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耀集團創始人曹德旺耗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玻璃工廠,截至目前,這仍是中國企業在美國製造業的最大一筆投資。繼李嘉誠之後,“別讓曹德旺跑了”的聲音再度喧囂塵上。
福耀選擇去美國建廠的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製造業的“稅費之痛”。
曹德旺認為,中國綜合稅負比美國高,主要問題出在增值稅上,增值稅的存在讓很多小微企業長期無法發展壯大,也就難以和大企業做生意。如此一來,會形成惡性迴圈。
2016年,中國全面實施“營改增”,營改增之後對企業帶來了哪些困擾?當下中國稅收的真實環境是什麼樣的?企業應該如何做好稅務籌劃,減少經營成本?
近日,在“智見私享會”的課堂上,智見財務合夥人傅旭東導師結合企業運營中的多個真實案例,現場答疑解惑。
智見財務合夥人 傅旭東
以下為傅旭東導師分享內容節選:
01
國家稅收的真實環境
首先為大家科普下我們國家現在稅收的真實環境,企業要不要交稅、要交多少稅,是法律規定的,但每筆稅的產生,以及它背後的相關政策和以後的稅改趨勢,可能大家並不熟悉。
從去年開始,伴隨著資本寒冬、金稅三期上線使用、社保入稅這些論調,讓企業家都變得敏感起來,這些關鍵詞實時觸碰著我們的神經,到底社保要不要入稅,何時入稅,應該如何應對金稅三期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今天給大家一層一層剝開迷霧,我們首先來聊一下國家稅收的真實情況。
2018年,中國GDP達到90萬億。根據財政部公告,2018年全國徵稅15.6萬億,其中社保7.78萬億,土地出讓金6.51萬億,這三個主項加起來全國稅負是32.63萬億。(注:土地出讓金是國家的隱性稅收,最終會分攤到每個人身上。)
我們用上海2018年的資料做一個對比,因為上海在稅收方面的前瞻性和稅收徵管系統都一直領先全國。按照以往規律,上海採取的一些稅收徵管措施或者稅收政策在3-5年後,會在全國進行推廣。
去年上海GDP是3.27萬億,位居全國第二。徵稅1.72萬億,社保4400億,兩項加起來占上海GDP的66%。(注:從2016年開始,上海不再對外公告土地出讓金的具體稅收額。)
以上是我們國家徵稅的一個真實情況。
今年國家整體的財政收入負擔很重,地方政府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對企業有非常大的稽查衝動,只是中央沒有放權,因為國家知道企業現在的負擔已經很重了。
今年上海18個區縣中,只有崇明區完成了稅收任務,上海今年的稅收計劃完成難度明顯增加了,這是近十幾年以來第一次出現。
02
對企業影響的關鍵點:“稅制改革”
1、對企業端影響最大的就是“營改增”(營業稅改增值稅)
2012年,國家在小範圍內做營改增試點,2016年5月1日全面實施營改增。當時媒體報道營改增的側重點是給企業進行結構性降稅,都沒有提到“普惠降稅”。結構性降稅指的就是有增有減。我們觀察的結果是,服務業、交通運輸業是增稅的;傳統制造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是減稅的。
2、國稅局與地稅局合併
1993年,國家為了保證中央稅收,首次把國稅局和地稅局進行拆分。但對企業來講,既要和國稅打交道,也要和地稅打交道,非常麻煩。2018年6月,中央出臺檔案,把兩個部門重新進行合併,這樣對企業來講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解決了溝通和流程上的很多問題。
但這個政策最後的還有這樣一個規定:
“為提高社會保險資金徵管效率,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簡單說就是社保要入稅。
社保一旦入稅,對企業有兩個影響:
1、地方政府失去幹預權利,很多公司都會面臨倒閉
我們國家的稅收和社保徵收性質不同,稅收在法律上叫法定徵收原則,社保是屬地原則。每個地方的社保都是由地方社保基金管轄,地方政府為了支援企業發展,可以控制企業交社保的額度。
我們還以上海市舉例,
上海市所有的計程車司機都交社保,但都是按照最低標工資準來交的。按照社保法來講,這種做法實際上是違規的,但地方政府有權利讓企業這麼做。
社保一旦入稅之後,政府就沒有權利進行干預了,一切都將按照法律,社保將由稅務局來徵收。
2、稅務局可以直接對企業進行罰款
社保局是沒有稽查力量和執法力量的,但稅務局不僅有稽查局還有納稅評估所。社保一旦由稅務局來徵收後,稅務局可以直接凍結企業賬戶,要求企業進行補稅或者進行罰款。
目前,國家稅制改革在政策上對企業端影響最大的就是營改增和社保入稅兩點。
03
中國徵稅手段的革命
稅務局有強大的徵稅系統:“金稅三期”
2016年7月1日金稅三期上線之後,國家的徵稅手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的理解是,“金稅三期是我們國家最優秀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且一直在不斷迭代,我們每個季度都會收到金稅三期升級的指令。”
據不完全統計,
中國有個體戶5000萬家,小微企業3000萬家,中小型企業500萬家,中型、中大型企業30-40萬家,大型企業1-2萬家,明星企業100-200家。以上這些企業的所有資料都在金稅三期的系統裡面,企業的經營狀況稅務局是非常清楚的。
除此之外還包括工商、海關、銀行、法院等產生的資料也都納入金稅三期。
稅務局通過金稅盤控制企業對外開具發票:“稅控開票”
過去有些企業為了拿到政府補貼或者銀行貸款,都會為自己虛增收入。虛增的方式就是找公司迴圈開票。
現在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如果再發生購買發票的行為,被稅務局監測到的機率是百分百。
我們現在網購商品時都會開電子發票,電子發票是直接從稅務局的系統中直接開出來的。所以,稅務局現在對發票的監控是輕而易舉。
今年我們辦理的一個案例
這家公司就是典型的迴圈開票,用了4個月的時間橫跨了不同的省市,開票的總金額也是不一樣的,這家公司開最後一張迴圈發票時被稅務局監測到了,馬上就要求公司提供所有的合同、進庫單和銀行流水。
補充和增值稅發票相關的另一點:
增值稅發票分為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專用發票可以抵扣增值稅,但普票不可以。過去開普票只要把公司的抬頭寫正確,發票就是有效的。但2018年之後,增值稅發票發生了兩點變化:
第一點,開普票時要把公司抬頭、稅號一字不差的寫清楚,否則發票是無效的。
第二點,現在我們在買原材料或者購物時,要求發票必須都是逐項去開的,明細要寫的十分清楚。這樣一來,稅務局不僅能監測到你的發票還能監測到你究竟買了什麼東西,還能間接監測到你的物流狀態。
04
稅改大幕已經拉開
在稅改的法律檔案上,國家對企業端的改革從大的框架上基本已經結束了,未來對企業端的影響是來自國家執行端的收緊還是放鬆。
2019年1月1日,新的個人所得稅法正式生效,我們認為,國家最大的稅制改革已經拉開大幕,徵稅物件逐步從企業將過渡到自然人。
分享三個資訊:
第一,個人所得稅法第15條規定,從今年1月1日開始,所有和個人相關的部門,包括公安、銀行、教育、人力資源、住房等這些部門都有義務把平臺自然人的資訊交予稅務局。
第二,去年8月1日,個人所得稅扣繳系統更名為自然人稅收管理扣繳系統。更名的內在涵義就是稅務局已經從技術上做好了對自然人徵稅的準備,這個納稅系統不僅僅是企業財務人員使用,以後所有自然人都要用這個系統了。
第三,新的個人所得稅法律規定,從2020年的3月1日到6月30日,大部分的自然人第一次執行個人所得稅彙算清繳。從此以後,我們每個自然人都將和稅務局發生業務關係。這一點,我們將會和美國人一樣,每年6月30日前,需要完成個人所得稅彙算清繳。
央行政策:
央行在2017年7月釋出過一個檔案,在2017年9月至12月底對所有高淨值客戶進行納稅資訊調查,就是我們平時聽到的CRS納稅資訊交換系統。2018年9月有媒體報道,中國已經和全球100多個國家第一次完成了納稅資訊交換,這意味著從此個人跨境的交易資訊都會受到央行監控。
從2012年開始,國家規定一個自然人在銀行只能開取一個結算賬戶,這點可以理解為央行在壓縮個人交易的資料量,便於控制。
移動支付的便捷讓交易記錄更加透明
支付寶和微信之後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後,現金交易近乎絕跡,但移動支付和交易更容易受到稅務局監控。現在全國微信使用者已經有11億人,我們的每筆交易都會精準的被記錄。支付寶和微信對交易的記錄比銀行還要精準,過去銀行的交易流水和我們的業務流水並不完全吻合。
舉例
過去我們向供應商採購原材料時正常的交易方式都會分期付款,先預付20%,3個月之後再付30%,尾款6個月之後付完。
這種傳統交易方式導致我們的付款節奏和採購節奏還有發票在時間上都是不完全吻合的。而用移動支付就不存在這種現象,不管是用微信還是支付寶,你的交易記錄和物流記錄都是完全吻合的。
兩個預測:
從長期來看,社保入稅最終會成為現實從長期來看,社保入稅還是會成為現實,之前規定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社保入稅,後來在全國範圍內只有西安市在執行,上海、北京事業單位員工由稅務局在徵收,企業端的員工還是在社保局,但我們預測這個政策在明年還是會實施,國家一定會對整個稅收進行收緊。
國家在對自然人徵稅時間上,我們還有兩年的安全期國家在對自然人徵稅之前,我們預測還有兩年的安全期。
因為國家稅制改革以往的習慣就是先整體做一個框架,讓大家按部就班的進入,所以在個人所得稅清繳之後,國家先會分析下資料,我們預測在2021年下半年的時候國家先小規模收緊對自然人徵稅。
05
企業如何應對?
中國的企業從原則上講,都是有原罪的,在稅務局的系統上都會查出問題。我們國家稅收稽查有一個明顯特點,單因素風險不查(企業有一個風險指標不合格不會稽查)因為稅務局沒有這麼大精力去稽查每一家企業。我們過去接的業務中,企業風險都達到了十個以上。
風險指標:
企業收入、利潤率、稅負率、研發費等等。
公司如何減稅,如何尋找稅收窪地?
最後我們談一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如何減稅和尋找稅收窪地,
第一,解決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比如過去買賣發票或者通過個人賬戶直接收款);
案例:
我們接觸的案例中,有一家公司已經停止營業3年了,但一直沒有向稅務局進行申報。公司雖然停止營業了,但存在的主要風險一直沒有處理,稅務局仍然對這家公司做出了處罰,所以,企業經營不管到哪一步,都不能漠視眼前的風險。
第二,把合理合法的稅收渠道,政策全部利用好;
國家在營改增之後,對中小型企業和科技創新型公司出臺了大量的稅收優惠政策,但在實際經營中,很多公司對這些政策並不了解,忽略了很多正規的節稅的渠道和政策。
針對中美貿易戰對華為的影響,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第一時間釋出了一個財稅新檔案:
“針對高科技軟體企業,軟體企業,可以從2018年從獲利年度開始享受免兩年減半三年稅收優惠”。
針對軟體企業的優惠政策是歷年都沒有發生過的,足以證明國家對科技型企業的重視。
對於中小企業,一般納稅人和小微納稅人還是會區別對待的,這也更加體現了國家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和減免。
月銷售額在10萬元以下,免除增值稅(季度額在30萬元,月銷售額小於10萬元)。
國家對小微企業的企業所得稅也是有很大優惠的,小微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在300萬元以下,又分成兩個級次的優惠和減免。
應納稅所得額在0~100萬,所得稅率5%;100萬到300萬,所得稅率10%。
提醒,如果盈利300萬以上,不能享有優惠優惠。全部盈利按照所得稅率25%納稅。
*這個政策有2的限制條件:資產總額不超過5000萬;員工不超過300人。
舉例:
企業所得額在300萬,根據優惠政策,實際繳納25萬所得稅。在這個優惠出臺前,企業要繳納75萬企業所得稅。減稅50萬元。
第三,做好稅務籌劃。
把主要風險和國家政策都執行好後,要根據企業的商業模式提前做好稅收籌劃。
稅收籌劃有兩個前提:
1、一定要提前做,經常有公司找我們做稅收籌劃,經調研後,發現交易已經完成,愛莫能助。
股權轉讓、交易或溢價轉讓,涉及到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問題,可以運用一些方法來降低稅收。如果股權轉讓已經交割完成,股權轉讓合同已經在工商管理局完成備案,這時候來處理這個問題,就非常被動了。因為在交易發生的時候納稅義務已經成立了。
2、稅收籌劃一定要根據企業的商業模式來做
舉例
順豐是在2017年上市的,公司有將近40萬的快遞員,但順豐真正內部的員工和快遞員加起來只有10萬人左右。
剩下的這幾十萬的快遞員順豐是給他們不交社保和個人所得稅的,一律採用外包的方式,而且,在順豐的年報上顯示,60%的車輛都是快遞員自備的。
其他企業如果也想借鑑這種商業模式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是你的商業模式和所屬的行業是否吻合,是否能有效證明員工和企業之間是外包服務,不能證明這種做法就是無效的。
第二種選擇是把自己的商業模式稍作修改。
在稅收籌劃方面,中央和地方都會給企業很多機會,比如在深圳前海開發區註冊一些服務業公司,企業所得稅是15%(國家法定企業所得稅是25%),在像贛州一類的革命老區註冊公司,企業所得稅也是15%。
除了中央級別的,地方政府也會設有稅收窪地。
第一是財政扶持,從政府的財政收入裡直接退給企業,現在很多地方財政扶持佔地方收入的40%至90%。(注:所有的退稅都是地方政府的行為,我們國家的增值稅地方和中央的分配比例是50%比50%,企業每繳納100塊錢,中央政府收取50%,地方留存50%。退稅就是地方留存的50%乘以40%至90%之間。)
第二是核定徵收,稅收雖然是我們國家的法定原則,但稅務局在一些領域中有一定的權利,就是“核定徵收”。
核定徵收最初針對的是個體戶和小微公司,公司規模很小,核算不規範。這種情況下,稅務局可以做核定徵收。核定徵收,企業可以獲得一個固定的優惠稅率。稅務局給予個體戶可以每個月固定交稅或者根據每個月的開票額固定交稅金額。核定徵收對行業有限制,對企業規模也有限制,企業在決策前,可以諮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