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中國煤炭行業生產結構不斷調整,生產集中度逐年提高,生產佈局持續優化.其中,新增產能主要集中在“三西一新”地區。
今年煤炭優質產能加速釋放。2019年1~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共核准煤礦33處,均為大型及特大型煤礦,其中31處為新建專案,2處為改擴建專案(溫家莊煤礦500萬噸/年改擴建專案和芒來露天礦500萬噸/年改擴建專案),33處煤礦淨增產能約1.61億噸/年;去年同期共核准14處煤礦,淨增產能6050萬噸/年,今年上半年通過核准的專案數量和淨增產能為去年同期的2倍以上。
新核准產能主要集中於三西地區和新疆(33處中26處來自以上四省/區),僅內蒙古一地新獲得核准煤礦達10處,產能6230萬噸/年,淨增產能6140萬噸/年,佔淨增產能約38%。陝煤化集團的4處煤礦(小莊煤礦、曹家灘煤礦、小保當一號煤礦、小保當二號煤礦)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的審批,按設計生產能力生產,其中小保當一、二號煤礦以及曹家灘煤礦分別從800萬噸/年的產能提升至1500萬噸/年、1300萬噸/年、1500萬噸/年。
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產能公告(2019年第2號),截至2018年12月底,三西地區(山西、陝西和內蒙古)煤炭數量總和在全國煤礦總數中佔比35.7%,較上期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提高4.4%;三西地區(山西、陝西和內蒙古)煤炭產能總和在全國煤炭總產能中佔比64.1%,較上期公告提高1.6%。“三西一新”區域內煤炭數量佔到全國煤礦總數的近三分之一,較上期公告上升4.9%;“三西一新”區域煤炭產能佔全國煤炭總產能的近70%。此外,“三西一新”單礦平均生產規模(產能)位居全國前列。內蒙古、新疆、陝西和山西單礦平均生產規模分別為239.20萬噸/年、195.10萬噸/年、192.11萬噸/年和156.36萬噸/年,分別位列本次公告內省(區)單礦平均生產規模的第三、四、六、九位。
隨著“去產能”工作不斷深入,東北、華東、華中、西南區域內煤炭生產規模延續下降趨勢。繼2016~2018年先後完成2.9億噸/年、2.5億噸/年和2.7億噸/年去產能工作後,根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各省提出的去產能計劃合計超過7000萬噸/年,其中山西、貴州和河北提出的產能退出計劃均超過了1000萬噸/年,分別為1895萬噸/年、1617萬噸/年和1003萬噸/年。
其中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煤炭數量總和在全國煤礦總數中佔比12.1%,較上期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下降4.0%;東北地區煤炭產能在全國煤礦總產能中佔比4.2%,較上期公告下降0.4%。華東地區(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山東)煤炭數量總和在全國煤礦總數中佔比8.8%,較上期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持平;華東地區煤炭產能在全國煤礦總產能中佔比8.8%,較上期公告回落0.5%。
華中地區(河南、湖北和湖南)煤炭數量總和在全國煤礦總數中佔比8.8%,較上期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下降4.9%;華中地區煤炭產能在全國煤礦總產能中佔比4.6%,較上期公告回落0.7%。西南地區(四川、雲南、貴州、重慶)煤炭數量總和在全國煤礦總數中佔比27.6%,較上期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增加4.0%;西南地區煤炭產能在全國煤礦總產能中佔比7.9%,較上期公告增加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