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本週末有兩條與阿里有關的新聞:其一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調查組進駐阿里巴巴現場調查全部結束”;其二是“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門聯合約談螞蟻集團”。這兩條新聞內涵豐富,值得解讀。

自從螞蟻集團上市暫緩後,有關阿里集團的各種傳言不斷。上個月初,四部門還曾聯合約談過馬雲等螞蟻集團高管。這些都和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一系列重要部署有關。

把這些新聞串起來,我們能得出一些基本結論:

1.這次監管的板子雖然打在了阿里身上,但絕不是隻針對阿里,而是系統性部署。阿里集團因為業務具有代表性,所以首當其衝,不過其他平臺也要照此執行。

2.反壟斷與防資本無序擴張的目的不是打壓金融科技和平臺企業,而是為了其長久的規範健康發展,接下來金融科技及網際網路平臺公司將成為助推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力量。

3.阿里集團已經平穩落地,不存在各種猜測中提到的那些誇張後果,畢竟“有媽管的孩子”才是親孩子。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何反壟斷與防資本無序擴張會在這個時候突然成為中央關注的主題?為什麼此次監管的主要物件是網際網路大平臺?

眾所周知,國民經濟迴圈的幾個重要環節是: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網際網路大平臺越來越壟斷流通和分配兩個環節,面對生產和消費端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一方面透過大資料演算法高效到達消費者,並透過資本市場溢價獲得源源不斷的補貼,擠壓底層小商販的生存空間,搶佔市場份額,培養消費習慣。另一方面,“挾消費者以令生產商”,極限擠壓廠商利潤空間。這樣的結果就是,靠資本補貼以低於市場售價的方式獲得大量消費者,用消費者所謂的“低價購買習慣”壓榨生產商,生產商疲於降價博弈不斷讓利,生產者沒有足夠的利潤就沒有製造優質產品的動力,也沒有投入研發的能力,國民經濟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平臺不生產商品,本來是提高流通效率的手段,結果成了掌握分配大權的吸血鬼,政府怎麼會坐視不管?

之前平臺之間的資本補貼競爭,由於具有模式創新的特點,提高了經濟執行效率,解決了民生痛點,所以被監管部門容忍。但在沒有出現顛覆性的技術突破,且經濟以國內大迴圈為主的大背景下,如果繼續放任這種資本擴張,一方面對經濟整體執行效率的邊際提升微乎其微, 一方面讓平臺具備了“收稅”的權力——在存量博弈中切上下游的蛋糕——平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不利於產業升級轉型。

舉個社群團購的例子。大平臺進入這個領域,本來應該提供網路基礎設施,為各類社群周邊的小企業賦能,提高他們到達使用者的效率,這是才是政府樂見的事情。但平臺進來後,目的其實是爭奪流量並壟斷使用者資料,即讓更多使用者資料在自己構建的生態下迴圈。當用戶資料量達到一定程度,平臺就啟動“家樂福”模式,對入駐商家收稅,對推薦商品收展示費,凡此種種,擠壓中小企業的利潤。與此同時,使用者除了短期感覺買菜便宜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體驗改善很小,未來還可能被“大資料殺熟”。因此才有央媒批判“別隻惦記著幾捆白菜,而應該關注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

如果大家稍加註意,就會發現2020年的多個重磅中央檔案中頻頻出現“數字經濟”的概念。數字經濟是讓經濟迴圈的各個流程儘量數字化,其實就是依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提升效率,促進產業升級。這意味著大量傳統產業都將接入網際網路,形成網路協作與資料智慧。這就是“資料”成為第五種“生產要素”的原因。

在這樣的戰略面前,網際網路大平臺其實已經佔據了天時地利,如果主動應用5G技術,為傳統產業提供雲平臺、資料中心、人工智慧、演算法和算力、支付解決方案等類似傳統“水電氣”一樣的公共服務,那麼也將佔有獨特的生態位,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但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平臺的野心。平臺利用現有優勢,對多個傳統產業形成降維打擊。當初,螞蟻金服推出餘額寶貨幣基金,當即形成銀行儲蓄大轉移,各大銀行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高息攬儲,由此讓影子銀行尾大不掉,顯然這種應對已屬進退失據。財大氣粗的銀行尚且如此,其他行業面對網際網路大平臺的降維打擊或許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具有創新特徵,監管往往來得滯後,這就造成了傳統產業與網際網路產業在監管方面的尺度差異。傳統產業被成熟的監管手段限制,但網際網路平臺卻可以透過多種手段巧妙繞過監管,野蠻生長。這在零售行業、媒體行業都特別明顯。

由此可見,政府極力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其實是為即將到來的“數字經濟”打牢基礎,讓監管標準統一,讓平臺恢復“賦能”的功能而非“收稅”的吸血鬼,並且促進資料要素在不同平臺之間的流動。唯有如此,才能讓數字經濟服務實體經濟,實現“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題、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大經濟戰略。

13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開發商造車的邏輯,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