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編輯/子夜

憑藉綠色環保、低熱量,人造肉颳起了小旋風。

現有的技術條件,不僅可以透過植物蛋白等綠色食物打造肉類質感,形成有質感的植物肉,還可以透過細胞培養,提取動物幹細胞,與不同的營養液組合,實現細胞增殖,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

國外的人造肉品牌Beyond Meat和Impoosible Foods已經成功上市。

而在國內,今年5月,山東赫達成立子公司進軍人造肉市場;7月份,雪榕生物增資人造肉企業未食達;11月份,雙塔集團切入植物蛋白肉市場;近日周子未來食品科技也獲得經緯中國2000萬元投資。

根據人造肉板塊指數,自2019年人造肉概念板塊成立以來,2020年初已經不斷爬升,及至2020年8月31日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目前整體板塊指數仍在中高位徘徊。

梳理人造肉的發展,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中國內陸就陸續有人造肉企業成立,不過早期的人造肉大多是粗加工,透過豆類產品,在機器的擠壓,調味料的輔佐下形成肉味。

伴隨著食品深加工的進步,透過植物原料加工模仿動物三維結構走進現實,動物細胞培養也挺過技術難關,人造肉市場近兩年來也迎來爆發節點。

天貓超市已經上線了珍肉與雙塔食品,金字火腿與杜邦的人造肉產品,綠客門集團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植物性產品樞紐站(集餐飲、零售一體)“Green Common”。人造肉也紛紛出現在大型連鎖品牌的餐桌上,雀巢、肯德基、星巴克、百勝、漢堡王都已經推出了植物基人造肉產品。

據MarketsandMarkets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0%的複合增長率,到2025年達到279億美元。

不過,人造肉還面臨“三座大山”——技術成本、飲食習慣和倫理態度。

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不論是植物基人造肉還是細胞培養人造肉,技術成本居高不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也沒完全接受人造肉。

植物基產品主打綠色、健康、營養的理念尚為人們所接受,但細胞培養肉,與自然生長迥異,難免讓人不適。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曾表示,儘管人造肉在資本端都被熱捧,但在消費端做到被認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終,人造肉企業能否實現盈利?人造肉風口還能持續多久?

人造肉賽道熱度不減

人造肉概念的火熱源於Beyond Meat,這一概念股此前經歷過短暫的波折。

2019年5月,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後,首日暴漲163%,創下了美國公司本世紀以來IPO首日最好的表現紀錄。受益於外圍訊息,國內人造肉概念股雙塔食品、維維股份、哈高科等企業迎來大漲。

招商策略研報顯示,人造肉具備主題新、空間大、催化強三大特徵,將很有可能成為新強勢主題。

不過隨著眾概念股自證清白,表示並未從事人造肉生產,A股市場關於人造肉的炒作迅速熄火,相關概念股出現集體大跌。在外圍訊息上,高盛、美銀美林、瑞銀對Beyond Meat給予“持股觀望”評級而非買入評級。

彭博研究食品分析師傑妮芙·巴塔舒斯公開表示,“預計將看到更多‘持有’,而不是‘買入’的評級,目前Beyond Meat的股價仍然太高,問題是它能走多遠,走多快。”

自此,人造肉概念的炒作迎來短暫的降溫,但投資市場卻仍在升溫。

IT桔子融資資料顯示,2019年下半年開始,人造肉行業的投資事件出現了明顯增多,相比於上半年僅THIS、Imposible Foods、未食達3家企業獲得融資,下半年珍肉、Fazenda Futuro、星期零Starfield等7家企業進行了融資。

到了2020年,人造肉行業更是迎來投資熱潮,投資事件發生26起,投資金額達到80億元。

特別是2020年下半年,人造肉的投資熱度持續升溫。

今年7月,未食達獲得雪榕生物1.4億元人民幣融資,其主要產品定位在替代牛肉產品。

8月,Hey Meat獲得天圖投資5000萬元融資,作為國內植物肉品牌,其主要提供的是漢堡餅、中西式香腸、豬肉碎、牛肉碎等產品。

近期,南京的一家人造肉企業,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經緯中國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其融資主要用於開展細胞培養肉的開發及規模化生產,也是國內首家細胞培養肉生產平臺。

根據興業證券釋出的《人造肉產業深度研究》,目前人造肉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美國,美國食品巨頭佔據了全球近70%的市場份額。

相比之下,國內人造肉市場存在巨大的空白。

再者,國內人造肉企業相對分散,較早切入人造肉賽道的三家企業深圳齊善食品、江蘇鴻昶食品、寧波素蓮食品,其合計市場規模不足一個Beyond Meat,而中國肉食的消費量是美國的兩倍有餘。

這也意味著,在中國,人造肉是一個值得挖掘的巨大藍海,未來有可能誕生千億級市場。

正是因為如此,投資人對人造肉領域較為青睞,但目前人造肉行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能否解決這些問題,是這個行業繼續發展的關鍵。

人造肉能普及嗎?

人造肉分為植物肉和培育肉,培育肉主要透過幹細胞的分裂增殖培育成肉,這種人造肉的安全性和規模化量產並沒有完全得到解決。

早在2013年,荷蘭馬斯特赫特大學波斯特透過細胞培養技術就造出了第一塊人造牛排,不過這一生產成本高達2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00萬美元。

除非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培育肉很難進入到工業階段。即便是現在,培育肉的代表企業Memphis Meat每千克的培育肉成本仍高達一萬美元。

相比之下,植物肉的製作方法採用的是加熱、壓力變化和冷凍等方式,將蛋白質編製成纖維狀結構,這種物理式的製作成本更低。

所以市面上以植物肉為主,不過即便如此,植物肉的售價依舊居高不下。

根據市場上流通的植物肉產品,500克售價至少在70元左右,稍貴一些的植物肉甚至達到120元,對比菜市場上的鮮豬肉價格,則普遍集中在30元左右,植物人造肉比自然鮮豬肉售價貴了一倍有餘。

一些連鎖品牌售賣的植物肉產品也明顯更貴。

健康、綠色、環保是植物肉帶來的餐飲變革,不過短期來看,人造肉的價格硬傷可能讓大部分人望而卻步。

另一個受到詬病的,是人造肉的口感。

從目前大眾對植物肉品嚐結果來看,反饋不一。一部分消費者評價向好,認為人造肉口味可以做到以假亂真,模仿出真實的肉制感。

不過也有消費者反映,在仿製午餐肉、雞排、豬肉絲的時候還是感覺一股豆製品的味道。

植物肉在物質原料上和真實的肉差異很大,即便經過生產製作、烹飪等環節,也很難在口感、紋理上趕超真正的肉。

人造肉的口感問題還帶來飲食需求上的衝突。

目前來看,植物肉的原料主要是大豆類植物,但是中國的豆類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僅豆腐作為主料的菜品就有上百道,植物肉反攻肉類能不能打贏中國的豆類餐飲文化還是個問題。

今年11月,Beyond Meat推出一款植物性豬肉糜,意圖打入中國市場,《華盛頓郵報》也刊文:“你不會嘗試將煤炭賣給紐卡斯爾(英國煤都),那麼,你認為向發明豆腐的國家兜售肉類替代食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植物肉的應用領域,集中在肉排、火腿、香腸、肉丸等即食便攜領域,這與中國市場上70%的熱鮮肉、冷凍肉,如蹄、爪、排骨、肉皮等衝突,人造肉能不能滿足國內真實的消費需求?

看好中國人造肉市場的Beyond Meat,其CEO伊桑·布朗也表示,“我將努力改善產品,確保我們不是在輸出美國口味。”

反過來說,這可能更加考驗企業的研發功力,也決定了人造肉的風能不能繼續吹。

風口能持續多久?

在中國,人造肉市場還處於早期市場。

大多數新興的人造肉企業如珍肉、未食達、星期零Starfield都是近年來成立的,在整個食品產業鏈上,包括研發、生產、配送、渠道銷售並不完善。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在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表示,部分植物肉廠家缺乏產品標準意識,導致一些品控弱、口感差的植物肉產品流入到市場中,使消費者在購買試吃後對植物肉產生不好的印象。

薛巖還表示,將盡快與相關單位聯合頒發植物肉食品產品生產和上市標準,借鑑國際上成熟的標準體系,逐漸加強植物肉產品市場監管和准入門檻。

國內人造肉市場規模比較小,其主要供應還是素食人群為主,比如寺廟、素食主義者,但這部分人群整體佔比較少,也造成了人造肉的銷售量不高。

目前獲得融資的新興人造肉企業正在加大了供應鏈的建設,未食達透過融資開啟了自建工廠,進行產業化經營;今年10月底,星期零完成新一輪A+融資後,其深圳工廠也在加速進行中。

在此情況下,風口下的人造肉帶動了國內產能規模的擴張,透過新的研發和生產工藝上促進人造肉的進步,帶來產業升級。

不過目前的問題是,國內新興的人造肉企業並未樹立一個標杆。在邁入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和消費者認可度上,新興的人造肉企業還沒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盈利方面,相比於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已經有了盈利跡象,國內人造肉企業還處於投入期,東寶生物研發的一款植物肉產品還未形成市場產品,並沒有帶來營收和利潤。像珍肉、未食達、星期零Starfield這樣的國內品牌產品大多還未上線。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也讓人造肉僅僅停留在概念上。

國內人造肉受到資本青睞,也受到不少質疑。

鄭策表示,“外行可能看不懂,現在市面上的人造肉都差別不多,很多新興的人造肉企業不過是換了一個包裝在宣傳,頂多味道上有些差異。國內藉著風口炒作,撈一筆就走人也有不少。”

除了貴,部分消費者也在懷疑人造肉是否真的健康,其所產生的人造肉產品是否真的低熱量,對人體有益。

目前,這一賽道已經有些擁擠,除了上述幾家身負融資光環的初創企業,上市公司中,東方財富上人造肉概念板塊已經有到了17家企業,在啟信寶上,近兩年新成立的企業中,涉及人造肉經營範圍的有30餘家。

但人造肉迎來真正的爆發還並未到來,目前階段的佈局更像是賽前的預備和熱身,多數人造肉企業還仍在對國內市場進行探索,以適應國內消費者的口味。

因為人造肉還處於前期的基礎設施的鋪設階段,人造肉產品的更新頻率不是很快,新興的人造肉企業對傳統行業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

加之,人造肉概念的風口吹了兩年,人們看到的更多是融資和概念,尚沒有較大的實質性突破,如人造肉的成本控制、供應鏈、渠道商的變革。

不過人造肉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領域,比爾·蓋茨談到改變世界的突破性技術時說到,放在以前是農耕時代的犁,眼下是人造肉。

人造肉的魔力在於,現代畜牧業和養殖業的發展,還是離不開動物的自然生長,人造肉的發展相當於賦予人類一種新的能力,更自主可控地打造生產端的食物供給。

前景和概念依然吸引人,但商業化挑戰也是艱鉅的,明年,人造肉能否往前邁出關鍵一步?融資熱潮能否持續?

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借唄借的錢逾期,能賴著不還嗎?螞蟻用什麼辦法收回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