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英國,曾經殖民地遍佈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但隨著一戰、二戰的爆發,大英帝國解體早已失去世界霸主地位,也被德國、日本等紛紛超越,不過它依然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屬於全球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說起英國,我們都知道它是金融業非常發達的國家,有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城,這座城市控制著世界上45%的外匯交易,控制著黃金、白銀、原油等商品的定價權,平均每日外匯交易額高達2.7萬億美元,為英國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讓它成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

但隨著倫敦金融城的快速發展,也對英國各行業的均衡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以至於有經濟學家稱,從1995年至2015年,倫敦金融城為英國帶來4.5萬億英鎊的損失,那英國是如何被金融搞窮的呢?

神奇的"金融詛咒"

在瞭解倫敦金融城對英國經濟造成的損失之前,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即"金融詛咒"

或許我們可能很熟悉"能源詛咒",說的是一些國家礦產資源豐富,在某段時間內卻會出現經濟增長放緩,腐敗現象嚴重,貧富差距變大等現象,這些自然資源並沒有持續讓一個國家變好,反而變得更窮。

"金融詛咒"則與之有著類似的情況,當某個國家的產業佈局過度依賴金融行業以及金融業衍生出的一些產品時,會對整個國家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如今的英國就面臨著這種問題。

就拿英國首都倫敦城來說,它對英國經濟發展有著巨大作用,尤其是倫敦金融業為英國創造了310萬英鎊的直接稅收,和600億的金融服務貿易順差,所以可以說倫敦金融業是英國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但隨著倫敦金融城的不斷膨脹,它的負面影響也非常明顯,從最初的"錢生錢",變成了從經濟的其他領域榨取財富。為了達到目的,它甚至能塑造出對金融行業有利的法律,甚至文化,最終出現經濟增長緩慢、市場扭曲、腐敗嚴重等社會問題。

不均衡的行業發展

倫敦金融城的過度發展,勢必會影響其他行業和地區的發展,它就像一棵參天大樹,佔據著最優質的的資源,而其他行業和地區就像是樹下的幼苗,只能在缺少資源的環境中不斷萎縮。

我們可能會覺得金融行業是為其他行業提供投資資金的,確實,當金融業控制在一定規模內時,銀行的錢會流向企業,為其他行業進行真正投資,但是當倫敦的金融業過度膨脹後,只有4%的金融機構的貸款進入了製造業,更多的錢是被商業機構們用來相互借貸,或者流入了房地產行業。

有資料顯示,自1997年以來,英國在非金融領域的投資率一直是經合組織中最低的,也就是說大量的錢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金融實際上變成了一種投資遊戲,與它本該服務的製造業等其他行業脫節了,那些行業又如何能發展呢?

當金融行業不受控制,企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的核心目標被削弱,只關注財富最大化,而達到目的的方式不是做更好的產品,不是創新技術,而是利用金融從其他發展較好的企業身上榨取利潤,這就促使了"金融化",也屬於一次錯配。

金融業不但跟其他行業搶錢,還扭曲了企業的發展目標,最後還要跟它們搶人。

在倫敦,受過最好教育的人才,大多進入金融行業,比如倫敦經濟學院不僅金融和經濟內的課程,還有社會和人文學科。

但到最後,總有一些畢業生會選擇從事金融工作,有些年份的比例甚至達到30%;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一些學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也會受到金融業高薪的誘惑,而投身於金融。

所以,英國如此發達的金融產業,是以犧牲其他行業為代價的,慢慢的便形成了產業分佈不均衡的問題。

保持競爭力的謬誤

一直以來,面對倫敦金融業都存在這樣的呼聲:倫敦金融業正在與世界各地的其他金融中心正面交鋒,要保持競爭力就不能嚴厲監管,而且要降低稅率來增加吸引力。

卡梅倫政府更是說"要為金融城大開綠燈",將毫不猶豫的支援企業在G20國家中保持企業稅率最低,而英國也確實這麼做了,將企業稅率從28%降低到了20%,稅收直接減少了160億英鎊。

但事實上,這就是一個謬誤,首先不同的城市,經濟、稅收制度、公司等不同,會有不同的競爭方式,假如其他國家也效仿這種模式,也會出現不斷壓低稅率、放鬆金融監管等的惡性競爭,就算把稅率降到零,也不會有停止的時候。

由此而產生的所謂"競爭力"也不過是空中樓閣,一旦出現變動,那些大銀行、大企業還是會毫不猶豫的離開。

減稅、金融自由化等看似有利條件,反而會縱容金融機構膨脹,甚至犯罪,是在將窮人的錢向富人轉移,甚至可以說為了保持所謂"競爭力"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不過是一場劫貧濟富的狂歡。

事實上,企業減稅只是國家向金融機構、跨國公司等提供的好處之一,只有更好的金融監管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打擊更具有掠奪性、金融化的投資者,而商界精英們決定投資時,更看重的是有良好基礎設施、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以及經濟穩定的國家或地區。

所以,為了增強競爭力,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不但沒能維持經濟的穩定發展,反而將財富送到了掠奪者的手裡,又自斷臂膀讓稅收減少了。

從近期來說,金融業確實締造了一個經濟繁榮的英國,但事實上,那些被犧牲掉的其他產業和其他地區,如果能發展起來,所創造的財富比金融業創造的經濟總量要多,不得不說英國被金融業拖累了。

其實,第三產業的繁榮,大多建立在製造業發達的基礎之上,只有具有實業支撐的經濟繁榮,才算是真正的經濟繁榮,否則就像是漂浮著的空中樓閣,經不起波折,極容易崩潰。

所以有人戲稱,英國人應該用歐洲之星將銀行打包給巴黎送去,將英國的金融中心搬到巴黎,這樣比英國人所嘗試過的任何方式,更有效的為未來傷害巴黎。

而英國金融過度膨帶來的危害,更值得我們借鑑反思:

一是,一座城市的發展,不僅僅要著眼於當下的利益,更有關注長遠的影響,尤其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在發展之際,一定要考慮它對國家產生的影響,要服務於國家和民族,平衡好本國利益和國際利益,要把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二是,要注重產業和地區的均衡發展。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不能只在某個行業或地區猛發力,要維繫多行業、多地區之間的生態平衡,讓它們之間優勢互補、產業互補,尤其要避免在製造業缺失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這樣才能實現整體的經濟繁榮。

古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只有各行各業均衡發展才能促進一個國家經濟持續增長,更應該加強對各行業的監管,才能快速發展。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絕大部分券商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已經沒人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