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階層的“富裕程度”
基尼係數經常被用來作為表現不平等的指標,除此以外,富裕階層的“富裕程度”也是一個便於理解不平等的指標,它表示收入最高的1%(1/100)或0.1%(1/1000)的群體在社會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2015年,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曾經訪問日本並引起了巨大轟動。皮凱蒂就是透過富裕階層的收入佔有率來探討收入分配問題的。
圖1是皮凱蒂與共同研究人員得出的20世紀100年期間前0.1%階層的收入在總收入中所佔比例的變化情況。從這張圖可以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包括日本在內的所有發達國家中,富裕階層的收入佔有率都非常高。可以說,戰前是有一些“真正的大富豪”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無論是在戰勝國還是在戰敗國,富裕階層的收入佔比都出現了急劇下降。戰前的富豪階層走向了“沒落”。在日本,導致這種激烈變化的原因有財閥解體、農地解放、存款凍結、超級通貨膨脹和富裕稅等。富裕階層的收入佔比顯著下降,與前面提到的戰後基尼係數的降低是同步的。
由圖1可知,從1980年前後開始,發達國家之間開始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變化。特別是在美國,前0.1%階層的收入佔比呈直線上升趨勢,在2000年竟然超過了戰前20世紀20至30年代的巔峰值。20世紀20年代是福特、洛克菲勒等傳奇富豪們生活的時代。如今,美國超級富裕階層的收入佔比已經超過了那個時代。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產,引發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在此背景下,美國爆發了“佔領華爾街”運動,有學生和市民高舉寫有“99%”的標語,表示是自己屬於前1%之外(The Rest of Us)的人。圖1很好地解釋了這些現象。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的原始版本是法文版。這本書最先在法國出版,不久後在美國出版了英文版,大賣程度超過法國。不用說,這自然與當時美國的社會動向有著密切聯絡。英國的情況雖然沒有美國嚴重,但前0.1%的收入佔比也上升了。但法國和日本則與英美兩國不同,並未出現類似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日本要遠比戰前平等。那麼,這與平均壽命的變化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嬰兒死亡率的下降會對平均壽命的延長起到重要作用。如前所述,嬰幼兒死亡率與收入水平高度相關,尤其是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前。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即日本的平均收入水平與“中等發達國家”相仿的時代,收入不平等也阻礙了其嬰兒死亡率的降低。
壽命的基尼係數
平均壽命的確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因此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看看壽命方面的“不平等”。透過下文介紹的方法,我們可以瞭解壽命的不平等問題。這個方法就是以同一年出生的100萬人為物件,分析從出生後1年內死亡的人到100歲死亡的人之間的壽命差距。採用根據收入分配計算基尼係數的相同方法,可以計算出同一年出生人群(即人口學中的“群體”)的壽命分佈的基尼係數。
透過每隔一年追溯和調查各死亡年齡段的死亡人數,可以推算出同一年出生人群的壽命分佈。下面介紹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關於用上述方法得出的“壽命基尼係數”的研究。這個內容非常有趣。
圖2反映了長期以來統計資料完備的5個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與壽命基尼係數的變化。雖然各國情況不盡相同,但大的變化都驚人地相似。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末,各國的“壽命基尼係數”都非常高,約為0.4~0.5。這遠遠高於當今發達國家收入分佈的基尼係數,與收入分配極不平等的中南美洲各國的水平相當。
過去,壽命的不平等要遠遠大於收入的不平等。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各國的情況均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一時期,平均壽命顯著延長,同時壽命基尼係數開始下降。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但與20世紀上半葉相比,變化幅度要平緩得多。
圖3顯示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其他5箇中等發達國家的情況。前面5個發達國家的圖表(圖2)從1750年開始,而圖3則是從19世紀末開始的。為了便於比較,我特意把美國的情況也挪了過來。從這個圖中可以發現,日本在19世紀末的平均壽命是46歲,是這一組國家中最高的,與美國接近。但正如前文介紹的,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的平均壽命增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明顯停滯,在20世紀40年代被蘇聯超越。
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壽命基尼係數為0.4,在這一組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並且直到關東大地震(1923年)之前完全未呈現下降趨勢。日本壽命基尼係數開始下降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發現,日本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存在嚴重問題。
無論是平均壽命的延長,還是基尼係數的下降,圖2中的5個發達國的變化都是在1950年以後變得較為緩慢,而圖3中的“中等發達國家”則是在1950年以後仍能看到較大變化。
日本物理學家中谷宇吉郎博士1950年訪問美國時,對美國老年人的健康和長壽羨慕不已:美國人在20世紀40年代的平均壽命達到了65歲(1942年),而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壽命分別是50歲和54歲(1947年)。
在主辦了東京奧運會的1964年前後,日本的平均壽命終於超過了美國。這時距離中谷博士從美國歸來之後感嘆日本人壽命太短只有15年時間。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這個圖中發現,蘇聯(俄羅斯)的平均壽命與基尼係數的變化非常有趣。從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至20世紀50年代下半葉,蘇聯的平均壽命與日本和西班牙一樣都在穩步提升,基尼係數也一直平穩下降。但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蘇聯的資料呈現出明顯的停滯。平均壽命不但完全沒有延長,反而開始出現縮短的傾向。與此同時,基尼係數卻開始上升!
正如布倫塔諾在100年前發現的,發達國家在富裕的環境中開始出現人口減少。同時,壽命開始明顯延長。不過日本是發達國家中的一個例外,在20世紀上半葉,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完全沒有延長。
也有人認為,戰前的日本社會也不像一些人所抨擊的那麼“糟糕”。確實,很少有哪個社會在所有方面都不好,如果盡力去找也一定會發現它的某個優點。但從堪稱人類社會總決算的平均壽命以及壽命基尼係數的變化來看,我們必須說日本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確實存在嚴重問題。
與戰前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的人均壽命迅速延長,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之一。這是日本在戰後最大的收穫。
(本文節選自《人口與日本經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