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孫思萌 編輯|韓蕾
混凝土是一種人造石材,是當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根據中國混凝土網統計資料,2018年我國商品混凝土總產量為25.47億立方米,2001年至2018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1.27%。
深圳港建立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建立材)就是一家專業從事商品混凝土、裝配式預製構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建築材料供應商的民營企業,該公司成立於1995年6月,其主營業務自設立以來從未發生過變更。
最近,這家企業已將招股說明書在證監會網站預先披露,準備提請IPO上市。睿藍財訊發現,儘管這家公司建立已經20年有餘,但歷年來曾多次因環保或產品質量問題違規而遭到行政處罰,這背後蘊藏的內控紕漏不能忽視。
市場需求旺盛,央企股東早早退出
港建立材的主營產品混凝土主要運用於房屋搭建和城市建設的專案中,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資料,2018年,我國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約18萬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約12萬億元,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約2萬億元,巨大的下游市場空間使得商品混凝土的需求量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並將持續增長。
港建立材的另一主營產品盾構管片則主要運用於城軌交通建設中。據相關統計,截止2018年末,共有63個城市的城軌交通線網規劃獲批,在實施的建設規劃線路總長7611公里,這些資料說明,盾構管片存在著規模較大的市場需求。
兩項主營產品處於需求如此大的市場之中,港建立材的營業收入自然順著大勢一同增長,2017—2019年,港建立材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0.68億元、18.34億元和23.16億元,2018年增幅為71.79%。可是,營收不錯的港建立材,產能利用率卻常年偏低。
2017—2019年期間,港建立材商品混凝土的產能利用率為67.26%、69.97%和68.87%,地鐵盾構管的產能利用率為61.22%、70.00%和49.20%,產能利用率最高時也只達到了70%,2019年地鐵盾構管片的產能較2018年並未發生改變,可是當年的產能利用率甚至不到50%。
睿藍財訊發現,產能利用率不高的港建立材在此次募資時,仍計劃用9.4億元擴大產能。另外,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IPO募資16.90億元的港建立材,淨資產僅有10.57億元,這種募集資金的總量遠大於淨資產的現象在市場中並不常見。
不過,在2020年3月1日新《證券法》中規定,公開發行公司債券或企業債實行註冊制正在逐步落實,取消40%約束條件和淨資產規模要求等條款修改。
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港建立材客戶均為大型央企,例如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電建、中國交建等等。此外,華為、騰訊等眾多知名企業的總部大樓或研發中心也都是港建立材的服務專案。與眾多央企有著交易往來的港建立材,第一持股人也曾是央企。
深圳中鐵二局在1997年以裝置資產和貨幣資產出資,資產佔港建立材38%的份額。在2004年5月深圳中鐵二局將3%的股權轉讓給華南建材,三年後,將剩餘的全部股權出售給海恆投資。自此,國有股權徹底退出港建立材的持股名單。
管理費用低下或使內控紕漏
合作伙伴都是如此制度嚴明、管理高效的大型企業,身為合作者的港建立材卻行政處罰問題頻發,內部管理似乎存在些許紕漏。
招股說明書顯示,港建立材的高管孫文,既是公司總經理,也是核心技術人員之一,曾獲“工程管理高階工程師”。技術出身的孫文,還要兼顧公司整體的研發和管理。
港建立材之所以使用海砂生產混凝土,是因為相比於慣用砂石可以節省一半的成本。可是,整頓過後的港建立材似乎並未進行深刻的“思過反省”。
在這六年裡,港建立材的行政處罰頻頻發生。就最近一年來說,港建立材的混凝土專案再次出現了問題,首先是2019年2月,子公司湛江港創存在混凝土專案未驗先投違法行為被處20萬元罰款,隨後在同年10月,同樣因未批先建的行為湛江港創被處以16萬餘元的罰款。
此外,在招股書披露的2017—2019年期間,港建立材還存在14項其他行政處罰,其中因環保、超重等問題,被處罰合計金額2.2萬元,被處罰主體多為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
上述十多項行政處罰也引起了證監會的關注,在釋出的反饋意見中提到,需要港建立材補充說明:報告期內受到行政處罰的原因,是否構成重大違法行為,發行人是否制定整改措施、相關整改是否有效,發行人內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能否保證生產經營的合規性。
港建立材的不但行政處罰問題頻發,其管理費用也相對較低。2017年—2019年度,港建立材的管理費用分別為7952.50萬元、6739.08萬元、8681.31萬元,扣除2017年股份支付計入管理費用的影響後,這三年的管理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48%、3.66%、3.75%,港建立材的管理費用率低於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大約兩個百分點。
對於公司頻受處罰是否因管理費用偏低所致,睿藍財訊也曾向港建立材傳送求證函,截至發稿日,港建立材並未給予正面回覆。睿藍財訊認為,儘管在報告期內公司被處罰金額尚不足50萬元,但如果因為疏於管理而造成2013年海沙危樓事件重演,顯然得不償失。
睿藍財訊出品
文章僅供參考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