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周源,終於在這個多災的2020年,做出了啟動知乎上市的決定。近日,有訊息傳出,知乎正在撰寫 IPO 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三家承銷投行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信,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快則生,慢則死”是周源一向秉持的理念,可在這場上市快慢之爭的路上,他卻走了整整十年。都說人到中年多迷茫,而周源,無疑是對自己和知乎的未來最困惑的那一個。
選擇
1980年,周源出生在貴州貴陽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記者,母親則是教師。作為一個按照父母規劃,“按部就班長大”的乖小孩,拿到成都理工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周源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了計算機專業。周源在計算機上的天賦只能算普通,學的也是勉勉強強。等大學畢業後,周源認為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支援他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所以他又去讀了東南大學的研究生,學習軟體工程。
畢業後,周源去了上海的一家軟體公司,在那兒做底層資料庫開發的工作。可做了幾年後,周源對自己每天敲機械敲程式碼的工作產生了厭倦,用他的話來講,“那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坐下就開始敲程式碼,好像永遠也敲不到盡頭。”對程式設計師工作產生厭惡的周源乾脆辭了職。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他辭職後轉行的第一份工作,就選擇了記者這個行業。對於周源來說,做記者完全是個新鮮的體驗。因為他當過程式設計師,IT方面懂得比較多,於是雜誌社便把周源分配去做一些科技公司和CIO的採訪。都說隔行如隔山,但顯然,周源並沒有這方面的疑慮。他不僅將自己本職工作完成的很好,還寫了很多非常有深度的報告。作為周源曾經的同事,冀勇慶回憶道,“我記得他有一篇文章寫的非常好,寫的是未來微軟會遇到谷歌的挑戰,那篇文章角度非常新穎,還獲了獎……作為程式設計師他能從更專業的角度看到很多平常人看不到的東西。”
而當記者的經歷也給了周源從不同角度認識事物的機會。採訪中,他見識到了很多企業的興衰,也看到了很多創業人的執拗和堅持,這讓周源不由得也對創業有了幾分蠢蠢欲動的興趣。轉折發生在2007年,那一年,喬布斯釋出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IPhone。谷歌也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投資和開展業務。作為前程式設計師和一個標準的“理工男”,周源不可救藥的迷戀上了那些“像魔法一般的科技”。他對這兩家公司做了大量的跟蹤採訪,也寫了無數的稿件,以至於每次開選題會時都會報出蘋果和谷歌的名字,領導聽了就笑:“咱能不能關注一下別的公司?”周源搖搖頭,痴迷的看著自己的電腦螢幕上的喬布斯,呆坐了很久。那個時候,誰也不知道周源到底想了些什麼。但無可置疑的是,蘋果和谷歌的到來,為這個年輕人的理想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創立知乎,起飛
2008年,周源和另外一位同事從雜誌社辭職了。出來後,周源開始創業憋程式碼,憋了兩年,他做了一個可以最佳化搜尋的軟體,取名為“Mata搜尋”。程式做出來了,但是卻沒人願意為此買單和投資,所以第一次創業,周源就以失敗告終。剛出來就慘遇“滑鐵盧”,眼看著存摺裡的錢也要捉襟見肘,周源只能咬咬牙又找了份工作,打算先解決生計問題。2010年8月的一天,周源和很久不見的哥們張亮約了個飯,吃飯時二人談起了最近網際網路新興的一些話題,張亮順勢給周源看了一款由Facebook前CTO做的一款名為Quora的軟體。好奇之下,周源仔細翻了翻,發現裡面有很多在國際上讓人耳熟能詳的大佬在這個小型社群裡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回答問題。
周源越看越心驚,模模糊糊的,“做一個這樣的產品”的想法從他的心頭湧現,他彷彿看見了那個曾經被自己束之高閣的大門正在緩緩為自己開啟……當天晚上,周源連覺都沒有睡。他寫了滿滿三頁的商業計劃書,第二天就去見了天使投資人,而投資者也對周源的想法非常感興趣,當即拍板給了他150萬的投資。有了錢,一切就都好辦了起來。周源招了十幾個員工,在北京海淀買下一層辦公室,帶領著這些人日夜不停的敲起程式碼。2011年1月25日,一個名為“知乎”的社群悄悄出現網上。那時候,還沒人知道,它將掀起一場來自網際網路與知識領域的巨大風浪。
迷茫的未來
在發展初期,知乎發展使用者非常剋制,並對外採用邀請制的方式,很快營造了一種“小而美”的氛圍,不少專業大牛在社群裡討論問題,整體的內容水平質量非常高。但很快,周源發現,雖然“小而美”的氛圍的確很好,但是這卻阻擋了知乎的發展。在流量為王的年代,沒有人會關注你的內容是否“硬核”。對於很多投資人來說,小眾和沒有流量就意味著不能變現,所以沒有人願意為這個“無底洞”持續砸錢。
為了生存,周源不得不對知乎的經營模式和理念進行“大換血”,全面開放了註冊。但是開放就意味著知乎必定要失去以前“專業”的氛圍,徹底淪為大眾化娛樂的產物。而這同樣也給周源和知乎帶來了很多問題。不少使用者對周源產生了質疑,他們問道:如果讓我去使用一個不在精英化的知乎,我幹嘛不去用百度百科呢?知乎商業化真的有意義嗎?知乎變了,像微博,又像豆瓣,但是最後卻做了個“四不像”,有問題我為什麼不去微博甚至豆瓣去提問呢?……諸如此類,數不勝數。而就算是周源,也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在帶領知乎陰差陽錯踏上商業化和資本的道路時,就註定知乎會從原來“曲高和寡”的神壇中跌落,像瞎子摸象一樣踏入下里巴人的河流中。只是商業化也為周源帶來了新的煩惱。10年的時間,8輪融資,30億估值,卻依舊難擋周源和知乎的焦慮。
為了實現盈利,周源先後推出了會員付費、知識付費、插入廣告,推出影片創作工具,近年來還做起了直播和好物推薦為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引流……大熱的內容周源拍板嘗試過,但是卻依然難在盈利上見成效。甚至到至今,你也很難說清知乎到底是一個電商軟體、知識付費軟體還是影片軟體。“快則生,慢則死”是周源一直秉持著的理念。但顯然,知乎在根據熱點推出功能上的確遵循了“快”的理念,但是在自己的定位和屬性上卻“慢”如老牛拉破車。對於周源來說,決定上市,是他商業化道路上的又一次探索。無疑,周源已經意識到了知乎的危機,但是上市是否是這個危機的“最終解”,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只知道,留給周源的時間不太多了。
作者 | 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