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撰文|賈晨雨 張斯文 編輯|LEE

萬隆一生歷經風雨,永遠都在拼搏。企業銷售幾千萬元時,有人問他什麼時間可以休息一下,他回答:什麼時候到了一億產銷,什麼時間休息;可到了一個億,他又說十億;到了500億,他的目標卻成為千億。

十天前,高瓴資本以158億受讓隆基股份6%股權繼而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的新聞再次點燃了新能源概念公司的追漲熱潮,投資者把每股70元的受讓價格解讀為隆基股份的“新底價”。

成立36年的雙匯發展前身曾是一家瀕臨破產的國營屠宰場,如今已成為中國肉類行業千億規模的領軍企業,它的肉製品產銷量連續多年排名全國首位,屠宰業務市場佔有率領先。截至12月24日盤中,雙匯發展總市值為1573億元。

2020年10月,雙匯發展定向增發的1.45億股成功上市,共計募集資金近70億元。此次定增共有22家機構認購,除上述機構外,還有泰康、華融、鵬華等國內外機構參與認購,認購價格為48元一股。

此次募集資金將用於建設禽畜規模化養殖專案,以及肉類加工生產線技術改造。雙匯發展在公告中說,2018年非洲豬瘟直接導致豬肉價格上升,雞肉的替代需求也隨之增加,使市場波動增加,從而對居民肉類消費造成不利影響。規模化養殖是兼顧補欄增養和疫病防控的有效方式,是豬肉、雞肉保供穩價,保障民生的重要措施。

投資回報可觀

“上市公司都是圈錢”的聲音始終不絕於耳,這便是那些動機不純的上市公司給投資者留下的印象。而對於雙匯這類認真做事的公司,資本市場所提供的直接融資環境,能夠大大增加經營效率。

2019年,雙匯發展資產規模達到286.33億元,相比22年前上市之初,增長了23倍。同期淨利潤為53.19億元,增長了近80倍。

對於信任它的投資者,雙匯發展也給予了豐厚的回報。長期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們,能夠獲得股價、分紅的雙重收益。

據同花順統計,雙匯發展上市以來累計分紅24次,總金額為364.72億元。

換個角度來看,前復權後,雙匯發展上市首日的收盤價為-10.71元/股。也就是說,透過分紅,雙匯發展不僅“白送”投資者股票,甚至每股還要再送10塊錢。

能夠如數拿到這些回報,需要投資者具有莫大的勇氣。發行首日,雙匯發展收跌8.2%,收盤價格為11.75元/股(除權)。此後29個交易日,雙匯發展的股價一直低於發行價格,對投資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不過,如果熟悉雙匯的發展歷史,就會發現這家公司曾幾度在死亡的邊緣力挽狂瀾。可以說,雙匯發展每次重大轉型都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起死回生

1984年,雙匯的前身,漯河市肉類聯合加工廠,在河南十大肉聯廠排名倒數第一。當時企業裝置簡陋、技術落後,資產僅468萬元。財務上更是入不敷出,工廠瀕臨倒閉。萬隆臨危受命當選廠長,作為第一批改革試點企業,漯河肉聯廠由河南省下放到漯河市。

至此,雙匯開啟改革元年。董事長萬隆以“砸鍋賣鐵”的方式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火腿腸生產線。事後看來,沒有這次萬隆的“大破大立”,也就沒有今日的雙匯發展。

這次大膽的結構調整,使得雙匯“起死回生”。進入新領域後,雙匯的產品“由生變熟”,雙匯火腿腸成為中國一流的肉類產品。1992年8000噸的雙匯火腿腸訂單扭轉了雙匯資不抵債的境遇,萬隆改革之路將年銷售不足1000萬元的國營小廠,逐步發展成為年產銷售超500億元的企業集團,成為全國肉類行業改革的典型。

私有化後開啟高增長

2002年,萬隆明白要想企業發展更迅猛,就要擺脫“國資”的束縛。這時的雙匯開始了曲折的MBO。即透過管理層收購,從而私有化。

這個過程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始於2002年,包括董事長萬隆在內的50名高管成立漯河海匯投資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下屬18家企業均與雙匯發展的上下游業務有關。

但2005年,因雙匯發展未能及時披露與海匯投資的關聯關係被河南證監局警告,就此登出。同年,計劃透過分紅積累資金完成私有化的而成立的漯河市海宇公司也在被新的分紅管理辦法限制。

第一階段私有化草草收場。但這個階段雙匯發展也取得了不錯的戰略成果,例如海匯投資及旗下公司,3年間為雙匯貢獻稅後淨收入1.3億元。

在登出前,也陸續地將所控股成功併入上市公司主體;另外,由雙匯4名管理層在內的16名自然人,在2003年成立的海宇公司,當時稱為雙彙集團第二大股東,也正是這家公司拉開了雙彙集團“暴力分紅”的序幕。

可以說,海匯是幫助企業更好的經營和發展,海宇可以幫助管理層更好積累資本,從而實現MBO,二者相輔相成。

第二階段始於2006年,在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國有股不能上市流通的弊端後,外資的進出A股市場得到保障。這令雙匯發展成功吸引到外資,高盛策略投資和鼎暉國際投資組建的羅特克斯有限公司。

第三階段的MBO橫跨2007年-2011年四年。從2007年開始,高盛和鼎輝便不斷減持雙彙集團股份,2010年高盛只剩下雙彙集團15%的股權,間接持有雙匯發展的股份從最初的30.97%降低到7.71%。萬隆及其管理層見機在海外成立了興泰集團,興泰集團控股雙匯國際,雙匯國際接手高盛和鼎輝減持的股份,從而掌控雙匯發展,MBO就此完成。

萬隆透過引入外資,完成了mbo清晰了產權,也打開了雙匯外資合作的先例,增加了國際信譽,為接下來的擴張發展打下基礎。

成功上演“蛇吞象”

成功私有化之後,雙匯發展第一項重大舉措就是吞併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美國公司史密斯菲爾徳。

2013年5月末,雙匯國際以71億美金全資併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徳,整個過程耗時4個月。2012年末,雙匯的總資產僅有167億元人民幣。可史密斯菲爾德同期總資產已經高達466億元人民幣。因此,雙匯成功上演了“蛇吞象”的大戲。

為了能順利併購,雙匯發展只能採取槓桿併購融資方式進行融資,融資時它們承諾,公司每年將不少於當年計提盈餘公積後的歸母淨利潤並的70%用於股東分紅。

這次收購,成功抵消了“雙匯瘦肉精事件”的食品安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史密斯菲爾徳對整個流通領域有極強的整合能力。從養殖、屠宰、處理、運輸、到銷售,直到豬肉最終抵達消費者的餐桌,這家公司掌握了整個肉類供給的價值鏈條,使原材料安全得到保障。

雙匯不僅能從美國進口可靠的生豬,還能引進史密斯菲爾徳先進的原料追蹤技術、食品安全技術等。這些技術使消費者更安心。

談及這次併購,董事長萬隆介紹說:“為整合好資源,充分發揮中美兩個企業的優勢,我們本著"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目標一致"的原則,堅持對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實行"六個不變",即品牌不變、基地不變、團隊不變、上下游產業鏈不變、工廠不關、員工不減,充分信任,充分溝通,中美兩個企業實現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併購後,美國過剩的豬肉透過雙匯內部交易進入到中國,實現了優勢互補。

肉製品寡頭

在經過幾次重大轉型後,現階段的雙匯發展已是肉製品行業寡頭,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高達363.73億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同樣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梅林、龍大、中糧三家之和。

龐大且精準的銷售渠道體系,能夠為雙匯發展不斷的貢獻收入。已經擁有上百萬個銷售網點的雙匯發展,依然沒有停止渠道建設。

2019年,雙匯在極具肉類消費潛力的河北、上海、山東等地繼續鋪設營銷網路。並且,現有的銷售點已經“由點組網”,產品在絕大部分省份基本可以實現朝發夕至。

完善的線下銷售網路在為雙匯創造了強大的品牌效應,形成巨大的無形資產,同時也為公司開拓線上業務提供保障。

線上業務方面,雙匯發展緊跟直播購物的浪潮,在“雙十一”期間請來了薇婭、吳昕、周忠波、楊瀾等帶貨大咖進行網路直播,也入選了“天貓國潮”品牌。

生產方面,雙匯發展的加工廠幾乎遍佈全國各地,幾乎覆蓋所有生豬資源。

據半年報披露,雙匯發展在全國17個省建有30個現代化肉類加工基地和配套產業,主要生產經營區域包括河南、上海、山東、四川、江蘇、河北、廣東、黑龍江、遼寧、江西、浙江、廣西、湖北、安徽、雲南、陝西等地,這些區域為我國屠宰及肉類加工行業的重要地域,生豬資源豐富,肉類消費潛力巨大。

此外,在經過多次資源整合後,具有國際化採購渠道的雙匯發展,能夠更好的彌補國內供給短缺,從而降低成本。雙匯在半年報中說,目前公司與控股股東羅特克斯形成強大的國際採購優勢,具有良好的國際採購協同,能有效利用全球資源,提高企業競爭力。

不過,資源整合的花費一定程度上給雙匯的盈利能力帶來一定壓力,使得公司的毛利率在行業中並不突出。近五年,雙匯發展的毛利率連續五年在20%左右,與行業整體水平相當。

透過毛利費用比,可以看到雙匯發展毛利率以外的優勢。透過計算,雙匯發展近五年毛利費用比均在270%左右,也就是說,雙匯每花費1元的費用,就能取得1元的毛利。

前瞻佈局人造肉

在國內肉製品領域已經稱霸的雙匯發展,又將目標對準了素食主義者。

今年5月,雙匯發展斥資7.3億元收購6家公司。這次擴張,雙匯兼顧了人造肉市場,此次收購中,雙匯分別斥資4813.02萬元、1.19億元收購了杜邦蛋白的40%股權、杜邦食品的48%股權,這兩家公司主要經營豆製品,是未來人造肉的主要原材料。

人造肉概念在美國越來越受到認可。去年5月,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人造肉”概念被瞬間點燃,這家公司的股價不到三個月,翻了2.5倍。到今年4月星巴克、肯德基等知名店鋪也相繼推出了爆款人造肉產品。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說道,“推廣植物蛋白肉食品從政策端來看,能夠更好管控整個產業質量,彌補我國肉類產能不足;從消費端來說,對於獸藥殘留、瘟疫還有食品安全這一塊更加有保障,這也是消費的剛需。雙匯作為中國最大的肉製品公司,是必須要進行人造肉的佈局,因為從產業端、資本端以及消費端來講對於其公司的長期發展能形成非常好的加持。”

也有市場觀點認為,中國的人造肉之路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人造肉對公司的科研實力有著比較高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去研究;還有就是中國消費者對於人造肉的認識還不多,敢於嘗試的人也在少數,開啟市場還需要時間。

這更加說明,雙匯發展提前佈局人造肉的必要性。

從消費端來看,肉類食品屬於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具有很高的行業壁壘。生豬養殖過於分散的上游令肉製品加工行業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即企業規模越大,生產成本越低。這使得外來企業進入時不具有成本優勢,從而能夠佔據絕大部分的“賽道”空間。

對於投資者,高額的分紅和不斷抬高的股價一直是支援雙匯發展投資價值的基礎保證。對於未來的雙匯最大的疑問就在於,已年界80的萬隆能否把成功基因傳承到下一代,畢竟如此輝煌的歷史往往就是後繼者的巨大負擔。

睿藍財訊出品

文章僅供參考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12月以來近200股創歷史新低,賺了指數卻虧了錢,意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