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德邦雖然沒有公佈成績單,但其首單用時13分鐘就被簽收的訊息不脛而走,在小件滿天飛的雙11,大件快遞似乎也不輸時效。
今年49歲的德邦股份創始人崔維星有個目標——要帶領公司衝到快遞第一陣營。他說:“德邦肯定要做一線,不做一線就沒有活路。”可惜,夢想與現實的差距總是巨大的。
眼下的德邦與目標的距離不僅沒有拉近一步,反而越來越遠。在經歷了高調轉型、高管持續出走後,現在擺在上市一年多的德邦快遞面前的是二級市場的低谷時刻。
市值不足高峰四分之一
11月15日,德邦最新市值為108億元,不到最高峰時的四成,與半年前相比又少了好幾十億元。
放眼到整個快遞行業,在7家快遞上市公司中,德邦是今年以來唯一一家股價出現下跌的企業,年初至今的股價跌幅達到了25.45%,而其他六家的漲幅均超過20%。
這已經是該指標連續三個季度出現下滑,這裡面還有政府補貼的貢獻,如果扣除資料更難看。
不過,德邦業績的不如意無法歸咎到行業身上,因為同行業的其他公司三季度財報都還不錯。德邦的營收和利潤表現與其他幾家已然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了。對於此次的虧損,德邦在財報中解釋稱,三季度成本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延續上半年的策略,維持人力、運力等方面的投入。
“實際上,德邦原來的優勢是之前的快運業務。但是,從快運轉到快遞領域後,德邦原來的快運網路就需要進行裝置改造、系統再造。這對於德邦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投入。
”與加盟式的通達系相比,大部分轉運中心和營業網點都屬於自營模式的德邦來說,在各種成本上的支出是遠高於同行的。
無疑,不管是從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還是業務層面來看,德邦已經從“上市快遞軍團”中掉隊了。這個曾經信心滿滿地從快運殺入快遞行業的攪局者,目前已經陷入了虧損的泥潭,轉型之路走得頗為艱難。
倉促轉型後的出口
“整個物流,別的做好了都是小成功,快遞做好了就是大成功,快遞規模效率特別明顯。”
此前,在被問及德邦物流為何要在上市半年後就改名為德邦快遞時,德邦董事長崔維星曾表示,快遞是整個物流裡面比較高階的,快遞做好了,別的基本都可以做好。如果說快遞做不好,那你就是一個二三流物流公司。
“德邦快遞僅用5年時間,便實現了快遞業務從0到100億元的突破,成為大件快遞細分市場的行業龍頭,公司正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德邦董事長崔維星在《致股東的一封信》中這樣表示。
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轉型都是在鞏固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再開闢新戰場,有一個大本營能提供穩定的彈藥,新業務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而德邦卻做的是二選一的選擇題。
也正因如此,外界有不少人實際上是不看好德邦的轉型的,認為德邦這是在放棄自己快運的優勢,去別人廝殺正酣的快遞市場上血拼。
“德邦從快運轉向快遞本來是想做加法,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做了減法,導致兩個業務均沒有好的市場表現。”業內人士指出,其提出核心亮點只有一點——大件快遞上門服務。
但是,這個業務根本不具有核心競爭力,如果其他快遞公司內部重新調整策略,德邦的優勢將立馬消失。
小件包裹市場是通達系、百世和京東物流的天下,大件快遞服務成本高,往往伴有安裝等增值服務。大件到門物流市場也不是處女地,阿里系海爾日日順、蘇寧系蘇寧物流、國美系安迅物流等都有深耕,這給德邦快遞帶來客群開發的困難。
“快遞行業實際上就是一個草根行業,而德邦則習慣運用精英主義的方式去管理,這跟整個行業不符合。”
上市一年以內,四位核心高管出走,德邦的董事會席位也幾乎洗牌,此前的非獨立董事席位上只留下了董事長崔維星和副董事長崔維剛兩兄弟。
對於高管的離開,崔維星本人並不覺得可惜。他說:“高層不離職的話,別人怎麼提拔,不提拔怎麼有積極性?有的人出去了,對德邦還是有感情的,也能帶來機會。”
出走後不久的原高管黃華波已經回到德邦,並擔任德邦效率與客戶體驗中心的高階副Quattroporte,負責分撥中心、運力、末端快遞員管理等涉及快遞效率與使用者體驗相關的工作。
對於黃華波的迴歸,德邦相關人士表示,德邦的高層變動遠沒有外界理解的那樣誇張,黃華波迴歸德邦後將承擔此前相同、甚至更重要的業務。
出路在哪裡?前一陣市場傳言,阿里入股德邦的訊息並非空穴來風。
在尋找出口的路上,德邦或許需要與阿里、京東等一些超級生態圈強化協同。
-
1 #
-
2 #
德邦的大件物流很快,就是價格太高
-
3 #
物流包含快遞,反之是物流的細化。
-
4 #
價格高,服務態度極差。
-
5 #
物流的速度,快遞的價格,還常送錯
-
6 #
其實德邦快遞我個人感受比四通一達好很多
-
7 #
全一掛了。品駿準備被順豐收購。。
下星期肯定大漲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