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對外表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取得實質性進展,“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大幅壓降,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我們逐漸壓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
這個歸零的官宣,就像演員們還在臺上上演著武戲,組織者已經強行落下帷幕:幾百萬P2P的出借人還有8000多億元沒有回收,在焦急地用自己個人的力量自救,清零的宣告卻宣佈P2P已經成為塵封的歷史。
刨去那些因為涉嫌犯罪而被端的平臺,宣佈良退清盤的平臺也像表演十八般武藝似地展示了各種存量債權的處置方式。但這畢竟是8000多億的財富漏洞,除了運氣好碰到良心平臺外,大部分的平臺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填補,於是那些折價的處置方式在出借人眼裡變成了“收割”與“反收割”的終場較量。
一、折價收購對於出借人持有的債權,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折價進行收購,包括平臺自行收購和委託第三方收購兩種方式。
例如,2019年9月份,某平臺釋出“線上債權轉讓”功能內部測試通知,讓使用者自行選擇1-9折的比例轉讓,而選擇的折讓比例越高,當然也越容易下車。更多的平臺選擇了“專業”債轉平臺私下收購出借人的債權,增加其隱蔽性和可操作性,債權價格多在1-5折左右。
某平臺折價兌付協議
除了平臺主動受讓,第三方收債權的機構也火爆起來,除了“專業”的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更有各類自媒體及個人伺機而入,有如禿鷲一般企圖在P2P的死屍上分一杯肉羹。某暴雷的車貸平臺委託的第三方資產處理公司給到投資人的本金不超過30%,其理由是各種催收成本在內的其它費用成本將高達70%及以上。
第三方平臺趁機收割
隨著平臺爆雷越來越多,債權轉讓市場呈現出供需失衡的局面,平臺和第三方收購者們給出的債權轉讓折扣也越來越低,從6折降至5折再降至3折,直到1.7折甚至低於1折,何其悲哉!
二、商城購物由於直接收購債權太過於赤裸裸,更多平臺選擇透過設立商城的方式消化存續債權,具體的實施方案大同小異:有可以直接以債權購買的,有用債權加現金的方式購買的,還有要求先將債權兌換成積分或者商城金幣的。
平臺商城物不美價不廉
如果真能以存量債權購買到需要的物品,對於出借人來說也還算一個比較不錯的出路。但是,這類債權兌換商城的問題讓許多出借人牴觸情緒嚴重:出售假貨的;購買以後不發貨的;遇到問題找不到售後的;無法開具發票的;售價遠高於其他購物平臺的;貨物選擇少等等。
三、“債轉股”由於債務是剛性的,而股權則沒有剛性的本息兌付的要求。很多平臺在這上面打起了主意:某平臺出具的兌付方案就包括“未兌付餘額兌換企業股權,平臺出借人可以使用本人賬號下未兌付餘額兌換企業股權,並可享受企業經營分紅,最終同歸股權轉讓的方式退出”。某些以企業為借款人的平臺更是稱將發起針對借款企業的股權投資基金及併購投資基金,對其中優質的中小企業進行債轉股扶持。
從定期收取本息的借款人變成了等待遙遙無期的企業分紅和股權回購的股東,硬生生把債權投資變成了股權投資,這屆借款人屬實“太難了”。
四、延期兌付部分平臺通常在宣佈良退的初期提出投資者比較容易接受的兌付方案,獲得出借人的認可和同意。後續,無論是因為大環境等實際因素還是平臺自身作妖,很多平臺出現了單方面宣佈兌付方案無法實現需要修改的情況。
例如,2019年7月某P2P平臺宣佈良性退出,按照當時平臺和出借人一致同意的兌付方案,出借人投資本金會按照不同比例分12期,於2020年12月31日前全部兌付完畢。但這個涉及3000餘人、總金額2.4億元的兌付方案在執行了一個月後,便不再按計劃兌付。平臺迴應稱“受大環境持續惡化影響,對應借款方和擔保方未能足額回款,故當前只能按照兌付計劃的2%比例兌付,後續會根據催收情況再安排補兌工作。”
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就是不還錢。
平臺全部清零現狀下,債權價值不斷降低似乎已經大勢所趨,投資者尋求變現的需求也越來越急迫,網貸平臺和各種第三方正加快收割的步伐,面對此種情況,投資人一方面需要保持冷靜,切勿成為被收割的韭菜;另一方面應該儘量保持多和平臺溝通,就各方方案進行認真比較,從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