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瑞華,就是一個行業的縮影。
一個行業,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證。
9月底,證監會發布針對康得新財務造假案件的最終行政處罰決定及市場禁入決定:認定康得新公司連續四年虛增利潤總額115億元、四條聽證會上的申辯意見全部未被採納、實控人鍾玉及時任財務總監王瑜被採取終身市場禁入……
面對如此處罰,對比同一鏈條上的參與者所得到的不同處罰結果,無不感慨和哀嘆瑞華那個破敗的身影帶來的行業危機感……
責任和風險如何平衡
據Wind資訊資料顯示,2018年滬深A股共有105家IPO上市交易,募集資金總額1378.15億元,IPO平均中介費6,315萬元,其中保薦承銷費5,236萬元左右,佔比83%;審計驗資費666萬元左右,佔比10%;律師費411萬元左右,佔比6%。
承銷及保薦費用佔據了IPO上市發行費用的83%,證券公司的保薦收入是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收入之和的4.88倍,保薦機構和承銷商的佣金收入遠遠高於其他中介機構。
回顧康得新事件,其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虛增利潤總額115億元。作為審計機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在3年中均為康得新開出“標準無保留意見”。只有2018年年報審計時,才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而這四年期間,支付的審計費用也只有區區840萬元。瑞華所為這筆審計費擔上巨大的風險。同時,也說明了事務所內部管理、質量控制等層面存在著諸多問題。身涉其中的註冊會計師必然難辭其咎,但鏈條上的證券承銷商、保薦機構、銀行……是否也應該承擔責任!讓人嘆息的是,只有這個“看門人”,那個曾經“叱吒風雲”的瑞華在此事件中悄然“隕落”……
作為會計師事務所行業做大做強戰略的標杆,瑞華的臉上也曾寫滿希望,它曾代表著一個行業的初心和發展的決心。
瑞華那些年
2013年5月31日,為了積極踐行做強做大“走出去”發展戰略,中瑞嶽華會計師事務所、國富浩華會計師事務所合併為“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
瑞華成立的前一年,中注協釋出會計師事務所排名,中瑞嶽華13億排名第六、國富浩華9億排名第九,前面還有國際四大和立信。
瑞華合併成立後,中注協釋出當年會計所排名,新設立的瑞華24億躍升到第三名,僅次於32億的普華永道、30億的德勤。2017年瑞華有了新的突破,實現40億收入、超過德勤7億,排名中國第二、和第一名普華永道就差1個億。
其重大的意義在於,瑞華透過合併,打造了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第一艘“航母”,實現了做強做大,改變了國際“四大”長期佔據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排名前四的格局,成為民族品牌跨越式發展的希望。
曾為“情懷”出發
說起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必然會想到促成他們“聯姻”的兩大首席合夥人——楊劍濤、顧仁榮。
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他們的奮鬥史伴隨著一個時代的發展,亦見證著一個行業的變化更迭。他們成就的瑞華會計所,代表著內資所成長的歷程。
18歲,楊劍濤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5年後,楊劍濤告別軍營,轉業到湖北宜昌製藥擔任財務處副處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鄧小平“南巡講話”和行業協會成立後,註冊會計師行業得以不斷恢復。1994年,楊劍濤告別“鐵飯碗”創辦湖北宜昌發展會計師事務所。這是宜昌第一家、也是湖北為數不多的民辦會計師事務所。
1999年年底,楊劍濤將事務所遷到武漢,成立湖北發展會計師事務所。2004年,他移師北京,成立了亞洲會計師事務所。
2009年10月,伴隨著“國辦56號文”的腳步,楊劍濤響應財政部推動行業做大做強的號召,與五聯方圓會計師事務所聯姻,組建了國富浩華會計師事務所,並加入國富浩華國際,成為其在中國的唯一成員所。在財政部、中注協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紅利”引導下,行業內密集的擴張合併接踵而至,尤其是事務所強強合併、“借船出海”的趨勢愈演愈烈。2012年,深圳鵬城部分人員加入國富浩華;2013年5月,中瑞嶽華與國富浩華合併,瑞華這一“航母級”本土品牌事務所自此誕生。
另一位合夥人顧仁榮也很有代表性。
他的經歷代表著這個行業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也代表著這個行業發展的一個新的時期。他是從“官場”到“商場”的典型代表,伴隨的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格局的調整,思想觀點的變化,期間必然充滿曲折也飽含希望。
1996年,顧仁榮放棄了國家稅務總局的“鐵飯碗”,來到中瑞會計師事務所,用7年的時間將當時年收入只有30萬元處於虧損狀態的中瑞所建成全國前10名的大所。1998年3月,顧仁榮帶領事務所於與國家稅務總局脫鉤,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家成功完成脫鉤改制的部屬所。1998年,財政部發文要求國有企業會計報表必須由註冊會計師審計。被譽為“脫鉤改制第一家”的中瑞所成為推薦名單第一位。上世紀末,顧仁榮關注到事務所只有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才能滿足客戶發展的需要,才能提高抗風險能力。於是開啟了一系列的合併浪潮:從2000年到2008年,合併4次,成立了中瑞嶽華會計師事務所,成為中國本土第一大所。顧仁榮曾對媒體說,他是為了能有一番作為才走進中介行業,他希望進一步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推動會計師事務所走出去……
一份情懷,靠“闖”靠“啃”,一步一步成長起來,完成了數次華麗轉身。作為行業成長的縮影,國內很多事務所成長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成長路徑。
喝下過錯酒,醒來已是滿目瘡痍
在業務規模不斷膨脹之際,瑞華的執業水平確實令業內頗有微詞,最為直觀的即是來自監管部門的處罰資訊。
2019年,兩家經瑞華審計的A股“大白馬”接連失蹄,因捲入*ST康得百億利潤造假、輔仁藥業18億現金“蒸發”等,曾經的內資審計第一大所迎來至暗時刻,近一年來其負面影響不斷髮酵!
審計客戶兌付危機、業績暴雷,瑞華就此陷入旋渦,一系列審計專案出現問題讓瑞華連續遭遇監管調查,且承接的專案也被暫停進度。此後,瑞華各地客戶和員工紛紛流失,昔日輝煌難以為繼。其收入和排名也在不斷下降,瑞華這座高樓正在坍塌,更多的影響在不斷髮生……喝下的過錯酒,醒來已是滿目瘡痍!
曾經的“本土之志”
從公開資訊和業內的專業影響看,瑞華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成立的第一家事務所(甘肅會計顧問處,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甘肅分所前身),已經有40年的歷史,是我國在規模上第一家超越國際所、打破註冊會計師行業原有排名格局的本土所。
瑞華也積累了很多值得行業珍惜的財富。比如研發編著行業技術品牌《計學撮要》;培訓體系的建立和創新;推進合夥人治理、質量控制與風險管控、績效考核與業績評價、市場運營管理等領域的改革。
其在“規模化、多元化、國際化、資訊化、品牌化”方面所作的探索都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與國內的其他大所一樣,瑞華的初衷,要打造一個能夠與國際所抗衡的本土所,儘可能地將本土所的專業服務深入到關係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遺憾的是,因種種原因,瑞華品牌以及品牌背後承載的希冀戛然而止了。
注會行業之惑
一家成功的會計師事務所不應是簡單的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更應成為一個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責任的有機整體。想必,當初的瑞華也是這樣想的!
瑞華事件暴露出,國內事務所生存面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影響:內因在於其合併後對人事、業務管理和經營戰略等方面缺乏有效整合,對職業謹慎性和審計質量缺乏控制。外因是存在諸多不合理的規定和惡性競爭。我國現有事務所的評價體系重收入、看規模,忽略業務能力。這造成許多事務所用合併掛牌的方式組成聯盟,內控薄弱。此外,市場的惡性競爭造成了很多事務所以低廉的費用爭取專案。低利潤用低成本去補償,低成本則導致低素質的人員淘汰高素質的人才,從而使事務所出具的報告專業性不夠。從制度層面來看,新《證券法》大幅提高了審計失敗的違法成本,特別是民事賠償和暫停業務制度,使得不少事務所不願也不敢做大,因為一旦審計失敗就可能遭致毀滅性打擊。瑞華之殤,折射出註冊會計師行業的痛苦與困惑。
具體從如下幾個方面分析:
在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從1980年恢復重建至今不過短短40年的發展歷程。相對於歷史悠久的“百年四大”,中國會計公司略顯年輕卻又充滿活力。
回顧行業發展軌跡,每個“關鍵一步”都是政策與行業共同的努力,那些善於把握時機、順勢而為、帶領行業成長的事務所值得珍惜和鼓勵!注會行業的良性發展,是一個持續從業務、人事、文化到業務再造的資源深度融合發展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慢慢錘鍊。希望以瑞華事件為警醒,給行業、監管部門一種新的思考,立足前行,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