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 正和島
12月19日,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在深圳做了一場主題演講《新格局下的創業創新機會》。
在將近2小時的演講中,陸奇分析了當前世界正在加速的四大核心趨勢;系統地梳理了創業者所面臨的完整的創業機會,新一代的創業者如何把握屬於自己的機會。一系列的思考模型,乾貨滿滿。
本文為陸奇演講精編,正和島經授權釋出。
口 述:陸奇 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
編 輯:郴嘉泉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中國+技術”是最大的市場機會
1. 新冠疫情和國際環境正在加速四大趨勢
首先,歷史程序在加速,新冠疫情是現代社會第一次全球規模的疫情。疫情的直接影響是,目前已經在發生的幾個核心歷史潮流都被大幅加速了,原本可能要五年、十年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因為疫情的原因,時間被縮短了,有的現在就開始發生了。
這些被加速的長期核心趨勢有四種:
第一是數字化的社會基礎。比如遠端辦公、線上開會、遠端教育等,隨著疫情的加速,它們已經成為任何現代社會必備的基礎設施。
第二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就像國防工業一樣,幫助人防禦來自大自然的災害。新冠基本上只有幾微米的體積,所存的資訊量也很少,可它為什麼能對整個地球的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我們在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界的關係,這會促進生命科學新前沿的發展,包括測試、疫苗和大量的藥物開發,這一系列的投入會在全球範圍內加速,帶來很多機會。
第三,可持續的新能源,這背後其實是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是必須要解決的,我們必須進入一個新的、市場化的、可持續的關係,這將帶來大量的產業發展機會。
第四,全球經濟發展和創新的重心從西方轉移到亞洲。
這四個趨勢都在被加速,全球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格局。
2. 新時代的主旋律:“中國+技術”是最大的市場機會
在歷史加速下的新格局裡,它的主旋律是什麼?我們認為毫無疑問是“中國+技術”。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非常驕傲的成績,它本質上是“中國+開放市場”,下一階段是“中國+技術”,在歷史上這是巨大的市場機會和發展機會。
首先,我們的創新體系基礎基本到位了,我們有足夠的人才、資本、技術和足夠規模的市場,包括大家都在講的雙迴圈。但是技術將會成為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大規模地自建核心技術以及生態。有些技術和生態需要五年、十年的時間,但有大量的需求。
同時,中國的宏觀因素跟全球所有的市場比是最豐富的,因為中國是結構化因素最多的一個國家。第一個因素是消費升級,第二中國的城市化還有幾十年要走;第三中國的人口還在增加,第四是多元化的結構。
如果把中國高密度的創新能力跟階梯型的經濟形態結合,我們創新長出來的結果會非常豐富,而且非常適合溢位到全球其他國家,因為東南亞和拉丁美洲跟我們的國情更接近,比如他們的農業也沒有完全工業化。
中國的創業團隊在地域和全球性的溢位能力是非常強的,所以我們是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好的環境裡面。
關鍵是在這個格局下,如何抓住具體的創業機會?
新格局帶來的創業創新機會
1. 創業的本質是用技術打造產品,用產品試探市場,滿足人們需求
創業的核心是永遠不變的,即優秀的創業者用技術打造產品,用產品試探市場,滿足人們需求,從而創造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創業者需要同時判斷好技術、產品、市場三個要素,只有技術上可實現、需求真實存在、市場能形成盈利,這三者同時滿足時(即圖中三個圓圈形成交集的地方),創業成功機率才能最高。
第一個圓圈是技術。多數情況下,技術基本是穩定地在發展,都是一個長期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對技術發展拐點的判斷,即某樣技術從早期探索變成可商業化的時機點,這有一定難度。比如量子計算和腦機介面技術,它們基本還處在早期階段,但是可能已經接近可實用階段。
第二個圓圈是需求。最難的地方是判斷現在的需求和未來潛在的需求。
第三個圓圈是市場,市場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可以參考一些結構化的因素,比如產業鏈、上下游、資本市場、供給需求、流通端等。
2. 數字化、新能源、新技術加速發展的前沿
在技術方面,我們時代主流的技術驅動因素是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其實是有規可循的,它基本是由平臺來驅動,由數字化的深度和廣度而延伸,基本上每隔12年左右會有一個新的平臺。(下面這張圖基本展示了技術驅動創新前沿的大框架)。
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兩個最大的歷史突破。人工智慧它核心是一種新的計算體系,它能把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融合在一起,任何行業都將被改變,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那麼多國家都在拼命投入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則是更大的計算能力上的突破。
技術驅動的創新是數字化和其它技術發展前沿的組合。
第一個技術創新前沿是新能源。新型電池包括下一代的氫能源將是一系列創新的機會點。
新的生命科學也非常振奮人心。在接下來的10-20年裡,會是非常有潛能的創新和商業化的賽道。
材料科學也會發生類似的變化。
另外一個非常大的領域是航天,包括星際探索、航天產業、新一代的通訊、地球感知體系、地球環境數字化等。
3. AI商業化落地及創業創新的發展趨勢
接下來我們看,這個時代最大的驅動力——數字化前沿:AI的發展。
任何一項技術的發展,在歷史上永遠是依賴路徑的,AI將主要是在雲和移動生態之上來發展的AI時代。
數字化的進展由平臺驅動,任何新的平臺一開始起來,早期創業公司和大公司基本都是做基礎技術的開發。今天AI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在開發基礎技術,包括晶片、感測器等。
同時有早期應用開發,等到有足夠的應用和足夠的基礎,就會形成爆發,這時候平臺就發展起來,生態也發展起來了(商業模式加上平臺會形成生態),在生態環境下會帶動更多的產業發展。
(1)移動和雲的時代
雲和移動時代的核心點:它的前臺和後臺,兩者組合在一起,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能力,使得我們可以去數字化以前不能被數字化的東西。
移動和雲的時代,前臺的核心是手指觸控加上相機、定位。
移動和雲時代的後臺是資料中心。每個國家數字化的基礎就是雲原生的服務,所以移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雖然人工智慧很火,但移動依然是有大量創新空間的一個生態。
(2)人工智慧時代
人工智慧時代本質是從2006年Hinton開啟深度學習突破開始的。
它的前臺是所有模態的感測器和傳動器都可以被開啟,今天的創新目前聚焦在感測器的很多方面,比如攝像頭、熱成像、毫米波雷達、鐳射雷達等。基於此,很多互動的形式都被開啟,對話互動、視覺互動、觸覺反饋互動,所有人能夠做的互動,人工智慧時代將完全開啟。
人工智慧的後臺,開啟了智慧雲、智慧邊緣計算、5G的智慧網路、晶片等,所有這些都要重做一遍。如果要做晶片,機會有很多,當然中國的晶片機會更多。
除此以外,還有系統底層軟體、開發工具、新一代的資料管理體系等,這些非常重要的創新也會發展起來。所以創業公司在這裡的機會也非常多。
(3)人工智慧之後更前沿的數字化
人工智慧之後我們能看到更前沿的數字化。互動的方法包括AR、VR,最為重要的是腦機介面,最終人和計算體系的互動可能就是腦機,對方可以直接知道我在想什麼。腦機介面技術雖然離商業化還有一段時間,但是創業公司也不少,能夠商業化落地的專案也越來越多。
還有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機,區塊鏈的開發,量子優越、以太坊等,這些都是定義性的能力,可以開啟未來非常大的商業化的賽道。
4. AI及前沿數字化創業創新領域
下面具體講一下AI時代的創業。
目前創業基本上都在第一步——基礎前沿技術。比如晶片,晶片裡面不光是GPU,FPGA、ASIC等,CPU也有很多,特別是蘋果最近做的M1,包括晶片工業存在的所謂chiplet。以前大家都說CPU算了,讓英特爾做就夠了,但是現在CPU也被顛覆性創新了。
我們過去的數字化基本上是電子為主,現在趨勢很明顯,光子會成為主角,今天好的感測器基本都是以光為主的,矽和光幾乎越來越多,底層有一堆開發的創業機會。
因為創業團隊進入的賽道是垂直行業的賽道,所以AI創業者需要關注的點,就是所處的行業生態。
今天AI技術的滲透,還沒有足夠到可以爆發的時候,還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或更長。但要做好思想準備,解決開發週期長、銷售成本高、風險資本不夠耐心等一系列的挑戰。
另外人工智慧創業比較容易做的是在雲和移動的賽道里,因為它的迭代週期非常快,渠道都有,完全是數字化的,用AI做SaaS、產品創新、內容推薦、影片理解、直播、自動化等等。
5. 新格局下C端需求分析
技術判斷相對容易,需求判斷則難一些,但是需求判斷也有一些結構化的工作可以做。
首先我們看一下C端,本質上可以把人群和人每天的24小時分一下,你就可以有一張表: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分別做什麼,他們有什麼需求,如果創業的話,我們可以怎麼切入。
這也有一些結構化的規則可循,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裡我推薦給大家一個觀念——使用者永遠不滿足,這是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寫給投資者的話。
這也詮釋了為什麼今天像Zoom這樣的公司,可以成功做起來,尤其在已經有很多做影片會議軟體的環境下,因為這就是一個沒有被滿足好的需求。
新格局當然有很多加速機會。
第一, 通訊是人類永遠的剛需,影片為先的時代到了,特別是非同步實時。
第二是社交,我們永遠看好新一代的社交。內容也在發生迭代,所以社交永遠有機會。
第三是娛樂,特別是內容推薦、影片、直播、遊戲。因為長期來看,人越來越大的剛需是消磨時間,且新一代數字化的工具和流程能更有效地製作好的娛樂內容,所以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商機。
第四消費,在中國會帶動很多所謂的新消費。
最後還包括教育和醫療。在中國,這兩點需求遠遠大於供給,機會本身就在。
6. 新格局下B端需求分析
B端的需求分析不一樣,首先大B和小B很不一樣,因為產品文化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但是任何企業的核心需求是一樣的,即降低成本、提高產出。它需要將數字化、自動化、資訊化,用於生產、銷售、客戶管理、員工管理、供應鏈、資金管理等方面。
大B企業的資訊化和自動化,更長期是企業的智慧化,是一個非常主流的賽道,核心要解決的是銷售,這在中國有更多挑戰,但需求很明顯。
小B最強的剛需永遠是獲客,對於現金流的需求、財務管理、營銷管理、業務流程的自動化相對來說較少。
在中國很大的一個需求點,就是企業數字化的基礎建設,包括基礎雲原生的服務和設施、低程式碼無程式碼、開源開發等,這是我們非常看好的一個長期賽道,有大量的需求和機會。
7. 新格局下市場環境變化
下面簡單說一下市場結構如何判斷。
市場結構裡,需求端其實不用多說,中國的需求一直在往上走,供給方面,服務業、製造業,特別是服務業值得大家關注,流通上物流、人流、資訊流會自然加速。
人口方面,二胎政策、老齡化,這些會讓中國的人口增長,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也是不可忽略的驅動因素。
資本方面,全球資本環境短期內會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因為疫情造成大量的QE放水,放水完了資本市場需要實體經濟來支撐,但是長期我們需要關注中國的資本市場,可以讓創業公司在國內退出,有獲得更好的資本支援的機會,這個趨向一定會發生。
創業者的5大靈魂拷問
創業者如何把握好這些機會?我們的建議是先要回答五個問題:
1. 創業者如何決定做什麼(選擇方向)
首先決定創業做什麼。我們要從需求、技術、市場三個方面做綜合的判斷,只有三者有交集的地方才是一個好的創業方向(如下圖所示)。
建議大家建立一個體系來幫助自己做出這樣的選擇,首先第一步是觀察,透過閱讀和交流來實現。第二步就是思考,思考的核心工作是梳理資訊,並對未來做出判斷。第三步就是儘快去驗證這個命題,去做行業研究,並訪談行業內的人,儘快去驗證你的假設,並不斷迭代你的想法。
如何邁出第一步?核心是打造一個MVP(最小可行產品),也就是一個可以讓你去試的最小產品。有了MVP以後,就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這是唯一可以提高創業成功機率的方法。
決定創業做什麼,這本身是一個不斷迭代的動態過程。
2. 如何明確做的專案具有較高價值
為什麼我們做的事情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建議每個創業者一定要投入精力做價值分析,這至少包括如下幾個點:
(1)分析商業類別
商業類別是由供給決定的新賽道,叫category(商業類別)。你需要做一個規模和成長速度分析,其中成長速度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叫年複合增長率(CAGR),創業者選擇的創業賽道年複合增長率至少30%以上,最好能到50%或以上。
除了增長率需要比較高,賽道體量還需要比較大,就像雲和電商,它們都是體量巨大的賽道,子賽道里面的企業都可以做得很大,比如拼多多。
(2)分析天花板(TAM)
我們有一個簡單公式可以估算天花板:
P (使用價值)X Q(使用規模)
其中,使用規模(Q)是“有多少使用者/商家會用你的產品”;使用價值(P)則是“使用者用你的產品與不用的情況對比”、“你的產品和替代品對比的價值”,對比結果應該是成本具體降低了多少,或者產出具體提高了多少。計算一下P 和 Q的乘積,就可以估算賽道的總體天花板了。
(3)分析獲得價值的可能性
創業者核心需要分析付費模式是什麼,銷售模式是什麼,是否有足夠的渠道可以賣給客戶。歷史上很多公司失敗的原因就是產品賣不出去,或者市場的銷售成本遠高於獲得的商業價值。
渠道很重要,因為沒有渠道的話,產品會賣不出去,如果渠道成本過高,創業公司則會活得很艱難。
除了上述分析商業類別、天花板和獲得價值可能性這三點以外,創業者還需要想清楚公司潛在的商業價值。
3. 如何判斷進場時機
美國有一個創業者叫Bill Gross,他做了大量資料分析研究創業成功的要素,結論是創業成功的第一因素是時機,也就是什麼時候進場。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下圖,它描述了任何一個技術驅動的創業公司都會經歷的曲線。
早期(上圖藍色部分)是創新者,他們是嚐鮮的人,再差的產品他都會用,所以早期有幾個使用者,訊號價值不一定重要。
第二部分人叫有遠見的人(上圖左側紅色部分),他們往往是企業高管,對未來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找到新的技術能力,幫他實現對未來的願景。他們對價格不敏感,風險承擔能力比較大。這波人比較重要。
第三波是早期採納者,這波人對技術比較開放,永遠願意用新的技術產品,但是他們一般比較務實,在企業裡會扛業績,他們是否採納新技術產品的核心判斷是:競爭對手用不用,同事用不用。他們是技術產品成功的關鍵。
有遠見的人和早期採納者之間存在裂縫(如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鴻溝” ,歷史上的企業創新,大部分都死在鴻溝裡,所以時機很重要。
喬布斯曾經有一句話,判斷方向其實比較容易,判斷時機往往很難。以蘋果為例,蘋果永遠不是第一個做手機、手錶、平板電腦,但是蘋果選擇進場都是泡沫破滅、市場已經被教育後的時間點。
另外,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比如做腦機介面和量子計算的創業公司,他們即使知道現在進場還太早,但是為了避免將來市場進入紅海,他們會選擇提早進入。需要提醒的是,這類創業者需要打造自身的長期造血能力,儘可能讓公司活得更久。
4. 如何打造能力建立壁壘
創業者經常被投資人問:你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可以形成壁壘?大廠進來競爭,你怎麼辦?每位創業者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總結了幾種常見壁壘:
網路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使用者越多,產品越好用,社交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往往可以形成 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的市場,長期則是一家獨大。
強規模效應:大部分企業都有規模效應,但有的是強規模效應。比如有很多資料累積的企業,他們是可以形成很大壁壘的。
特殊能力,特別是技術驅動型創業者,可以透過專利來形成壁壘。
市場位置優勢:特別是2B企業,因為2B銷售很難,但是成功銷售進去之後出來也很難,因為客戶切換成本高,你只要進去就出不來,這就可以成為壁壘。
長期的壁壘是品牌,但是對創業公司這需要較長時期才能形成。
5. 如何打造能勝任的團隊
為什麼你們團隊可以做好這件事?早期創業團隊一定要會回答這個問題。
下圖是一個思維模型。左邊的圓圈核心是創始人團隊,我們認為一個企業能不能走遠,本質上是由創始團隊決定的。創始人團隊有幾個能力特別重要:
第一是判斷未來的能力,對未來一定看得遠,要有獨到的見解。
第二是溝通的能力,早期溝通特別重要,想清楚、講明白是非常核心的早期能力,因為早期獲得資源,比如融資,僱人,戰略合作等,都需要靠溝通能力。
第三是行動導向、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公司每天都在解決新的問題,快速解決是核心,任何問題都不要超過一個禮拜,大的問題永遠可以拆成子問題。
第四是長期的內在驅動力,為了獲得財富去創業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長期還是需要一個內在驅動力,因為有很多時候,創業會艱難到走不下去,或者財富自由後還是需要繼續做下去。
創始人團隊有了核心能力就可以不斷吸收新的人才進來,未來可以滿足客戶和使用者,去觸達市場。
此外,還要有觸達使用者的能力,包括增長、銷售、渠道、一切能力最後都是要觸達使用者,而且光觸達還不行,還得收費,能夠盈利,拿到高毛利,只有這樣才能跑通。
創業公司估值A輪到B輪憑什麼漲一倍,就是因為這些能力提高了、風險降低了,等公司上市後進入二級市場,風險就更低了,分析師都可以把下一個季度收入預算出來。
早期創業最重要的兩件事
奇績創壇希望透過社群能夠跟每個創業團隊溝通,幫助創業者把握機會。我們現階段的工作主要是加速早期創業,特別是技術驅動型創業企業。
我們創業營裡面做兩件核心事情:
1. 創業者如何更快找到產品市場匹配
第一件事情是幫助每個創業團隊更快地找到產品市場匹配(PMF),在創業早期,這是非確定性最大、風險最高,但是價值提升最高的一環。
找到產品市場匹配是一個結構性的門檻,且越來越不容易過。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每一樣都往前移。如果有好的想法不要等產品出來才去驗證,要做行業研究,去找人交流。有一個新技術,也不要先急著開發產品,先去看這個技術可以做什麼,先找驗證,找資訊。
核心就是提前用最低的時間和機會成本去驗證這個事情值不值得做,真正能提高成功機率的就是迭代,以及降低試錯成本。
大家核心做的驗證是第一能否賺錢,儘可能找資料、案例驗證,第二,開始滿足客戶的需求。第三,一定要看得見增長,如果看不見增長,大機率上是你產品沒有做好,或者產品做好市場沒切對,或者是偽需求。
2. 創業者如何更好地活下去
我們做的第二件事:幫助創業者活得更久。
任何一個企業都是這樣,早期要活下來基本靠融資,早期基本是靠人,核心是想明白融資大綱,就是上面講的這五點(what/why/how/why us/why now)加上進展,你想清楚,跟投資者溝通清楚,比如為什麼要這筆錢?這筆錢怎麼用?有這筆錢公司如何走向下一個階段。除了融資造血,有時候還要打造造血能力。
我們建議財務一定要嚴謹管控,保持足夠長的存活時間,做好充分準備,應對不確定性。
我們經常講“惠人達己,守正出奇”。一個創業專案一定要惠人,對客戶有價值他才會用,同時,創業也必須達己,這是自己想追求的夢。好的創業專案必須守正,必須創造真正的長期價值,同時也要出奇,做得跟別人不一樣。
排版 | 張溪冉
審校 | 葉開甫 輪值主編 | 葉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