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使得全年註定不存在平凡之說。國內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可謂"愛恨交織",國內銀行業利潤走出了過山車走勢,出現快速下滑後開始逐級修復。
"金融機構與貸款企業共生共榮,鼓勵銀行合理讓利。"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裡的這句話格外引人關注。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進一步加大貨幣金融政策支援實體經濟力度,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度過難關。
而最近5年(2015年—2019年),我國銀行業淨利潤分別為1.59萬億元、1.65萬億元、1.75萬億元、1.83萬億元、1.99萬億元。合理讓利的規模,幾乎是2015年整個銀行業的全年淨利潤,相當於2019年整個銀行業利潤的3/4。
原本市場預計,2021年銀行業減費讓利的力度將有所減小。但社科院最新撰文指出,中國金融行業是 "高盈利、高薪酬、高納稅"三高行業,高薪酬和高納稅的支撐是高盈利。金融業的高盈利主要來自銀行,銀行的高盈利背後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不合理成分主要是住房抵押貸款利率缺乏競爭,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過度依賴銀行信貸。
透過消除高盈利背後的不合理成分,銀行可以向實體經濟部門讓利近萬億,同時能夠緩解地方債務壓力和降低銀行不良貸款風險,金融行業的效率也會改善。為防止改革對金融業短期帶來的衝擊,可以考慮分階段、分領域逐步放開利率管制和推進改革,為改革留下時間視窗期,給銀行預留充足的時間做內部調整和準備。
根據文章指出,目前中國銀行的主要盈利來自居民貸款、基建貸款和房地產相關貸款三個部分。其中,居民貸款和基建貸款都是特定政策環境下帶來的政策紅利,這為銀行提供了鉅額的超額利潤。
在缺乏競爭的環境下,中國銀行業從住房抵押貸款中獲得了超額盈利。2015年以來,中國住房抵押貸款利率與國債收益率的差顯著高於大部分經濟體。中國比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利差均值高出了大概50個-100個基點。如果只考慮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個經濟體,中國比它們的房貸利差高出了接近100個基點,日本和德國同樣是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透過融資平臺獲得了大量的銀行貸款,這種融資方式顯著高於地方債和專項債融資成本,是銀行超額利潤的重要來源。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量透過商業銀行貸款的方式融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迄今為止貸款規模大約在20萬億元人民幣。根據估算,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商業銀行融資的成本在5%-6%之間,遠高於地方政府一般債或者專項債3.5%左右利率水平。
這種大量依賴銀行貸款從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方式形成了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之間的"雙贏遊戲",地方政府獲得了大量資金,商業銀行獲得了高額利潤。
而社科院對於大致估算出放鬆房貸利率和最佳化基建融資結構帶來的金融讓利規模計算得出如下結論:個人住房貸款規模是32.5萬億元。參照發達國家1.5%的平均利差水平,二季度房貸利率下降1.7個百分點,居民房貸利息支出減少5500億元。如果將重點放在公益或準公益等將缺少現金流支撐的貸款,那麼按照利息保障倍數低於3的標準,對應的地方融資平臺企業有1034家,貸款總額約17萬億元。將這部分貸款轉為一般債或者專項債並由銀行持有,銀行利息損失大約為3400-4300億元。上述的估算表明推進上述改革會帶來銀行對其他部門讓利接近1萬億元。
息差對銀行盈利的影響根據銀保監會此前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實現淨利潤1.5萬億元,同比下降8.3%,但這一降幅已經比二季度有所收窄。今年,央行兩次降低MLF利率共30個基點,1年期LPR降低30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降低15個基點,疊加今年負債端成本上行,銀行利息淨收入普遍下降。2020年下半年之後LPR利率並沒有調整,但是銀行對企業和居民的貸款利率相對LPR加點的比例有所減少,減點的比例有所增加。中金公司預計LPR下行10bp左右。今年年底來看,經濟增長速度環比在回落,部分企業出現信用問題導致信用債違約,實際經濟修復速度可能並沒有預想中快,同時為了繼續降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率,預計明年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援基調不變,LPR將有繼續下行10bp左右的可能。預計2021年NIM下行2-3個bp左右至2.08%。淨利潤增速:同比增長6%左右。各類銀行增速回升幅度排序為:股份行>農商行>城商行>大行。
補充資本程序提速,上市銀行融資需求迫切年初以來,國務院金融委等有關部門多次就銀行資本補充問題密集發聲,為銀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拓寬資本補充渠道提供政策支援。其中,永續債、二級資本債成為商業銀行外源資本補充最重要、發展最快的渠道。截至目前,今年銀行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已分別突破6300億元和6100億元。
此外,定增、優先股、可轉債等常規資本補充工具輪番上陣,上市銀行配股也時隔7年"重出江湖"。國常會則首次提出,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援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據瞭解,目前財政部已下達用於支援化解地方中小銀行風險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2000億元,分地區額度已全部下達,惠及18個省市,支援其化解地方中小銀行風險。進入12月份,專項債注資中小銀行的方案已陸續在廣東、浙江、山西、廣西等地進入實操階段。總體看,通過當地金控間接入股的方式來補充銀行資本金成為常規選擇,廣西發行的中小銀行專項債則由地方財政透過可轉股協議存款補充用款銀行資本金。
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升級 銀行監管體系升級
12月3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並將於2021年1月1 日起實施。此次《評估辦法》的正式推出是對前期監管政策的貫徹與落地,一方面有助於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執行;另一方面也是為推動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儘早實現與國際監管規則接軌的重要舉措。
系統重要性銀行會面臨更高的監管要求,最典型如資本充足率要求可能上升。微觀上來看,考慮到四大行已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預計《評估辦法》主要影響四大行以外且被納入最終名單的銀行。按照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規定,系統重要性銀行各級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比其他銀行高1%。如果某家銀行被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將面臨更高資本要求,可能影響其規模擴張和盈利能力,初期可能對其相關權益類資產不太利好,但利好其一般債權類資產。
宏觀上來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擴容意味著整體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等監管要求抬升,資本補充需求上升,銀行體系信用擴張能力和意願可能有所下降,銀行業風險會隨之下降,經營質量有望提升,有助於銀行板塊估值的繼續修復。
對此,國盛證券認為,依照此次釋出的《評估辦法》,除政策性銀行和國開行外,預計國有六大行+12家股份行+部分城商行或將進入參評範圍。目前,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要求各級資本充足標準額外增加1%,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需分別滿足8.5%、95%和11.5%的監管要求。
按國際慣例,中國基本會借鑑大多數國家,D-SIBs附加資本要求會低於G-SIBs。目前四大國有銀行已被納入G-SIBs,其中工行、建行的附加核心一級資本緩衝要求為1.5%,農行、中行為1%。 由於已提前準備,後續附加資本緩衝要求應該不會給大部分銀行帶來太多資本負擔。對於個別銀行來說,附加資本的壓力會相對較大。總體來看,大行和其他優質行料達標無憂,少數中小銀行核心一級資本或存在壓力。
對行業的影響來看,《評估辦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短期來看,入選系統重要 性銀行面臨各級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提高1%的迫切情況;從行業長期發展來看,《評估辦法》抬升了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要求,資本補充需求提升,同時對於槓桿率等方面的附加監管將影響銀行信用的擴張意願,也利於提升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考慮到大行目前核心一級資本相對充足,資本補充壓力更多來自TLAC工具,而部分中小銀行則面臨較大的核心資本補充壓力。
在實體經濟面臨較大困難時,降低融資成本支援實體經濟是必要的,但銀行在讓利的同時應該主動壓降負債成本。但近年來,銀行業淨息差逐漸收窄,同時在金融機構支援實體經濟的背景下,考慮資金成本、信貸成本和經營成本後的銀行實際淨息差可壓縮空間已經所剩無幾。相反,與資產端利率下行趨勢相比,商業銀行負債成本仍處於高位,銀行負債成本過高逐漸成為制約銀行貸款利率進一步下降的重要阻力。如果僅僅是資產端的單向讓利會影響銀行的資本內生能力,降低銀行、尤其是資本短缺的中小銀行的實體經濟服務能力。
綜上所述,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並繼續進行大規模讓利的必要性依然存在,但萬億元的測算規模無疑對於銀行業整體將成為一個沉重負擔,後期讓利規模不宜過分高估。
特別提示:文章基於可靠的已公開資訊,但作者不保證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文章中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及推測只提供給客戶作參考之用,並非作為或被視為出售或購買證券或其他投資標的的邀請或要約。本欄中的資訊、意見等均僅供參考,不作為或被視為做出投資決策的惟一因素。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本欄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