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大餅又開始狂飆,目前已經達到26975得高度。如果你手裡一點大餅也沒有,你要問是現在買,還是等回撥再買,我只能說現貨的話,什麼時候買都差不多,越等回撥底部越高,但是1月份可能還是有回撥的機會。
以太坊漲勢雖然不如大餅,還沒有恢復到之前的676.55刀,但也已經到了650刀,相信隨著大餅的持續漲高,以太坊漲上來只是時間問題。
我個人的想法,比特幣、以太坊、萊特幣,這三種幣有好些人稱它為F3,我個人也是認為可以常持的,至於其他的幣種,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價位建倉,現在大趨勢又是向上的,閒錢投資,做短線或者是中線,個人感覺都是能夠賺到錢的,當然只是個人觀點,不作為投資建議。
LTC這兩天表現比較亮眼,以前就有位元金萊特銀的說法,比特幣現在比較貴了,有很多人買不起,所以去買萊特幣,我們也可以看到在SEC起訴XRP期間, LTC是比較堅挺的。
半木夏也在微博中明確的告訴大家他選中的F3的標的。
他雖然做合約,但是這三種幣都是現貨拿長線。
而且之前就已經公佈了F3的配置比例
雖然江卓爾在微博上喊單LTC和BCH,但大家都知道,LTC的口碑可是比BCH要好, BCH時不時的還經常捱罵,LTC一直在市值前十比較穩定,在一些大機構的加持清單中LTC都是赫然在列的。
昨天三九提到了又一個類似灰度的指數基金出現,就是Bitwise,在TA持有的加密貨幣幣種當中有LTC,而且我們也驚奇的發現,他把我們可憐的柚子也放進去了。
創始人李啟威的口碑也很好,之前我們就知道他逃頂逃得很好,目前也沒有什麼被調查的風險,而且貝寶支援的四大標的之一其中就有LTC。這次回撥LTC最低到了95左右,相信很多人已經加倉,我也是支援加倉LTC的。
至於BCH,雖然江卓爾一直喊單,也知道大牛市它一定也會漲,但相對於我這種守業型投資者,我還是想把有限的錢投到相對更穩定的幣種當中。
因為BCH給我的印象就是分叉,我剛進幣圈的時候,分叉讓很多人賺到錢了,但後來很多人就看空BCH的分叉了。
最近這段時間BCH又鬧著分叉,不知道是否對分叉兩個字有疲勞了,還是怎麼滴,總之看到兩個字就不太舒服。
BCH的誕生是經歷了一場硬分叉以後,是以比特幣分叉幣的形式出現的。
我們知道比特幣已經日益走近了主流社會的世界,很多人預計明年會真正進入主流,但是日益增加的交易量,讓只有一兆大小的區塊難以承載,交易比較擁堵,手續費也過高,有的時候你需要慢慢的等著TA打包。
所以這個時候社群就有了兩種聲音:
一種是礦工們要求修改比特幣網路的區塊大小,從一兆改為8兆的區塊,以改善目前擁堵的交易狀況。
另一種是來自比特幣核心開發區的社群成員,他們主張blocksteam公司提議隔離見證加閃電網路的方案。
提案從2015年就開始了,改變區塊大小的提案一直被比特幣開發成員屢次否決。
我是在2017年的7月進入幣圈的,2017年的8月1日進行的分叉,在區塊高度為478558的位置進行了硬分叉,將區塊大小擴大到了8兆,且計劃未來根據需要再進行擴充。
6個小時後挖出了BCH的第1個區塊,自此以後比特幣正式分裂為兩條鏈btc和bch,我記得那段時間有很多人在爭論,誰是真正的比特幣。
但更聰明的人不會爭論-T-M-D誰是真正的比特幣,而是他們嗅到了分叉帶來的金錢的味道,在2017年10月以後,分叉就迎來了狂歡,好像是啥啥啥都要來個分叉式的,那個時候進幣圈不久,感覺看資訊看分叉看得我頭疼,有什麼超級比特幣-S-B-T-C,位元信仰BTF,比特幣鑽石BCD,比特幣黃金BTG…
現在想來每個分叉幣都與錢有關,都是資本的追逐,讓人短期套利。
現在看來分叉幣的價值取決於比特幣的價值,但是從現在各大機構的購入情況來看,比特幣BTC依舊是最大最高的共識。
就像茅臺是股市的圖騰, BTC就是數字加密資產領域的圖騰。
但如果想讓分叉幣更有價值,那就需要有礦工和支付場景的支援,但你瞅瞅那麼多的分叉幣到現在來看,哪有那麼多的價值,有脫穎而出的就是BCH,它主要是獲得了社群擴容派的支援,TA從誕生以來,比如說獲得了像火幣礦池, BTC.com、螞蟻礦池、 幣安礦池、BTC.TOP等礦池的算力支援,交易所也從開始的不怎麼待見BCH,然後慢慢的全盤都上了BCH,有一些電商還支援BCH的支付,所以BCH從社群誕生,然後得到礦池的支援,發展還是相對順利的。
BCH 被稱作太子,也就是比特幣的皇太子了,不過最初TA背後的推手吳忌寒,今年風波不斷的吳忌寒就是原位元大陸最大礦機廠商的創始人,現在已經和詹克團分手了,他當時是大力推BCH的,當然在礦池、社群、時間點的資源下,這些貴資源的扶持讓 BCH 從誕生開始就表現不俗,那個時候 BCH 釋出後一路暴拉至兩三萬的價格,之後在18年暴跌。
18年熊市就已經開啟了,隨著大趨勢,跌也不奇怪,再說這種暴拉的幣暴跌也不奇怪,暴跌還有一個因素就是 BCH內部兩個陣營之間的算力出現了大的矛盾。
這兩個陣營分別是bchsv和bchabc,他們的矛盾主要出現在哪裡呢?據說BCHSV是澳本聰主導,希望BCH能夠限制使用任何操作性質的程式碼,只專注於轉賬交易本身,核心就是在區塊大小上做文章,區塊大小可以無上限。
Bchabc以吳忌寒為代表,主張區塊大小維持在32MB的情況下, BCH應該往公鏈的方向發展,可以像柚子或者是以太坊那樣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可以透過有操作性的程式碼實現跨鏈原子交換預言機等等的功能。
在18年的暴跌當中, BCH又分為bsv和現在的BCH,到了2020年BCH又出現了一次分叉,說到底出現分叉還是因為錢的事,主要是因為核心開發的兩個陣營之間的矛盾,就是最早由吳忌寒提出的分享礦工費的計劃,說白 BChabc要求礦工抽水,另一個陣營bchn反對抽水,兩個陣營的對峙讓 BCH社群又陷入了分裂,時間長了難免一些,社群成員會因這種分裂對 BCH的未來感到沮喪。
11月份這次的分叉,在還沒分叉之前三大交易所就給出了公告,除了對BCH的命名有差別之外,價格基本上是參考各大交易所的交易價格,代幣也是參照1:1的比例空投到使用者的資金賬戶中。
我記得馬雲之前有一句話是怎麼說的?說人為什麼要辭職?一個是錢給的不夠,另一個就是心受委屈了。
瞅瞅歷來的分叉,不論是發展理念還是礦工的算力等各種原因,都只是一個導火索,錢賺夠了,再分差的核心原因是心受委屈了,就是分叉方對有決定權一方產生了不滿。
一次次的分叉是不是一次次比一次次有優勢呢?
回到初心,BCH的分叉最初是為了解決比特幣支付系統中的不足,這些方面還是有些優勢的。
比如在支付方面:BCH 能夠0秒到賬;
區塊大小已經擴充套件到了32兆,承載的交易量比以前是更大了,相對來說系統更可靠了。
BCH一直沿用比特幣的pow機制,並且在全網的算力現在達到了1.8EH/秒,目前仍具有10家比較有實力的礦池支援。
在轉賬手續費上BCH的手續費比較低,低至1分。
我在想有些人看好 BCH 可能是它具有的這些優勢,有些人不看好BCH,口碑不佳,可能來自於BCH的不斷分叉,把人都搞懵了。
BCH最終發展怎麼樣?要看它的使用者量,其次才是看TA的技術。
沒有使用者量的幣,很難保持持久的熱度,一直靠瘋狂生娃解決技術問題,也不是個事兒,娃適量就好,太多了也是很容易出問題的,再一個就是社群那麼多能人,就沒商量出個機制改變這一問題?
對於我這樣的守業型投資者,這個週期我就觀察BCH不參與了,至於下個週期參不參與,那還要看到時TA的實際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