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阿里和馬雲此時所面臨的困境,那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十月底因為“狂妄”發言一石激起千層浪,馬雲從此銷聲匿跡於國內公眾視野之中,其實際控制的螞蟻金服也因為合規問題在上市前夕停止相關進度,隨著國家對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持續調查以及新的監管政策出臺,螞蟻金服未來上市之路變得渺茫起來。
而在阿里層面來講,面臨著更多風波。馬雲的“言論”所引發的輿論浪潮給這家網際網路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國家網際網路反壟斷也在迅速推動,這也給了本身就存在問題的阿里電商平臺一個很大的衝擊。
除此之外,輿論聲場中對阿里的“惡意”層出不窮,借短期事件用陰謀論視角肆意炒作者更是甚囂塵上,對阿里來說,無疑也是一次公共危機。
那現在我們應該回過頭去再看看,國家對馬雲、螞蟻和阿里的決策跟輿論的瘋狂究竟有沒有出入?在反對壟斷之外,國家有何更深的期望?馬雲和阿里,以及我們每個國人應該在這場輿論浪潮中瞭解什麼,警惕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系列事情與我們的關係?
一、被“棒喝”的是資本家馬雲,不是企業家馬雲。關於馬雲講話的是是非非在這裡不多說了,就本質而言,馬雲犯的錯誤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他說了不該他說的話,同時也有把他的話付諸行動的能力;第二,他表現出對金融大局的“掌控”企圖,但金融大局是“國家公器”,公器不能私用;第三,馬雲本身的資本組織能力就很強,實質性失控的螞蟻金服會放大馬雲擴張商業版圖的野心,但這種擴張的本質屬於資本擴張,於民生無益,且存在系統性風險。
基於這三點,官方媒體對馬雲狠狠地棒喝了一句:沒有馬雲的時代,只有時代中的馬雲。這句話的理解很簡單,別太把自己當一回事,要擺正位置。
與此同時,螞蟻金服上市暫停,近期更是被監管部門下發約談通知。阿里巴巴則因為跟馬雲關係撇得比較清,在事件開始階段受到的波及比較小,不過很顯然事態一直在持續發展,包括湖畔大學雲南分校的停辦,以及近期被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等,都說明這家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正面臨著自創辦以來的最大危機之一。
從馬雲系企業的角度去看,近幾個月來他們所受到的衝擊未免有些突然以及矯枉過正,甚至會將這一切歸咎於馬雲的那次發言得罪了誰,但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就會發現,馬雲的那次發言最大的意義就是暴露出了一個很嚴重的事實——網際網路巨頭資本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話語權失控問題。
換句話說,馬雲在獲得巨大的社會地位的同時,成為了資本的代表,為資本的擴張發聲,而罔顧這種擴張對於整個經濟大局以及社會民生產生的巨大不利影響,馬雲不是這類資本家的個例,而是這一群人中的佼佼者。
對於市場監管主體來說,馬雲不再是十幾二十年前開拓市場為市場注入活力的企業家馬雲,而是過分追逐自身利益、不惜破壞金融格局以及經濟健康度的資本家馬雲,更糟糕的是他擁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他的所作所為會成為標杆,引發波及多個行業的效仿,這種影響力必將反饋到經濟發展中,造成更加長遠的不良影響。
所以就事論事,我們要理解國家的定調,螞蟻金服不能倒,阿里巴巴不能倒,但資本家馬雲必須要倒,除非他迴歸到企業家馬雲這個定位上。
另一件事,就是國家對資本的態度——很多人一邊倒地咒罵資本,但國家對資本沒有惡意,這一系列動作所針對是資本的無序擴張。
什麼是無序擴張?就是資本扎堆炒作,依靠資訊不對稱來製造熱點、做局圈錢,最後留下一地雞毛。這一塊前車之鑑就太多了,包括資本對半導體晶片、房地產、網際網路風口等的涉足,以及最近的社群團購,國家想要打造的是一個更多幫助企業真正創造社會財富價值的資本氛圍,而不是一個大肆利用自身的金融優勢來搞“混戰”、消耗市場資源以及機遇成本的資本氛圍。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別。
對於馬雲和他一手創辦的兩家網際網路巨頭企業來說,當前階段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國家做好整改整頓,把自己融入到國家的經濟規劃體系中去,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同時,站著把錢賺了,這才是正路。
而對於我們而言,我覺得人們需要更理性地去看待這些事情,同時輿論應該警惕一小部分人的混淆視聽。
在前一段時間看到一篇非常火的文章,名字叫《馬雲:“我比總統都要忙,但是沒有總統的權力”;人民群眾:“那可真是萬幸”》,這篇文章把馬雲的“危害”提升了不止一個等級,已經上升到政治層面的“圖謀不軌”。我比較贊同裡面對於馬雲作為一個資本家的深刻剖析,但是跑到政治層面,我覺得這屬於誅心言論——不是依據行為給出結論,而是靠臆測和聯想來做關聯。
我們需要警惕的就是以偏概全,因為馬雲作為資本家的一面來徹底否定他的成就,甚至以此來質疑電子商務的發展、線上支付的發展等等,這很不理性。
近期有一個詞彙非常熱門,叫社會性死亡,馬雲的遭遇幾乎可以等同於此。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再思考一下,馬雲的罪孽當真萬劫不復?沒那麼誇張吧,馬雲的大嘴巴和一些發言真的不值得推敲,但我們更應該看他做的事情。
所以,還是希望國內輿論開始降溫,別讓企業家馬雲在這個冬天遭遇“社死”,我相信這對於我們真的不算什麼好事。
二、反壟斷除了集結資源,更深遠的用意在於縮小貧富差距很多人估計能夠理解前半句話,不太明白後半句。
從三五年的尺度來講,經濟轉型是最底層的改變,為此開始遏制房地產,脫虛向實遏制網際網路無序發展——今年不是第一波,以及創立科創板等,這些都是在給“科技創新”的確立奠定基礎。
科技創新作為經濟轉型後的發展新引擎,它需要的是整個機體的改變和適應。這就像汽車的發動機,換一個更有潛力的發動機,基本上就相當於改變了整個汽車一樣。這種改動在前期需要調動大量的資源,主要且直接的資源是金融,但最為重要的卻是制度改革以及因此產生的知識資源的分配。
簡單點來說,搞科技創新需要銀行支援,在之前銀行資金在房地產蹲著一大部分,房地產市場存在著飽和但還是貸款——有錢也可以幹別的,所以國家如果想讓銀行跟房地產企業之間的鏈條削弱同時不引起整個市場動盪,那就只能“房住不炒”,降低房地產行業盈利預期,給經濟轉型騰出一些金融資源。
而在房地產之外,給科技創新的資源彙集帶來更大阻礙的實際上就是網際網路行業出現的資本化現象。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如果國家不來推動科技創新,僅依靠國內企業本身的話,這條路很可能會走得非常慢——慢就意味著落後,就會影響國家的百年大計。為什麼會這麼慢呢?原因就在於此前二十年間,跟房地產形成金融優勢對峙局面的只有網際網路行業,而壓抑房地產,就勢必會此消彼長,助長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勢頭。這本身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五穀雜糧都是糧食嘛,但問題就出在網際網路行業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巨頭資本化現象,這種資本化有兩個比較嚴重的後果。
第一種後果就是容易形成壟斷。壟斷在本質上不僅會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破壞行業創新氛圍,同時對整個經濟體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市場都反對壟斷。阿里巴巴之前的“二選一”政策就是這種“經濟霸權”的體現,這種霸道做法實際上是以犧牲從業者利益為手段來保障壟斷企業利益的做法,說白了就是“損萬戶而肥一身”,並且利用壟斷地位來打擊競爭對手,已經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原則。實際上不僅僅是阿里巴巴,騰訊旗下產品微信也存在利用行業領先地位打壓競爭對手的行為,包括其遊戲業務。
第二種後果相對隱性,那就是導致社會財富分配體系出現嚴重的失衡。
這種後果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進一步拉大國民貧富差距,網際網路企業能夠產生這種作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擴張規模非常大,只要能接觸網際網路,基本上都會受到這方面的影響。用比較直白的話來說,網際網路巨頭能透過網路更高效地賺錢,網路可以大大降低人們在消費產品或者服務時的付費戒備感,它能夠提振消費意向,但與此同時,它分配去了行業利潤的大頭,並對從業者形成主導地位,縮小屬於從業者們的行業利潤空間。
在以往的經濟執行模式中,產品/服務提供者們既做宣傳,也做銷售、生產,但現在網際網路巨頭將宣傳、銷售、現金流動全部歸於自身,成為產品/服務提供者的“中間商”,獲得與自身貢獻不匹配的“中介費”,同時把控著整條線的核心——資金流動。
有人可能會說,網際網路巨頭賺這個錢無可厚非啊,平臺都是他們的,有什麼錯嗎?
但是如果你明白,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的資料都屬於私人資產,這些網際網路巨頭賺錢的機制就建立在這些使用者資料之上,你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在我看來,法國起徵的數字經濟稅是一個很有必要的東西。只不過我們更應該提防的是,網際網路巨頭正在修改平臺規則來影響物價,比如提升商戶繳費比例,這將倒逼全平臺範圍的漲價,讓我們為我們對外賣、網約車、網購等行為的習慣付出更高的代價,並持續“貢獻”著資料來豐富他們的“剝削體系”。
我認為反壟斷是降低貧富差距的一個必要手段,並且不僅僅針對網際網路科技行業,還有房地產業、金融業等,這也是一個巨大轉變——國家或許正在把視線焦點從GDP轉向“基尼係數”。
在我看來,這種轉變的意義對老百姓來說甚至大過對科技創新的重視。
第三,網際網路巨頭們應該何去何從?“馬雲和阿里”的一波三折,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典型,國家抓這個典型最主要的目的是給所有沉迷於資本化的企業提個醒——市場風向變了,別再揣著明白裝糊塗。
那麼問題來了,國家對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究竟寄託著怎樣的期望呢?網際網路巨頭應該在這種期望中如何調整自身?
在我看來國家的意志很清晰。我們可以回憶一下今年李總理說過的一句話,說我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不到1000元。我不知道大家當時作何感想,但在我看來,這就意味著中國存在著極其嚴重的貧富差距,而這種貧富差距現象本不應該在社會財富暴漲、GDP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出現,畢竟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依然出現如此嚴重的貧富差距,那就只能說明一點——社會財富分配方式出了大問題。這是國家不能明說的一個巨大擔憂。
房地產、網際網路行業先後被整頓,其真實原因就在於這兩個行業對貧富差距的放大效應“居功至偉”,如果放任這兩個行業無序發展下去,那麼貧富差距就會繼續擴大,社會危機也就會越來越嚴重。
網際網路巨頭們顯然沒有領會到這一點,在過去的這些年裡,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透過商業模式創新來顛覆既有的分配格局,並透過網際網路的這種“優勢”迅速積累社會財富,並將經濟發展與自身發展深度繫結,他們瘋狂地製造著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實現財富自由,但這並不是創造財富,而是面向整個社會的“劫貧濟富”。
今年他們又將目光投向了最為重要的金融領域(螞蟻金服),以及最為基礎的民生領域之一——生活百貨行業。並且他們形成了一個讓人們不寒而慄的龐大力量,他們掌握著網際網路平臺、使用者大資料,與此同時也擁有巨大的金融優勢和資本背景……然後我們驟然之間發現,人們的生活就像被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無孔不入控制起來了一樣。
我們這些實質上創造財富的普通民眾,反而都成為了這些巨頭們的打工仔。
所以當國家出臺種種措施,對網際網路巨頭前所未有地嚴厲監管的時候,我們需要明白,我們的狀況實際上很不安全,國家的嚴厲不是莫名其妙,而是迫在眉睫。
另外網際網路巨頭以及其它行業有壟斷嫌疑的企業們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點,中國的企業需要比以前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因為這些企業的崛起和盈利受惠於我們的制度和政策,那麼他們就有義務服務於我們的制度與政策。
在我看來,我們國家對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已經相當仁慈,在最近的會議上也沒有要整治這些出格的資本家,而且還指出了明路——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究竟能解決哪些問題呢?從經濟來講,科技創新是開闢社會財富新增長領域的根本所在,比如說5G產業在未來十年就可以產生10萬億規模以上的產值,科技創新對於產業升級、大消費等都有著根本性的提升。除此之外,科技創新對於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用大白話說,它是中國和平崛起、在國力上超越美國最為核心的指標。
如果說我們的制度優勢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那麼中國未來最為緊迫的戰略目標就是“透過科技創新和平崛起”。
這跟每一箇中國人息息相關,自然也就包含每一家中國企業。
寫在最後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提到過一個成語叫“國富民強”,然後有一位讀者朋友給我了一個建議,說改成“民富國強”更加合適。
在我看來,中國企業無論民營國營,無論私企央企,在吸收西方企業管理文化的同時,應該謹記毛主席曾經說過的一種方法論——“批判地吸收”。西方企業管理文化中比較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的叢林法則,說白了,“我能賺錢那我就可以肆無忌憚”,但實際上這種思維在中國的語境下並不成立。
中國企業其實近幾十年的發展並不容易,一路摸索而來,跌跌撞撞,尤其是民營企業。但是得益於改開時期的“粗獷放養”,實際上民營經歷的是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資本迅速膨脹,慾望無限擴張,中國市場因為這種“放權”變成了一片熱帶森林——民營企業實質上獲得了一個最為無拘無束的時代。
但這對於整個生態而言,對於整個生態的未來而言卻不見得是好事,當樹林裡只剩下參天大樹,那麼可以想見的是低處的灌木可能就會因為看不到陽光而死去,參天大樹掠奪著整座森林的養料越見魁梧,整座森林反而越發寂靜……有一天,生態就會崩潰。
所以到了轉型的實際操作階段,我們需要給這些肆無忌憚、僅憑小樹們已經無法遏制的巨樹修剪枝葉,讓它們去拓寬森林的邊界,讓它們向外求資源求發展來反哺森林。
若哪天萬木蔥蘢,森林之中高低起伏處處生機,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