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有媒體梳理已經公佈的前三季度資料發現,天津跌出了 GDP 總量前十的城市名單,北方只剩北京一座城市入圍,顯示出南北經濟差距正在擴大。提起南北經濟發展差距,人們自然會從農業文明時代的歷史、地理和氣候等因素談起,以確認東南部是中國經濟中心的合理性。事實上,進入現代社會後,這些所謂自然稟賦並不會對現代產業發展起到決定性影響,世界上各種地理與氣候環境的地區都有發達經濟體的存在。南北地域經濟差距主要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及參與全球化過程中逐步產生的。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工業分佈是按照安全戰略原則,除了東北擁有最先進的工業體系外,在中西部也因為三線建設而分佈了很多以國防、重工業、機械裝備等為業務的工廠。當中國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製造業與服務業後,這些工廠來自政府採購為主的需求大幅縮減。同期在珠三角與江浙等地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製造業開始崛起,並因為其擁有港口,吸引了大量跨國公司投資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最終形成了產業叢集。

比較而言,在改革開放初期,北方以資源型、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在轉向消費引領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時,會有一些轉型包袱比如國企面臨的種種挑戰。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包袱則輕很多。與此同時,沿海地區重商文化支撐了民營企業崛起,相反,北方部分地區的市場意識與企業家精神都有待提高和發展。這使得珠三角與長三角有了先發優勢。進入 21 世紀後,中國啟動大規模城市化建設,北方地區依靠信貸驅動的城市基建也保持著較高增速,尤其是全國基建和地產投資對重工業需求大,煤炭、鋼鐵等需求旺盛,減輕了北方經濟轉型壓力。2008年後,全國性的基建熱潮使得北方一些地區加大了重工業投資,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以煤炭、鋼鐵等為主的重工業面臨產能過剩與債務過多的雙重壓力,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凸顯,基建驅動能力相對減弱。因此,當前南北之間形成了與改革開放初期一樣的格局:北方部分地區再次承受債務和去產能的雙重包袱,南方不僅擁有更完善的製造業體系,還具備高收入與人口規模支撐的商業優勢,從而形成了轉型與發展的進一步分化,也就是第二次分化。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是不是北方地區必定會繼續衰退呢?事實上,目前北方經濟轉型發展的條件並不比南方地區差,各有利弊。南方製造業升級面臨瓶頸,但是,北方地區需要大力發展的關鍵裝置、新材料、機械工業等領域具有產業基礎,新興戰略產業也與南方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北京、天津、東北、西安等地眾多高校在科技與工業領域具有優勢,每年培養大量人才。南方雖有製造業市場化優勢,但關鍵零部件、新材料、新裝置等依賴進口,北方在這些領域具有一定產業基礎,但此前被進口產品長期衝擊,當前有機會大力發展。工信部評出全國 256 家單項冠軍企業,山東以 60 家名列第一,其次是浙江、江蘇與廣東,各有 46、39、19家。如果算上 90家待培育的單項冠軍企業和 161家單項冠軍產品,北京、安徽、河南、遼寧、陝西等省市的數量也在前列。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北方擁有一定的條件和機會追趕南方,但是必須學會利用自己的優勢組織創新資源,在技術以及產業鏈等方面加強全國合作,攻關一些重大難題和專案,借鑑德國模式,重建在工業領域的優勢,與南方地區差別化發展與競爭。

輿論應該減少對北方在經濟總量上的唱衰,多發現北方一些產業優勢,提高他們計程車氣,尤其實很多隱形冠軍企業本身不為公眾所知,容易形成輿論盲點。事實上,南北都有各自的壓力和優勢,應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攜手前進,要往前看,邁步闖,不要怨天尤人,畫地為牢。

10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堅持科技驅動,哈囉出行全渠道規模使用者領跑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