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顯示技術可分為LCD、OLED、LED、Mini LED/Micro LED等,「價值投研」在8月12日《 【面板】一文看懂各類面板顯示技術 》中詳細介紹了每一類技術的特點和區別。
目前主流面板市場中,大尺寸市場以LCD為主導,中小尺寸市場OLED快速發展,而LED一般作為LCD面板的背光源,新一代的Mini/Micro LED可以作為背光源也可以做直顯。本文對明年面板行業做一個展望。
一、LCD:明年供需仍將維持緊平衡,價格有望穩中有升;
京東方、TCL科技業績有望受益於LCD面板漲價和市佔率持續提升,同時帶動國產面板上游材料需求大幅增長
12月下旬,32/43/55/65吋面板均價分別為63/110/172/222美元,相比12月上旬均價61/108/168/218美元增長2/2/4/4美元,提升3.3%/1.9%/2.4%/1.8%;其中32吋面板漲價幅度相較12月上旬略有上升,43/55/65吋面板價格保持平穩上漲。 在經歷了6月下旬開始的持續快速漲價之後,面板價格在12月整體維持了上漲態勢。在「價值投研」6月22日釋出《【LCD】6月下旬面板價格開啟上漲》文章之後,12月下旬32/43/55/65吋面板價格相較6月下旬累計漲幅達到90.9%/64.2%/63.8%/35.4%。
展望明年,LCD面板供需仍將維持緊平衡,面板價格有望穩中有升。
1、供給端:短期日本旭硝子停產加劇產能緊張,中長期韓企產能持續退出
12月14日,面板上游玻璃基板全球第三供應商日本旭硝子意外停電,導致裝置受損停產4個月,加劇了玻璃基板供應緊張局面,影響至少持續到明年第一季度,面板供給將進一步吃緊。「價值投研」在12月14日《 【玻璃基板】日企停產加劇供給緊缺》中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中長期來看,一方面國內京東方、華星光電、富士康等企業少量產線將持續爬坡或開始投產,預計將使得全年面板產能面積提升4.5%。另一方面,韓國三星、LGD將陸續縮減LCD面板產能,並將在明年年底前徹底退出LCD面板生產,預計韓企明年退出產能佔全球面板產能的3.5%。中韓企業產能此消彼長,預計明年面板整體供給情況將保持相對穩定。
2、需求端:體育賽事、電視尺寸增大共同拉動面板需求
明年3月份開始,市場將進入奧運會等賽事的備貨旺季,預計會拉動面板景氣至第三季度。另一方,目前電視機正處在尺寸持續增大的趨勢中,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平均尺寸從2016年Q1的41.3英寸增長到了2020年Q1的46.1英寸,國內銷售電視機中65寸以上電視佔比從2020年1月的20.9%提升至10月的29.1%。電視面積的日益增大,將進一步拉動大尺寸面板的需求。
總體而言,明年LCD面板價格有望穩中有升。據京東方管理層估計,2021年全年面板價格將高於今年第四季度。
未來隨著韓國巨頭三星、LGD和日本松下的持續退出,京東方、TCL科技等大陸廠商有望承接部分訂單轉移,伴隨新增產能的釋放,預計大陸廠商在LCD面板市佔率有望從2019年的41.1%提升至2021年的57.8%,京東方、TCL科技業績有望受益於LCD面板漲價和市佔率持續提升,同時帶動國產面板上游材料需求大幅增長(面板上游產業鏈請參考「價值投研」12月1日《 【液晶模組】全產業鏈高景氣》一文)。
二、LED:行業景氣拐點將至,Mini/Micro LED賦能產業新動力
1、LED行業正迎來景氣向上拐點
隨著全球經濟復甦,LED行業整體需求回升,在三季度迎來拐點。華燦光電第三季度扭虧為盈,並且2020年預計能夠實現淨利潤1600-2400萬元,較2019年虧損10.5億元有大幅改善,此外三安光電預計第四季度毛利率回升。
需求端來看,2020年二季度開始,LED訂單明顯回升,LED中期需求照明、背光、直顯領域均景氣。照明方面,海外地產行業景氣拉動需求;背光方面,韓國廠商轉單給中國,疫情導致筆電和電視需求增長,均拉動背光需求;顯示方面,國內在疫情之後拉動內需,工程顯示屏需求從第三季度開始上升,廣告傳媒、線下體育和演藝、植物照明、車用LED等需求回暖。
2020年三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達6205萬臺,環比增長38.8%,同比增長12.9%,創歷史新高,帶動LED晶片放量。海外室外LED顯示需求快速提升,LED小間距市場需求旺盛,同時特種LED應用興起,包括UV LED、汽車LED照明等。
供給端來看,行業處於產能逐步出清的過程。海外方面,LG關停了LED晶片生產線、Cree出售LED業務;國內方面,疫情加速了中小廠商的虧損壓力,落後產能持續退出。
近兩月,此前兩年一直處於價格下行通道的通用照明白光LED晶片開啟漲價模式。近日,一家白光LED晶片企業內部人士表示,因上游原材料上漲,疊加短期供貨緊張,決定12月起對部分產品進行漲價。種種跡象表明LED行業正在迎來拐點。
據測算,LED行業規模有望從2019年的1149億人民幣增長到2023年的1503億人民幣,複合增長率達7%。
2、Mini LED放量在即,Micro LED關鍵技術逐漸成熟,為LED行業帶來新驅動力
近期Mini LED產業鏈動作頻繁,三星、蘋果、京東方、TCL等產業巨頭正在紛紛佈局Mini LED系列產品,預示著行業正處於放量成長的起點。
Mini LED背光可大幅提升LCD螢幕的顯示效果,目前Mini LED背光加上TFT液晶屏的成本已經比OLED更低,同時壽命更長、耗電量更低、不會燒屏。
Mini LED目前主要應用在電視領域,長期來看,Mini LED的增長動力將來自IT、電視、平板、汽車中控等下游應用。預計到2024年全球Mini LED市場規模將達23.2億美元,CAGR達148%,Mini LED產業正處於快速成長起點。
Micro LED由於晶片足夠小,相比Mini LED與OLED技術優勢明顯,厚度更薄、能耗更低,亮度、響應時間、顯示效果都要更好,同時還可以降低AR/VR裝置的時延問題,應用前景廣泛,是LED產業的最終發展方向。但要把數百萬顆微米級的Micro LED晶片正確移動到電路基板上,目前在“巨量轉移”環節及關鍵裝置方面技術尚未成熟,國內企業利亞德已在“巨量轉移”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但仍處於產業化初始階段。
從產業巨頭近期佈局來看,明年一、二季度蘋果或將釋出採用Mini LED的iPad、MacBook產品,非蘋果廠商也將積極跟進。受益於成本下降,Mini LED在2021年iPad和Macbook中的滲透率有望達到30-40%和20-30%。
此外,京東方Mini LED產品也有望於今年四季度量產,主要應用於TV等中大尺寸場景中;而TCL將於2021年推出4款Mini LED電視。
行業巨頭密集推出Mini LED產品,Mini LED作為LED產業中具備高成長性的方向,將為LED行業核心公司提供新的業績驅動力。
從產業鏈價值分佈來看,Mini LED終端產品價格比傳統產品價格高一倍,產業鏈利潤空間大。封測方面,封裝的燈珠數量增加導致封裝難度上升並且良率不高,從而封測環節價值量最高,主要公司有鴻利智匯、聚飛光電、國星光電等;晶片方面,Mini LED晶片數量消耗較大,且產品附加值較高,目前技術已較為成熟,以三安、華燦為代表的晶片廠商已開始積極擴產。
2019年至今中國Mini/Micro LED總規劃投資額達391億,新增專案14個以上,Mini LED商業化程序加速將帶動產業鏈核心公司業績增長。三、OLED:智慧手機等中小尺寸面板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國內廠商加速產能建設
OLED面板在中小尺寸面板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手機是OLED最主要的下游應用領域。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前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1%。同時蘋果iPhone 12、華為Mate 40延遲釋出,三季度OLED面板銷量向後延遞。預計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OLED面板銷售額達774億元,同比增長46%,將創下歷史新高。
展望未來,5G換機潮、OLED電視、智慧穿戴等應用有望持續拉動需求,柔性屏、摺疊屏手機貢獻新增量,全球產能實現快速擴張。
隨著曲面屏、可摺疊屏、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屏下攝像頭技術等推動,目前5G高階旗艦手機已加速匯入柔性AMOLED面板。預計2022年OLED面板出貨量佔中小尺寸面板的40%,其中智慧手機中OLED面板滲透率將由2016年的24%提高至2022年的56%。
到2025年,預計全球AMOLED年產能將增長至6100萬平米,5年複合增長率達21.5%。其中,中國AMOLED產能佔比有望從2019年的17%提升至51%,達到全球第一。從出貨量看,目前三星顯示在全球OLED面板市場位居第一,2019年市佔率85.4%,京東方市佔率3.6%,位居第二,其中2020年一季度在OLED智慧穿戴面板市場市佔率20.3%,位居第一。
國內廠商方面,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綿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正處於量產爬坡中;重慶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專案已完成樁基,預計2021年投產;福州專案正在規劃中。
TCL華星擁有6條運營中及在建生產線,其中T4產線柔性AMOLED一期產能和良率按計劃提升,完成產品交付和放量,二期和三期按計劃建設中。2020年上半年,公司戰略入股日本J-OLED公司,佈局列印OLED技術。
深天馬擁有武漢天馬G6 AMOLED產線(TM17),一期專案已向小米、聯想、LG等客戶量產出貨,預計2020年底柔性產能將全部釋放;二期專案預計2020年底開始量產。
四、小結展望2021年,LCD面板供需仍將維持緊平衡,價格有望穩中有升,京東方、TCL科技業績有望受益於漲價和市佔率持續提升,同時帶動國產面板上游材料需求大幅增長;LED行業景氣拐點將至,Mini/Micro LED放量在即;OLED面板在智慧手機等中小尺寸面板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國內廠商加速產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