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同室操戈,同病不相憐的線下同行還在開店蠶食;

母嬰行業產業鏈與渠道概況

先用一句話來概述母嬰行業產業鏈,其主要由上游的母嬰產品製造、中游的母嬰服務與母嬰渠道和下游的消費者構成。根據艾瑞諮詢預測與羅蘭貝格預測,2018年整個母嬰產品市場規模大約為3.2萬億,其中線上渠道佔比23%,約7600萬元,線下渠道佔比77%,約2.4萬億。母嬰服務市場約1.4萬億,主要以嬰童服務為主。

使用者消費分為產品和服務兩大類,產品和服務持續創新,使用者需求和消費不斷升級,二者落差也在加大,獨特、或獨一無二、或超預期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匱乏就是例證。母嬰服務市場目前主要以嬰童服務為主,集中在嬰兒洗泳、兒童攝影、幼兒早教等同質化嚴重的領域,近年來新增的小兒推拿多數存在服務不專業、虛誇療效現象。備孕、孕期、產後及泛母嬰痛點需求迅速增長,除備受詬病的生活類產後修復服務外,線下渠道滿足消費者這些痛點需求的能力較低,基本處於市場空白狀態。由於小兒推拿、生活類產後修復等服務專案服務不專業、虛誇療效、行業內自身爭議不斷等負面因素,關乎使用者健康的痛點需求,不但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反而浪費了存量使用者流量資源、透支了線下渠道品牌和信譽。

母嬰行業產業鏈渠道分為線下和線上,且以線下為主。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均呈現滲透率高、集中度低、甚至極度分散的特徵,線上湧現出了阿里巴巴、京東及新生代的拼多多等綜合性電商平臺的母嬰細分渠道,以及紅孩子、貝貝網、蜜芽等頭部垂直母嬰電商。但線下渠道尚未出現全國性的母嬰連鎖企業,以北上廣為主的區域性強勢企業開始顯現。以母嬰電商及電商平臺為主的線上渠道經過10年的高速增長,因網民、人口出生率降低等人口紅利消退導致流量枯竭,以及線上獲取流量成本劇增等因素影響,在近幾年增速放緩並紛紛下凡打通線下渠道,實施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戰略。

目前線下母嬰渠道分佈與分析預測

目前母嬰市場線下渠道,主要包括單體母嬰店、傳統純線下母嬰連鎖店(企業)、全渠道母嬰連鎖店企業(含線下向線上滲透、線上下凡型兩種)以及傳統百貨/商場、超市/大賣場等業態。網傳全國母嬰店總數超過25萬家,事實上可能遠遠不止這個數字,這充分說明線下母嬰渠道極度分散的典型特徵。

傳統單體母嬰店

傳統單體母嬰店,對標蘇寧紅孩子5000 平米以上的超級店、2500 平米以上的旗艦店、1500 平米以上的標準店以及300-500平米的社群店的標準,就可以自我預測未來。

我們認為,隨著同城同行、電商下凡拓展實體門店和各路資本的不明海盜隨時突然進入行業,此類母嬰業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很多人有個誤解和誤判,以為傳統單體母嬰店和百貨便利店一樣總有生存空間,但忽略了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使用者黏性存在巨大差異。未來一段時間內2000平米以下所謂一站式服務的傳統單體母嬰店、300-500平米的母嬰用品店,還有較小的生存空間。

但“去零售化”的創新性或顛覆性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出現後,這一數量龐大的業態生存空間將在頃刻間被徹底的擠壓殆盡。我們主要研究的是至少擁有5家300平米以上門店的母嬰連鎖店(企業),該類業態不是我們探討的重點。

傳統純線下母嬰連鎖店(企業)

關於傳統純線下母嬰連鎖店(企業),一直以來是線下和整體母嬰產業鏈主渠道,主要以縣域母嬰連鎖企業為主的一類業態。之所以在“連鎖店”後面加“(企業)”,是因為這類企業從嚴格意義的組織形式上,尚處於“作坊”模式,並且企業自身就存在著“個體戶”或“作坊”與“企業”的身份認同混亂。

不管馬雲和王健林打不打賭,線下渠道都不會被線上替代。儘管消費網際網路沒有替代線下渠道,更沒有擊垮傳統純線下母嬰連鎖店(企業),但今天和未來就沒那麼幸運了,過去只佔母嬰市場整體規模兩成左右的阿里巴巴、京東等綜合性電商平臺和紅孩子、蜜芽等垂直類母嬰電商,對線下母嬰渠道僅僅是“隔空喊話”和區域性“空襲”,這次卻是線上企業集體下凡與線下企業的血刃相見——挾網際網路、數字化技術等“空中”優勢,以及龐大體量帶來的供應鏈、價格等“地面”優勢,展開的一場強大的立體攻勢。

若撇開“去零售化”的創新性或顛覆性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毀滅性打擊不談,單獨面對這種攻勢,以悲觀主義者的樂觀估計,傳統純線下母嬰連鎖店(企業)只要解決兩大痛點就能夠應對,至少還有迴旋的餘地,短時間內不存在被淘汰的問題。哪兩個痛點呢?

第一、儘快整合優質跨區域同行資源,組建綜合體量儘可能大的緊密型“同業聯盟”公司,徹底解決供應鏈和價格劣勢,以對等的價格優勢反制線上下凡型企業的“地面”攻擊。

(未完待續)

9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絕地一哥被爆炒股已賺上百萬?解說一姐透露已擁有某銀行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