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每天登場一位“主角”
NO.26-突發,泡泡瑪特市值蒸發近180億,盲盒造假到底意味著什麼?
近日,受盲盒產品“二次銷售”事件影響,剛上市不久的潮玩第一股、千億巨頭泡泡瑪特迎來大跌。12月28日開盤後低開逾10%,一度暴跌15%,市值蒸發超150億。事實上,自訊息爆出以來,迄今為止,泡泡瑪特已連跌三日,近180億市值蒸發。
如此大的跌幅,讓股民忍不住驚呼:泡泡瑪特怎麼了?是資本獲利後離場?還是“二次銷售”事件,終於讓當代年輕人意識到,所謂的盲盒玩法就是在交智商稅?
對於很多不玩盲盒的人而言,泡泡瑪特的大賣就是在交智商稅,他們甚至將其定性為盲盒上癮機制和賭博心理滋生的畸形消費。
然而,市面上的盲盒產品不知凡幾,為什麼卻只有泡泡瑪特大獲成功?如果單純地認為這是年輕人在交智商稅,似乎過於偏頗。
同時,也探尋了泡泡瑪特成功原因到底是什麼?
難道真的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是年輕人在交智商稅?但一番追究下來,卻出乎意料地看到了一幅在社會巨大壓力之下,無所適從的現代年輕人百景圖。
很多人以為年輕人購買泡泡瑪特,就是為了一個放在架子上落灰的小玩偶,但事實卻是,年輕人在為自己的精神需求付費!
當年年輕人選擇購買泡泡瑪特,究其本質,是身負沉重壓力下最後的堅持,是他們努力營造出給世人看,告訴其他人,我過的很好的一種“偽精緻”生活。
泡泡瑪特的成功,其本質是“偽精緻”消費主義的又一次勝利。
網紅IP、二次元屬性、盲盒基因等則助推了泡泡瑪特的成功速度,讓這家潮玩企業的業績在2017年之後火箭般增長。
如果對王寧和泡泡瑪特的故事感興趣,可以去看一看這篇文章。
但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除了單純地喜歡泡泡瑪特旗下每一款產品、每一款娃娃的人之外,其他人之所以大量購買盲盒,主要是為了獲得比較稀有的娃娃。
用行內的話來說,就是抽到機率極低的特定隱藏款。
不管是為了收藏也好,轉賣也罷,大部分人都是奔著隱藏款去的。然而,近期發生的“二次銷售”事件,卻無疑告訴熱衷於泡泡瑪特的人一個事實:盒子在銷售前是可以開啟的,你以為自己買的是盲盒,其實都是被人挑剩下的“垃圾”。
盲盒造假之下,購買泡泡瑪特,就是在交智商稅。
不管再怎麼辯解和否認,都敵不過鐵一般的事實。
支撐泡泡瑪特帝國最強大的一根支柱,轟然崩塌!
沒有了盲盒的泡泡瑪特,還剩下什麼?
這家潮玩巨頭引以為傲的網紅IP?然而,事實卻是願意為泡泡瑪特一擲千金的人,對MOLLY、DIMOO、BOBO&COCO、YUK等娃娃的背景故事一無所知,也毫不在意。
更不要說,泡泡瑪特也提供不出什麼成體系的背景故事來。
沒有盲盒的泡泡瑪特,就是一家普通的網紅玩偶玩具經銷商,哪怕出了爆款,也不足以支撐其千億身家,甚至還不如其他商家。
因為消費者不能決定買到的泡泡瑪特玩偶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款式,在付出高價之後,他們能做的,只有被動地去接受別人偷偷換進盒子裡的“垃圾”。
你們管這個叫盲盒?
雖然在12月23日,泡泡瑪特與涉事的5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關係,並承諾將涉及的商品全部收回,但這一次的信任崩塌造成的影響是難以挽回的,不管粉絲再怎麼支援泡泡瑪特,以後買盲盒時,心裡都會有一定的陰影,懷疑自己買到的會不會被開啟過?
這種懷疑,並不是空穴來風。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經說過:當利潤達到10%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他們將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
只要有人炒作,只要稀有盲盒的價格居高不下,“二次銷售”事件就永遠不可能被杜絕。但如果不炒作,盲盒還能叫盲盒嗎?
- END -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主角。
關注登場,解讀百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