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這些年我們國家的經濟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充滿活力,但是另外一方面,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背景下,各種知名企業關停並轉、甚至被收購,倒閉的新聞,層出不窮,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品牌”,普通老百姓往往唏噓不已。

這些現象知名“品牌”為什麼會倒?這裡面的原因非常多,筆者分享一個普通人可能不熟悉的情況:

前些年很多企業家(尤其是服裝領域)大談特談、逢人便談“品牌”和“做品牌”,提到這兩個詞大家一般會聯想到什麼?那就是穩抓每一個關卡,包括從最初採購原材料、生產裝置、生產工序標準、到質檢、售後等等,紮紮實實做好產品、然後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贏得知名度和關注度,收穫口碑,質量有保證了,消費者對這個廠家的產品和商標熟悉了,那麼“品牌 ”就算立住了。

其實這種理解不是完全“準確”的,在某企業家嘴裡所說的“品牌”和“做品牌”,是相對做“白牌”和“代工”而言的。什麼叫“白牌”,做“白牌”?就是製造工廠(拿服裝舉例),根據其它廠商客戶的要求,由對方提供圖紙、原料、款式,花色、數量等等,進行加工,最後將成品打上客戶指定的“商標”(也就是“品牌”),然後客戶拿走在市場上進行銷量。

製造工廠自己沒有服裝品牌,不直接對外銷量,沒有銷量壓力,比較旱澇保收,沒有風險,當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說白了是為人作嫁,那就是利潤非常低,完全賺個辛苦錢,當然做代工也有特別牛、賺錢的,比如臺積電,這些都是少數案例。

所以有一些有眼光、有實力的企業家看到這種模式的不足,當然也是機會,為什麼做“白牌”賣不起來價?利潤低?那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嘛,所以他們就決定“做品牌”。這種思路沒錯,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並不是像上文說的那樣,從自己的原材料、生產、質檢、售後各個方面嚴重把握提高,透過正常方式,而是想走捷徑。什麼是“做品牌”的“捷徑”?很簡單,拼命砸錢,砸廣告,鋪天蓋地地搞營銷。

一旦“品牌”包裝做起來之後,就會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白牌”廠上門找他們合作,雙方“優惠互補”,具體的合作的方式也簡單粗暴:你的“白牌”商品不是沒有“品牌”,不好賣嗎?我的“品牌”給你用?你生產的商品全打上我的商標(“品牌”),以我這個“品牌”的商品的名義去市場上賣,一般的普通消費者是分辨不出來的,基本沒問題。

當然,你的每一件貼我“品牌”賣的商品,我要收一定的“貼牌費”。白牌”廠自己節省了營銷推廣費用,“品牌”廠啥也不用出,把“品牌”商標“授權”出去就行了,對方生產出售的產品最後還算在自己的“銷量”內,雙方一拍即合,皆大歡喜。

當然,這種模式是存在很大隱患的:操守好一點的“品牌”廠會對“白牌”廠要求非常嚴格,操守好一點的“白牌”廠也會非常珍惜這樣助力的機會,保質保量,然後慢慢做大。但問題是,還有很多操守不高的“品牌”廠和“白牌”廠,雙方都想賺快錢,“白牌”廠的產品很垃圾,“品牌”廠心知肚明,只要你給我的“貼牌費”高一點,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較極端 惡劣的情況“品牌”廠會同時授權很多不靠譜的垃圾“白牌”廠。

最後的結果是,“品牌”廠和“白牌”廠們“優惠互補”,都賺錢了,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最後由消費者買單,當然這種情況下,這種所謂的“品牌”廠、“品牌”被 消費者遠離、拋棄、“垮”掉,只是時間的問題,也根本不奇怪。

當然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雙方是真正的“優惠互補”,“品牌”廠幫助扶持一些有操守志向的“白牌”廠發展壯大,最後擁有了自己的品牌,所以,客觀說地說,品牌”廠和“白牌”廠都有足夠的存在的分工合理性,“白牌”廠能不能逆襲發展壯大,“品牌”廠是發展得更好,還是會“垮”掉,和這種商業模式無關,最主要的看企業自身。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這幫做空的,真的是虧的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