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如果要形容90後的財務現狀,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這8個字:“沒有存款,負債累累。”

11月13日,全球市場調查機構尼爾森在線上訪問了3000餘名各線城市18-29歲消費者後,釋出一份《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下稱《報告》),顯示90後使用信貸產品的比率高達86.6%。

雖然有近9成年輕人都在使用信貸產品,然而這份《報告》也表示“其中有近一半的人是把信貸產品當作支付工具使用的(如信用卡在免息內結清)扣除作為支付工具的部分後,中國年輕人實質負債人群約佔整體年輕人的44.5%。”

約45%的年輕人有“實質性負債”,意味著近一半的年輕人都有負債。那這屆年輕會成為被“負債”所拖垮的那群人嗎?

年輕人的錢都花哪兒去了?

根據《報告》統計,當代年輕人的總體信貸產品滲透率達86.6%,其中,使用消費信貸但無法在當月還清,併產生利息的人群,佔比為44.5%,而債務償付的範圍,具體下來包括了房貸、車貸、信用卡、網際網路分期、網際網路小貸等。

或許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會說,現在年輕人大部分的負債都是因為房貸。但是根據《報告》顯示,在信貸用途方面,僅12%的年輕人有房貸,除了房貸之外年輕人的信貸資金主要使用在生活與休閒方面。

那年輕人的錢都花哪裡去了?

當代年輕人面對的誘惑顯然更多。現在的年輕人,買東西只需要手機上點幾下就輕鬆下單;以前只有在聚會的時候才聽見誰誰誰又買了名錶豪車,現在只要開啟朋友圈微博抖音,就可以看到滿屏的炫耀、處處是虛榮。

當週圍的一切都跟“花錢”掛鉤的時候,有不少年輕人會形成這樣的消費觀:我知道我很窮,但是我看到某種東西就忍不住想買。“剁手”,成了90後最常用來自嘲的詞語。而當收入無法與消費水平持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只能選擇“超前消費”。

同時,移動網際網路促進了金融工具的普及,當代年輕人幾乎只要憑著一張身份證,就可以在一個借貸平臺上借上好幾萬。於是年輕人們,輕者刷爆信用卡、花唄和白條,重者身陷各種網貸平臺。

似乎這代年輕人,正在深陷“超前消費”的漩渦中。

年輕人們正在變得精緻

當代年輕人,處在一個消費方式劇烈變革的時代。

一方面,網際網路提升了資訊傳播效率,讓資訊變得更加易得、多元化以及高效觸達,種種變化促進了人們釋放內心的需求和慾望;另一方面網際網路也在逐漸消弱媒介的權威,讓年輕人的消費喜好、以及需求從福斯化逐漸變得圈層化、多元化。

同時,媒體電商和社交電商迅速崛起,也激發了粉絲經濟、社交經濟的在年輕人群體的繁榮。很多時候能本來沒有某種需求,一些年輕人可能就因為在新媒體上多看了一眼,特別喜歡,特別想要,就點了購買連結,買下了某樣東西。

以前的年輕人,回家之後可能選擇自己買菜做飯,並在菜場砍價,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會選擇購買外賣來降低自己付出的時間、精力;以前的年輕人會購買實體CD、卡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購買視訊網站、音樂app的為虛擬服務付費;以前的年輕人會選擇將錢花在看得見的地方,比如吃穿用,而現在的年輕人,更在乎生活的品質以及個人能力的提升,會更喜歡下班後練個瑜伽、報個茶藝班、健個身、逗逗貓、養養狗……

與以前的年輕人相比,當代年輕人正通過消費,過得越來越精緻。

窮且理性的年輕人

“小資情調”,在很多老一輩人看來是不可接受的。明明身上一分錢都沒有,還要花錢過得精緻,有些人甚至宣揚年輕人已經被消費主義“洗腦了”、“沒救了”、是“偽精緻”。然而,從資料來看,當代的年輕人消費行為本身不但沒有什麼問題,反而正變得越來越有頭腦。

《報告》顯示,儘管網際網路分期消費產品在年輕人的使用率高達60.9%(信用卡為45.5%),但值得關注的是,62%的使用者會將網際網路分期消費用於基本生活,而非追求“偽精緻”。

即便網際網路分期消費使用正變得越來越方便、支付更便捷,分期數量更靈活,仍有23.5%的年輕人對信貸產品態度謹慎,通常在關鍵時刻才使用,尤其是學生,謹慎使用的比例超過40%,反映出年輕人分期行為相對理性。

而且從調研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被負債拖垮,反而還存下了不少錢。32%的年輕人表示有明確的存款計劃,6成學生和近8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

在外界關注的年輕人“多頭借貸”問題上,報告顯示,87%的年輕人近一年內從未出現過逾期現象,產生經常逾期和以貸還貸的年輕人僅佔3.6%。

總結來看,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商家的營銷手段對他們不再具有吸引力,品牌產品也不再是盲目需求,在作出消費決定時,自身消費能力、價效比、實用性和必要性已經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主要考慮因素。

實際上,網際網路上火起來的 “佛系青年”、“低慾望社會“等詞語,正在一步步透露著當代青年的消費觀:他們會把錢花在自己認為值得花的地方,在不必要的消費上,他們也絕不肯多花一分錢。

現在的年輕人,正過得窮且理智。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軟銀髮展放緩?願景2號基金募資20億美元,千億目標還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