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1月18日,中國央行重啟並開展1800億元七天期逆回購操作,操作利率下調5個基點至2.5%,是4年多以來首次下調公開市場逆回購。根據央行公告顯示,此次逆回購操作規模1800億元,中標利率2.5%。臨近年底時點,央行重啟逆回購操作本在意料之中。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中標利率的降低,公開資料顯示,這是2015年8月以來,央行首次下調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

也許有的人會問什麼是央行逆購?央行逆回購是指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房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目的主要是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總之,央行逆回購就是向市場放水,如果到期之時沒有開展新的逆回購,那麼則是在收縮資金。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是當前央行開展公開市場操作,投放基礎貨幣的兩大主力工具。期限長一短一長,一定程度上充當的短期和中長期政策利率基準作用。

金融心理學認為,新聞關注度提高且負面新聞增多,是市場牛熊轉換最重要的社會表現,因為金融本就是個預期。福斯預期改變將影響巨大,例如最近樓市負面新聞明顯增加,資產價格長期醞釀的風險出現,央行穩預期的根本動機支撐資產價格。資產價格問題的背面是債務問題,有部門增加負債才可以維持資產價格,而降息是刺激負債增加的有利條件,但卻並不是決定性條件。從資金供需關係理解,降息固然降低了資金供給價格,但最終還是看資金需求,而效益才是資金需求的決定性條件。

伴隨最近樓市負面新聞明顯增多的同時,國內關於樓市下跌的新聞也在增多。這很好理解,防範福斯預期改變的重要手段就是預期管理。降息的預期,減少負面新聞都是手段之一。降息5基點幅度很小,很難產生比較明顯的實質性影響,更大的影響因素是在心理層面,即影響福斯預期。

為什麼央行對降息要如此謹小慎微,大家都知道11月公佈的10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這兩個資料一個大漲一個大跌,很多專家認為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膨脹,只是結構性的通脹,僅僅只是豬肉在漲,而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通脹,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不應該下跌。有人說如果扣除豬肉,其他的指標都是通縮,但是豬肉是普通民眾最重要的肉食來源,無法扣除。如果非要扣除,消費價格指數這種假設就等於耍賴。如果哪種商品價格上漲,就把哪種扣除去,那就永遠沒有通脹,所有指數指標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從今年4月開始,消費價格指數與生產價格指數就開始背離,而如此明顯的背離在過去是很少出現。再去看生產價格指數自2012年6月就開始下陷,而2018年5月是中美貿易戰全面惡化的起點,這說明貿易戰對中國的工業品價格有著非常直接的負面影響,對於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這是順理成章的。

消費價格指數上漲是在貿易戰打到近一年後逐漸開始顯現,很多觀點認為兩國打貿易戰誰的通脹先起來,說明誰撐不住。這跟生產價格指數是一個道理,誰先下跌就先撐不住。那麼當下到底是什麼情況?消費價格指數與生產價格指數的持續背離實際上已經在發出明確預警,中國正在進入滯漲階段,通脹不可怕,可以用加大供應及加息手段解決。通縮也不可怕,貨幣大放水,財政刺激,問題立即迎刃而解。而滯漲才真正可怕。滯漲的意思是經濟停滯,失業及通貨膨脹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通俗地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

滯漲為什麼棘手?經濟停滯急需降息,急需要貨幣放水和財政刺激,但就會導致物價更猛烈上漲。而抑制通脹,需要加息,需要緊縮財政,但這樣做經濟下行會更快更猛。目前許多國家都在陸續步入滯漲,尤其南美等地區,為什麼他們的執政者被輪換的越來越頻繁?為什麼動盪越來越多?關鍵就是,這個難題讓人難以解決。滯漲這個問題最痛苦,最難解決,破壞性最大,持續性的長,所以中國央行似乎想先從福斯心理預期著手,更側重於提供一種降息預期,來提升信心!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妖氣的壹網壹創 被綁架的百雀羚 靠買斷、返利盈利背後的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