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迅猛發展,交通網路佈局已經基本完成。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各類交通方式里程躍居世界前列,當下除了個別地區外,大部分地區已經形成完整的立體交通,便捷的交通網路,激活了經濟的活力,促進東部沿海各地區經濟快速的發展。
到了2019年,長三角27市GDP總量為20.4萬億元;珠三角地區9座城GDP總量為8.69萬億元。而2019年全國經濟總量為99.94萬億,這兩個區域、36座城GDP總量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
長三角與廣東珠三角,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先是接納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產業,在掌握先進的加工、管理技術後,推進產業改造升級,努力打造高技術產業。現在全國科技企業巨頭如華為、騰訊、阿里巴巴、海康威視、大疆等企業總部均在上述地區。發達的科技產業進一步提升了兩大地區在全國的競爭力,產生了巨大的虹吸效應,加速了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快速向南方聚集。
交通網路在為人員流動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加速了其他各地區人員外流的趨勢,從近十年來南北的經濟差距可以看出來。而加速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各大區域的經濟均衡,才能有效緩解當地大規模的人口外流。若是人口減少過多,會導致地區經濟一蹶不振地持久衰落下去;
當年共和國長子的東三省,現在面臨持續的人口外流,除了個別城市外,經濟在持續衰退,並且看不到企穩回升的跡象。甚至於河南一省的經濟總量在2019年就超過了東北三省的GDP總量之合!
當其他各區域的綜合實力難以同長三角或珠三角匹敵時,只能集中有限的力量來建設出一座可以同江浙地區、珠三角競爭的城市,只有當地出現一座實力強勁的都市才能緩解人口的大規模外流。這座都市聚集的巨大勢能將會不斷增強城市競爭力,不僅能作為地區經濟的領頭羊參與城市間競爭,還能反過來吸引其他地區的人員流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而強省會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恰好可以滿足上述的條件。畢竟各地的省會有著天然的資源優勢,本身就相對其他省內城市擁有更發達的經濟、更先進的科教文衛。在政策的助推下,可以快速聚集勢能,經濟迅速提升、日新月異。當省會經濟足夠發達後,會出現“外溢”來幫助其他地區發展,即使在前期經濟不足以拉動其他地區時,也可以透過稅收政策助力兄弟城市的進步。
早期強省會戰略的實施者如成都、武漢,經濟總量現已穩居全國前十,吸引了一大批先進企業的入駐,而企業的到來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也促使當地誕生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而後來者西安、鄭州、合肥也快速發展,GDP排名不斷前進,城市競爭力快速提高。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先期發展的省會城市已經擁有了同長三角、珠三角大部分城市匹敵的能力,本身聚集巨大資源的優勢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需要努力均衡省內的發展,培育其他城市。畢竟,省會GDP動輒佔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時,會極易導致其他區域不可逆轉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