獻。
2017年10月,阿里創立了達摩院,馬雲宣佈未來三年將會投入一千多億人民幣用於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
2018年,阿里正式提出“全球創新研究計劃”(簡稱AIR計劃),在達摩院研究方向上,明確提出8大技術方向,讓全球科學家一起定義和解決問題。8個方向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多媒體與人機自然互動、知識引擎、基礎設施、系統軟體、資料計算和安全。這些也是中國建設網路強國涉及的關鍵技術領域。
2018年5月,斬獲WMT 2018國際機器人翻譯大賽冠軍,阿里巴巴電商機器翻譯總量日均突破7.5億次。達摩院還在多項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僅2018年一年,就拿到了近四十項新的研究專利。
阿里巴巴對於創新計劃的投入是堅定不移的。從2017年創立達摩院以來,一直耗費巨資投入科研院所和高校平臺科研體系的建立,不斷的自主研發晶片並大力收購中天,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
阿里巴巴旗下主營的核心收入來源雖然可觀,但創新計劃是一個長期固定需要大額資金投入的科研計劃,阿里的資金鍊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科研耗費巨大,就一個國家而言,在科技領域的投入都總是欠缺的,所以就阿里的財力來說,稍有壓力也可以理解。
阿里文娛仍然需要大量的錢
據2020財年第二財季未經審計財報內容顯示,阿里文娛歸屬的數字媒體和文娛板塊,在該季度實現收入72.96億人民幣,較同期2018年的59.50億人民幣增長了23%,目前阿里巴巴文娛方面虧損有所縮窄。總的來說,阿里巴巴在文娛領域一直持續虧損。
阿里巴巴在文娛領域,可以說是已經上了演一部辛酸的血淚史。2014年,阿里巴巴提出雙H計劃,致力於文娛數字行業的發展。
阿里文娛的第一位職業經理人劉春宇接手了阿里的文娛事業,他鼓足幹勁,一舉收購了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憑藉著自己的殺伐果斷,阿里音樂很快成了騰訊最大的競爭對手。但因其曾在騰訊任職期間,牽扯上賄賂問題,在被騰訊爆出相關訊息後,就不得不狼狽地退出舞臺。
而後由於接連幾任領導人對於文娛市場時局和時機的錯誤把控,阿里文娛可以說是一路坎坷,但阿里對於目標的永不放棄在文娛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人錯了,換人;方法錯了,找方法;方向錯了,再走一次。
阿里Quattroporte張勇曾說過,阿里是不會放棄大文娛的。他們目前的計劃是:收窄虧損、小步修正、慢慢熬。但是虧損問題目前仍未得到解決,阿里文娛也一直在以消耗資本的方式,勉強存活下來。
阿里在文娛方面失了先機,但卻從未想過放棄,又為何如此執著呢?阿里巴巴不光是為了當初雙H目標,更是對文娛市場潛力的清楚認識。阿里文娛一直作為電商平臺的流量入口,深諳文娛市場可以為營銷帶來無限潛力。
阿里文娛的現任Quattroporte俞永福曾說過“阿里大文娛的定位是做產業的基礎設施。”
什麼是做產業的基礎設施呢?就是以“文娛生態圈+電商生態圈”的雙重賦能,在娛樂時代重新整理營銷“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內容IP營銷,這不僅僅只是資金投入的事,而是一件專業的事。
只有整合生態系統,才能做到娛樂銷售相結合,讓娛樂服務更加有內容,讓電商營銷更加深入消費者的生活。
今天的大文娛依然承載著阿里的夢想,一年虧損100多億,阿里依然能扛下去,阿里還依然有得力高管可以繼續輪換。這一切,都以阿里的雄厚財力做為支撐,阿里需要融資來打這場攻堅戰。所以說,阿里欲扶起文娛這面大旗,將資金投入這裡,開啟新局面,也是順理成章。
阿里的新起點和新挑戰
1999年9月,馬雲帶領下的18羅漢,在杭州的公寓中正式成立了中國未來最大的電商集團,取名為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意為芝麻開門,開啟財富之門),集團的首個網站是英文全球批發貿易市場阿里巴巴。
同年阿里巴巴集團推出專注於國內批發貿易的中國交易市場(現稱“1688”),就這樣,阿里意氣風發扣開了中國電商的大門,賺了個瓢盆滿缽。
二十年後的今天,阿里面臨新的挑戰,一大批新型的電商平臺迅速崛起,其發展勢頭迅猛,且多家電商平臺同時進行聯盟,欲奪下阿里電商老大的桂冠。阿里的衛冕之路,甚是艱辛。可以說,內有文娛和科技資金問題待處理,外有拼多多和京東等電商強敵環伺。
此次雙十一,就是一場守衛王位之戰。2019年天貓雙十一交易額突破2684億元,阿里又一次實現了自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