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優證鏈通(Unizon)是專注於開放金融(DeFi)與數字資產的區塊鏈科技公司,由區塊鏈技術及數字資產研究諮詢領域的領軍人物孟巖、王瑋、周志強共同發起。據瞭解,該公司致力於新興數字資產研究與DeFi協議開發,透過區塊鏈技術打造創新金融基礎設施,為市場提供便捷、透明的金融服務應用。

整理|Henry

一、覆盤與思考

王瑋:我覺得第一性原理這個角度非常好,如果不從第一性的角度看問題,很容易產生一些誤區,比如DeFi有兩類典型的極端看法,都屬於這種誤區。

一是DeFi有沒有真實價值的問題,有人認為這一波的火爆完全是流動性挖礦催生的,等這個熱度過去了,DeFi也就過去了。這完全無視了過去兩年Uniswap、Compound這種主流專案,在並未開啟流動性挖礦的時候TVL已經達到十億美元級別,交易量已經超過百億美元的事實。

反過來也有人認為DeFi什麼都能做,例如前一段有借貸平臺提出要做「信用貸」,就是沒有抵押物或者可借金額高於抵押物價值的借款。Compound總法律顧問曾經就這個問題發表過觀點,我也在最近的文章中闡述過:信用貸本質上是以考察現實世界中人的還款能力為基礎的金融活動,其實不太適合於DeFi。

有沒有價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些核心問題只有透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來思考,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我的觀點是,整個金融體系可以分為「信用性」的部分和「計算性」的部分,信用性的部分負責信用的擴張與縮減,計算性的部分負責資源的流轉與分配。

DeFi的第一性原理,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用DeFi」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金融體系中計算性的部分有更好的實現方式——區塊鏈+智慧合約,也是價值網路及其交換規則。我相信未來整個金融世界中計算性的部分,都可以並應該用區塊鏈+智慧合約來實現,這會使得整個社會的金融體系更加透明化、高效化,既利於普惠大眾,又便於有效監管,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模型。這就是我對DeFi第一性原理的思考。

這裡涉及到金融體系的一些深入思考,從DeFi的發展歷史看,就體現了上面說的這些差異:最早成熟的DEX,也就是交易平臺,因為是買賣雙方的交易行為,其中不涉及交易者的信用問題。一方有資產、一方有資金,價格合適就可以成交,所以基本是個計算性的過程,直接可以透過智慧合約實現。其次是現在主流的DeFi借貸平臺,只要有超額抵押品的存在,同樣不涉及還款信用問題,整個流程完全可以用智慧合約實現,無需人工參與。

而前面提到的「信用貸」,由於涉及信用評價,所以肯定不能完全依賴DeFi平臺來做。但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分析,將其中計算性的部分拆解出來,跟信用體系結合,就有可能是個好思路。從保險、衍生品等等領域來看,我個人感覺最新的DeFi專案也都在向這個方向發展——當人們透過研究、分析有效地剝離某一個金融場景中「信用部分」與「計算部分」的時候,這些領域的DeFi平臺就會大量湧現,這就是典型的創新過程。

王瑋:我覺得今年的DeFi大爆發,最主要原因還是來自一些主流DeFi平臺的成熟性、可用性,還有多個DeFi平臺之間可組合性的「樂高積木」模式。流動性挖礦確實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催化劑。

比如Uniswap,今年火起來主要是v2版本的上線,因為它引入了自定義交易對,很快提高了市場的活躍度。其實Uniswap在v1時期也是差不多幾億美元的TVL,V2讓他穩定到了10億美元量級(中間sushiswap折騰了一下,但最終還是迴歸這個數量級)。

Uniswap推出UNI挖礦之後,TVL最高峰達到33億美元,結束後又回到了15億美元這個量級。從這個脈絡可以看出來,流動性挖礦確實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沒改變一個平臺產品的基本面和數量級。Compound等其它平臺基本上也是這個規律。

王瑋:其實國內的好專案也不少,也有很多好的DeFi開發者和團隊。但是畢竟DeFi這一波是從國外發起,國內是跟隨者/追趕者的角色,從這個角度講,落後於國外也是客觀事實。DeFi畢竟是屬於區塊鏈的,所以天然是開放的、全球化的,國別界限沒有中心化的系統那麼強。現在國內人做的一些DeFi專案,也很受國外社群歡迎,國外一些DeFi專案,團隊中也有很多中國人。

我覺得這個問題大家可能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技術水平、社會環境、監管條件等等,我最想談的主要是極客精神的層面。過去十幾年來,國內的創新主要是投資催生的,與整個國家經濟高速發展關係很大。而國外的創新,一直有一個極客精神的主線,與投資驅動是並行的,甚至大部分時間是主導地位。

在網際網路領域,目前似乎國內更成功,網際網路創新普遍走向與生活更廣泛的結合,比如最近很熱鬧的巨頭賣菜。這個層次上,投資驅動明顯具有優勢。但投資驅動並非對所有創新都是決定性因素,尤其是很多非常早期的專案,其實創意和實現都不需要大量資金,更多還是靠創新的想法甚至是情懷,這在DeFi這種純數字化的領域尤為突出。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JK羅琳領著失業救濟在咖啡館裡寫出哈利波特,你給她再多錢,估計也寫不出來。所以早期的區塊鏈和現在的DeFi,背後都有賽博朋克的影子,強調「High tech,low life」,關注的不是賺大錢,而是更加自由、公平的環境。這一點,以財務回報為目的的投資人,可能也不太容易進行支援。

從深層次講,這也是我們國內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High tech,low life」這種口號,不太可能出現在一個真的因為沒錢而生活在low life的人口中,不然說不定好多人還要嘲笑他阿Q精神。

我想說的是,我們大部分年輕人為生活而奔波的壓力,確實對創新動力是有損害的。在這種大環境下,希望得到更多投資者的支援,也是自然的。

王瑋:借這個例子我想運用將金融體系劃分為「信用」與「演算法」的模型,進行一些分析。簡單地說,演算法穩定幣就是將「穩定」這個概念納入演算法範圍。穩定幣的「穩定」來源是什麼?簡單來說,穩定是我們的一種主觀感覺,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貨幣是一切其他商品的計價單位。比如生活在日本,日元就是「穩定幣」,但實際上日元兌美元波動可能相當大。

我所知道的演算法穩定幣就有很多種,設計邏輯不盡相同,有些設計精巧,還不能一概而論。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世界各國的股票交易所都有「拆股」和「合股」的能力,假定一隻股票,每次價格漲到某個程度,就做拆股,變成跟漲價之前一個價格;每次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就合股,變成跟下跌前一個價格。

這樣一來,這隻股票的「名義價格」可以一直保持不變,但如果這是個好公司,每年分紅很多,大家都來買,那麼三年後表面上股票價格沒變,但是投資的人實際上還是賺了很多。反過來如果是個爛公司,股價不斷下跌,最後結論還是虧損。可見透過某種演算法保持面值名義價格恆定,並不會讓這種資產成為「穩定幣」。這種型別的演算法穩定幣,實際上是利用人的希望賺錢又擔心賠錢的心理,形成的一種博弈結構。

所以我的觀點,穩定幣的「穩定」概念,是來自於它為什麼被人們接受為其他資產的計價單位,這是來自外部環境和人的主觀想法的概念,其實是屬於金融體系當中「信用」的部分,而不屬於演算法部分。比如一個國家的法幣,就是國家環境決定的。我們數字貨幣領域的USDX或者XUSD,是交易所等很多因素決定的,演算法很難起到類似作用。

由此說到第二個問題,如何辨別金融創新與噱頭?我的建議就是更多從金融邏輯的角度,也就是「信用」與「計算」的角度去分析,包括可以多做一些類比。

二、對趨勢的判斷

王瑋:我自己是搞技術的,安全事故在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區塊鏈固有的,比如鏈上擁堵;另一種典型的人為錯誤,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程式bug或者不夠最佳化。

首先說區塊鏈固有的情況,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擁堵,本質上是我們享受了區塊鏈這種特殊計算體系提供能力,就應該付出對應的成本或者代價,包括速度、擁堵、GAS費。寄希望於以太坊2.0解決這些問題,至少不會是一個很直接的結果。

簡單推演一下:如果以太坊2.0單筆交易速度快,手續費低,那大家就會做更多交易,從區塊鏈共識機制的本質來看,總體平均速度又會下降(因為一個區塊容量有限)。同時,如果單個交易速度確實比1.0提升很多,那麼大家就會更傾向於付出高手續費來換取速度,付出GAS費低的人,排不上隊,仍然會遇到擁堵。如果大家都要爭奪資源,GAS費也就又會升高。所以,最終一切還是市場和使用者的選擇,不是單純技術決定的。

再說另一類問題,就是人為形成的錯誤,程式歸根結底還是人寫的,只要是人就會犯錯誤,包括很多平臺受到攻擊,主要還是設計思路或者程式碼邏輯上有問題。我自己做了很多年傳統IT,負責任地說,智慧合約在這方面並沒有比傳統IT問題更多。

問題在於整個區塊鏈、智慧合約系統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沒有傳統的防火牆、分層體系的保護,所以任何問題都可以被攻擊。 因此這些錯誤造成問題的可能性比傳統的封閉式體系要高,帶來的損失也可能要大。DeFi行業一直在對這方面進行改進,應該說迄今為止,效果還是明顯的,整個生態環境也發展起來了。

王瑋:Uniswap在今年8月30日交易量首次超過了Coinbase,九月交易總量也超過了Coinbase,我覺得在DeFi能夠實現與CeFi同等能力的產品方面,大趨勢上還是向著超越甚至取代CeFi的方向發展。

CeFi的快速發展,總體上是兩個方向:一是某些產品的邏輯比較複雜,現階段智慧合約實現起來效率不高,很難達到效果;另一方面就是中心化系統做對手方的能力,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信用能力,比如某些衍生品,可能平臺不是個中立角色,而是有自有資金來執行。前者主要是技術問題,我覺得這倒是以太坊2.0可能發力的地方,否則其他公鏈可能後來居上,總之技術問題能解決的話,就不改變DeFi後來居上的大趨勢。後者則是我們前面說過的,DeFi有覆蓋不到的地方,因為光靠演算法不能解決信用問題。

因此,我相信CeFi與DeFi應該在未來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競爭點主要在交易、抵押借貸這類雙方都能實現的功能,這方面DeFi優勢肯定越來越大。而合作點在於資產發行、流轉、清算等長鏈條中的不同環節,大家可以各司其職,取長補短。在這當中,我想強調的是,CeFi的主打方向一定是跟現實世界打通,包括法幣數字化、信用借貸、實物資產抵押等等,這些必須依靠現實世界中資訊或者人的信用才能完成的環節。

我相信最後的大趨勢是,不再有CeFi和DeFi的差別了,比如Maker在引入現實世界資產作抵押品,而這必然有一箇中心化的管理環節,那是否可以說Maker也在進入CeFi的地盤,或者也變成了CeFi呢?這就回到了開頭回答的DeFi第一性的問題:未來不會再有CeFi、DeFi的分別,而是金融體系當中「信用」和「計算」的區別。

鏈捕 以YFI 為代表的頭部DeFi 專案間併購越來越多,你認為這對行業會造成哪些影響?

王瑋:DeFi平臺就是一套智慧合約,是執行在區塊鏈上的程式碼,專案併購是程式碼併購程式碼?一個智慧合約併購另一個智慧合約?顯然不可能,所以其實併購的還是人和團隊。

以前公司併購標的中可能還包括無形資產,比如程式碼、智慧財產權、專利等等,而在一切都開源、透明的DeFi世界裡,連這些都沒有了。如果一定要說還有哪些無形資產,那就是開發者頭腦裡尚未實現的想法,以及現有正在執行平臺的程式碼釋出許可權,包括github倉庫、平臺管理地址的私鑰等等。這樣看來,其實併購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團隊整合/協作行為。

再進一步分析,DeFi協議本來就是可連線、可堆疊的,團隊整合能帶來什麼好處?只有一個好處,就是透過團隊合作,併購與被併購的專案相互之間的連線,可以進行最佳化,無論是介面、流程的簡化,還是gas費的降低,或者協議之間協呼叫戶收益等等。

假定併購的確產生了這樣的效果,並且這樣的併購越來越多的話,結果將很有可能讓DeFi世界從一個個獨立的協議,變成一個個內部相互關聯性較強,協同效率較高的「協議族」。

一旦這個趨勢發生,對於DeFi行業的發展影響深遠,是好事還是壞事甚至都未可知,需要持續觀察和深入思考。

王瑋:我認為明年DeFi行業有三個趨勢或者方向:

第一個趨勢是「創新」,因為DeFi行業還很早期,還有很多新的領域可以開拓。這裡所說的創新,是指DeFi第一性原理裡面提到的:持續地對金融領域的「可計算性」部分進行拆解。無論是保險、利率、衍生品,創新方向都很多,但是創新的方向要有所把握。這是DeFi發展的第一性問題,掌握這個規律,則是有效的創新,會成功;反其道而行之,不管什麼新的點子,最多曇花一現。

第二個趨勢是「安全」,2020年是DeFi爆發的一年,也是DeFi受到系統性、大規模攻擊的元年,從年頭到年尾,攻擊事件不斷,損失數億美元。不過我覺得,新生事物總要經歷這個過程。隨著智慧合約安全性的規律被越來越多掌握,審計能力越來越強,價格確定機制越來越嚴密、合理,2021年的DeFi在安全方面會大幅度提升,這對於DeFi的健康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個趨勢是「融合」,融合有很多層面,比如前面提到的專案併購,也是一種融合。但我最想說的是與實體資產的融合,今年Maker開始引入鏈下資產作為押品,很多專案也在探索實體經濟融資活動如何與DeFi結合。

原本我感覺可能還要再過2-3年才會出現這種局面,畢竟DeFi適合於原生數字資產,過早引入實體資產,搞不好像前些年那樣出現盲目「區塊鏈+」,重蹈覆轍。但考慮到DeFi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及原生數字資產的DeFi今年畢竟已經發展到了第三年,所以明年可能是新一個階段的起點,這個新階段就是與鏈下資產的融合。

原文連結 :https://www.chainbs.com/article/2058110

6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12月27日 一週的訊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