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香帥老師在金融報告裡提到,2020年比特幣漲得瘋,從年初7000多美金的低點一直漲到23843美金,創歷史新高,漲幅高達233%,是今年全球大類資產中遙遙領先的第一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比特幣價格走勢和社交媒體活躍度高度相關。

為什麼敘事會影響經濟?傳統經濟學認為,人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基因決定的,比如一個人是悲觀還是樂觀,保守還是激進,節約還是揮霍,等等,基本是天生的。而希勒卻認為,那些突然流行開來、獲得了病毒式傳播的故事,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和偏好,讓人們原本分散的偏好越來越趨同,這就會形成一股時代洪流,進而改變歷史的走向。

為什麼“機器人”敘事會影響經濟?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這本書中說,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問題,就是怎樣為“無用之人”創造工作。因為,未來社會的不平等,可不只是貧富差距這麼簡單。

赫拉利說,未來很有可能,極少數的特權精英階層,藉助生化技術、基因技術、奈米技術等等,將自己打造成一種升級版的智人,或者叫“智神”。“智神”就像《指環王》裡的精靈一族那樣,不僅壽命可以無限延長,還可以永葆青春;而且無論是心智慧力、身體能力還是顏值,都完爆普通人。這一小撮“智神”再加上他們所掌控的一系列超級演算法,就可以控制整個地球。

與此同時,因為人工智慧已經高度發達,無論是人類所需的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都可以統統交給人工智慧來完成。而這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普通人將被降級為“無用階級”,無論在經濟上、文化上還是政治軍事上都毫無用處,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但是,完全沒事情幹也太無聊,而人無聊了就容易滋事,所以對“智神”來說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命令人工智慧準備足夠多的垃圾食品、娛樂綜藝、網路遊戲甚至是精神藥物,把這些人給圈養起來,吃喝等死。這時候“智神”看待普通的“智人”,就跟我們看動物園裡的動物差不多。

赫拉利的預言,是不是聽起來非常恐怖?奇怪的是,給人的感覺又非常真實。其實,赫拉利的末日預言,是“機器人”敘事的最新版本,在那之前,這個故事已經被一代代人反覆講述。

你肯定想不到,早在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就已經提出了機器取代人的可能性。他說,如果梭子能夠自動紡紗、琴絃能夠自動彈奏,那麼,奴隸主就再也不需要僕人和奴隸。你看,這不就是在說,如果實現了自動化,僕人和奴隸就失去了價值,成為“無用之人”了嗎。

當然,在農業社會,“機器取代人”還只是哲學家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只有進入工業革命之後,想象才開始變成現實,機器第一次對人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威脅。1811年,英國工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被極度壓榨的英國工人突然組織起來,以搗毀機器來抗議示威,這就是著名的盧德運動。

盧德運動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機器的大規模反抗。更重要的是,盧德運動也掀開了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的序幕。從這個角度說,是“機器人”敘事間接觸發了歐洲的無產階級運動。不但如此,“機器人”敘事還催生了現代社會的第一部科幻小說。

1818年,就在盧德運動爆發幾年以後,科幻小說《科學怪人》問世,它的主題,就是“反思科技”。小說中,一位科學家在實驗中製造出了生命——一個奇醜無比的巨人,也就是書名裡的“科學怪人”。然而,科學家能夠製造怪人,卻駕馭不了怪人,他們的矛盾逐漸激化,經過一系列的相愛相殺,兩個人最終同歸於盡。這部小說,把“機器人”敘事往前推進了一步。可以說,後來所有“機器人反噬人類”的故事,都是從這兒來。

所以不奇怪,1929~1933年大蕭條期間,憤怒的公眾認為,是自動化機器導致了人們的大規模失業。比如,當時的媒體這樣說:“在制帽產業,機器把生產率提高了將近9倍,但很顯然,我們需要的帽子不可能達到從前的9倍。”“如果機械化發展一路狂飈,讓購買力達到擴張極限的話,那麼失業將是必然的結果。換句話說,從現在開始,我們的生產力越強,我們的處境就會越糟糕。”

你可能認為,這是媒體的誇大其詞和煽風點火,只有無知大眾才會相信。但你知道嗎,連愛因斯坦都相信這個理論,並公開表示,大蕭條就是技術進步造成的。在這種背景之下,美國國會發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當時,撥號電話技術快速普及,有了撥號電話,就不再需要總機接線員。大蕭條期間,美國參議院也裝了撥號電話,但剛用三週,馬上就有參議員提出反對,聲稱撥號電話是令人憎惡的,因為它剝奪了接線員的工作。很快,提案獲得透過,撥號電話被當場拆除。這可能是最有名的一起由政府官員發起的“盧德運動”。它和前面講的“貧窮時尚”結合起來,惡化了大蕭條時期的經濟衰退程度。

火上澆油的是,大蕭條期間,一個新詞被髮明出來,叫做“技術專家治國”。意思是,未來世界應該由懂科學技術的專業人員來管理,由他們負責設計和執行機器,其他人只能等著服從命令。你看,這類“技術專家”,不就是尤瓦爾·赫拉利所說的“智神”的1.0版本嗎?

可能是這樣的敘事給公眾留下的印象過於深刻,時至今日,盧德運動已經過去了200年,但“盧德主義”這個詞並沒有消失,反而是越來越有生命力。在當下的美國,有很多人自稱是盧德主義者,比如曾經和希拉里共同競選美國總統的伯尼·桑德斯;也有很多人被扣上“盧德主義”的帽子,比如霍金、比爾·蓋茨和埃隆·馬斯克,因為他們多次警告人們要警惕人工智慧的威脅。

其實,如果仔細想一想,“機器人”敘事是一種很奇怪的邏輯。用機器生產代替人類勞動,把人類從繁重艱辛的勞作中解放出來,不正是我們追求科技進步的動力嗎?而且,工業革命的經驗告訴我們,機器既消滅工作,又創造工作。比如汽車,它消滅了馬車伕和養馬人的工作,但同時創造了司機和製造工人的工作。事實證明,機器所創造的新工作規模,比它消滅的要大得多。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人工智慧還會引發恐慌情緒呢?也許這一次,情況可能真的不同。過去的機器應該算“體能機器”,它替代人類的體力勞動,讓更多人從事更富有意義的腦力勞動。這樣的機器,當然是越強大越好。而未來的機器是“智慧機器”,它的目的,是全面接替人類的腦力勞動。正如尤瓦爾·赫拉利指出的,可能在並不遙遠的將來,大部分人類就會進入“終極失業”狀態。

希勒說,在這種焦慮之下,人們會拼命抓住一切機會,讓自己獲得一絲絲掌控未來的感覺,比如,購買比特幣。很多專家都指出,比特幣泡沫和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沒什麼區別,巴菲特更是直說,比特幣“就是一種賭博工具”,但是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比特幣搭上了“機器人”敘事這趟車,聲稱只要你持有它,就可以“參與未來”,站在技術進步的贏家一方。

你看,“機器人”敘事作為一種超長敘事,從工業革命一路走來,一直持續至今,貫穿人類的整個現代經濟史,並一直通往遙遠的未來。

9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P2P頭部平臺某人貸同時收割出借人與借款人,沒人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