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以語言文字記錄時代特徵的知名語文刊物《咬文嚼字》公佈2019年度十大流行語。“區塊鏈”成為網路熱詞入選其中。近日,“粵港澳區塊鏈技術與產業創新發展高階研討活動暨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71期”在廣州舉行,工信部賽迪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助理黃忠義對區塊鏈的原理及應用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在黃忠義看來,區塊鏈技術應用前景廣泛,在政務服務、電子存證、跨境支付等領域都具有優勢。
概念:在弱信任環境下 幫使用者建立一套信任機制
黃忠義說,網際網路上的貿易,幾乎都要藉助金融機構作為可資信賴的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資訊。但金融中介會增加交易成本,限制了實際可行的最小交易規模,也限制了日常的小額支付交易。基於此,人們需要另一種電子支付系統,它能使任何達成一致的雙方直接進行支付,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參與。
區塊鏈便是一個鏈式資料結構儲存的分散式賬本(資料庫),可以在弱信任環境下,幫助使用者分散式地建立一套信任機制,保障使用者業務資料難以被非法篡改、公開透明、可溯源。簡而言之,每個參與者手上都有一個獨立賬本。每一次變化,記一次賬,就要對所有參與者進行廣播,所有人都確認後,才能被記錄到賬中。
那麼,區塊鏈,鏈什麼?這離不開“區塊”的概念,“區塊”是一種記錄交易的資料結構。每個區塊由區塊頭和區塊主體組成,區塊主體負責記錄前一段時間內的所有交易資訊,區塊鏈的大部分功能則都由區塊頭實現。區塊頭中包括多重資料,如父區塊雜湊值、版本、時間戳、難度、Nonce、Merkle根。父區塊雜湊值則是讓每個區塊首尾相連的關鍵資訊,這保證資料難以篡改。區塊頭中還有時間戳的值,記錄該區塊產生的時間,能夠精確到秒,使得每筆資料可以追溯。“也就是說,區塊鏈是記錄和傳遞真實價值的技術,讓事物的真實價值掌握在每個人手中。”黃忠義說。
應用:在電子存證領域實現防篡改、可驗真、可追溯
區塊鏈到底有什麼用?對此,黃忠義舉例稱,如今醫院普遍採用電子健康病歷,但資料難共享。在醫療資料中心化儲存下,真實安全和隱私保護也得不到保障。而區塊鏈可透過不可篡改和加密技術能夠對病歷資訊進行確權,患者、醫院或醫療機構透過設定獲取許可權來解決資料共享後的資料權利問題和責任劃分問題。醫療資料區塊鏈共享平臺便可成就很多應用場景,病人歷史資料等資訊可以上鍊,病史和影像資料可供進入系統的人員檢視。這些醫療資料還可以用來建模和機器學習。
黃忠義表示,區塊鏈還可應用於電子存證領域,取證難是困擾當前中國司法的核心問題。應用區塊鏈技術將訴訟過程中的電子材料、業務資料、使用者行為等資訊進行固定,實現防篡改、可驗真、可追溯。事實上,廣州網際網路法院於今年3月上線的“網通法鏈”電子證據系統就是以區塊鏈底層技術為基礎,構建起包含“網通法鏈、可信電子證據平臺、司法信用共治平臺——一鏈兩平臺”在內的智慧信用生態體系。鏈上的節點均為法院、檢察院、司法局、公證處、仲裁委等司法機構。
黃忠義說,在具有點對點傳輸,資訊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優勢下,區塊鏈技術在跨境支付領域也展現出較大優勢。如在時間方面,傳統跨境匯款需要10分鐘或數日不等,而區塊鏈跨境匯款由於去中心化,可實現匯款秒到賬。在便捷性方面,傳統跨境匯款在19時以後需要等到次日才能轉賬,而區塊鏈跨境匯款只需一臺手機即可實現全天候匯款。在成本方面,傳統跨境匯款涉及第三方等各個中間機構,手續費、匯率高難以避免,而區塊鏈跨境匯款因沒有第三方機構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