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釋出公告,擬發行8.75億美元可轉換優先債券,隨後股價應聲暴跌8.4%,約3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將近235億元。可即便如此,拼多多的市值依然高達363億美元,相比發行價格還是要高出一些。而就在一個月前,拼多多的股價剛剛經歷了一輪上漲,市值逼近400億美元,超過了百度、小米、網易。
拼多多之所以能崛起,就是因為其在阿里和京東的縫隙中將最後的網際網路紅利收入囊中,特別是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的低消費群體,可以從拼多多上以低價格購買商品。其實,在拼多多剛剛上市的時候,就有分析師認為其存在價格虛高的問題,但是當時其一經上市股價就暴漲了40%,一年多來,繼續增漲了將近8%。
拼多多是如何崛起的?
拼多多采用的是拼購模式,先是與平臺商家談一個優惠的價格,然後再發起拼團,只要拼團購買的人數能達到一定的要求,該產品就會按照事先的約定,以低價購售賣。不同於之前的團購,這種模式只需要幾個人拼團就可以,操作起來方便靈活。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吸引力和誘惑都很大。
特別是拼多多與騰訊微信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使用者可以在微信內發起拼團,並且可以輕鬆地在朋友、熟人、圈子裡進行傳播,憑藉真實的社交關係,大家可以快速實現拼團,因此拼多多的訂單數量也就水漲船高。在短短四年內拼多多便快速崛起,成為僅次於阿里巴巴、京東的第三大電商平臺。
從市場和營銷的角度來看,拼多多主打的低消費人群,剛好是淘寶、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網易考拉等主要的電商平臺使用者之外的消費群體,他們數量龐大,雖然消費能力有限,但是需求量很大。在阿里、京東們還在積極爭奪一二線城市的高階消費人群的時候,拼多多就憑藉敏銳的嗅覺,在這些使用者群中積極進行運作,三四年就積攢了超過4億的使用者,商業價值頗高。
此外,拼多多的營銷實力也很強悍,贊助各大知名綜藝節目、品牌產品,獲客成本也是遠低於一線電商平臺,比如京東在2016年獲客成本為142元/人,2017年為226元/人,唯品會2016年獲客成本為185元/人,2017年為516元/人。而拼多多在2016年的獲客成本僅為10元/人,2017年為17元/人,再加上龐大的消費人群作為支撐,只要肯花錢,短時間內能發展起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燒錢真的有用嗎?
雖然拼多多的使用者群很大,活躍人數達到了4.18億,一度超過了京東的3.05億人,可是這幾年的拼多多卻是一直都處在虧損之中。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在2018年三季度,拼多多的市場營銷費佔比達到收入的92%,在第四季度達到了104%,平臺用於促銷補貼活動和品牌推廣的銷售費用就高達60億,同比增長超過了699%,可以說拼多多的使用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金錢堆積起來的,這都是用虧損換來的。
從行業使用者的對比來看,阿里巴巴的使用者主要是看中了平臺的品牌影響力,京東的使用者則是看中了其物流優勢,配送體驗度高,而拼多多的使用者則多是認為平臺產品便宜,衝著價效比來的。而這一型別的使用者對於平臺的忠誠度最低,只要再出現一個平臺產品價格更低,他們則大概率會轉移到那個平臺。因此,拼多多平臺的4億使用者,品質並不高。
在發展中後期,拼多多自然還是會與阿里巴巴、京東進行平臺競爭,就拿現在來看,拼多多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用於使用者補貼。比如蘋果新上線的IPhone11,拼多多就拿出百億來進行補貼,每件產品的優惠可以達到500元到900元,使用者不用擔心產品的品質。這還不是問題,問題是拼多多不能常年都花費如此鉅額的資金來給使用者補貼,在沒有實現盈利之前,持續的高額補貼將會使得拼多多不堪重負。
此次,拼多多發行的可轉換優先債券就可以看出其存在的問題,拼多多目前可能已經開始缺錢了。而且資本市場的迴應也是十分乾脆,拼多多股價暴跌,這也是必然的。燒錢得來的,終究還是要還回去的。
拼多多的未來將會如何?它能與阿里、京東抗衡嗎?
拼多多雖然採用的是一種新型的電商模式,並且還得到了微信的支援,可是市場是有限的,發展瓶頸已經到來。在拼多多平臺使用者達到4億之後,想要再有增長就已經比較困難了。其與阿里的使用者重疊率達到了80%,在其將近4.2億的活躍使用者中,僅有7000萬人沒有安裝淘寶App。隨著阿里的運營逐漸深入,拼多多的和使用者紅利觸頂之後,想要再有高速的增長已經是比較困難了。
而對比國外的沃爾瑪、亞馬遜等平臺,它們在產品選擇上自由度很高,推出的付費會員模式很受歡迎,運營的靈活度很高。而且亞馬遜的盈利雖然是常有波動,可是平臺的現金流一直都處於增長狀態,反觀拼多多則很難獲得足夠強勁的自由現金流支援。如果黃錚強行在資本市場進行操作,很可能會重蹈現在的覆轍。一旦拼多多與阿里、京東進入強對抗狀態,必然會受到打壓,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筆者認為拼多多的崛起是電商市場發展的必然,前期雖然可以通過燒錢得到大量使用者,可是一旦到達一定的瓶頸,就很難再有較大的發展。而從商業的本質來看,拼多多與阿里巴巴、京東等相似,都是電商平臺,提供商品的售賣服務,未來的競爭必然會更加的激烈。燒錢得來的高市值泡沫,必然會被慢慢“擠破”,踏實運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