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最近一段時間,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分別釋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分別簡稱《廣東省建議》、《廣州市建議》、《深圳市建議》),另外,根據官方公開資訊:2020年廣東省GDP將超過11萬億。

這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這一龐大經濟體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省份,它未來如何走,將深刻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走勢。

從《廣東省建議》來看,“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援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化粵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雙區’打造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引擎”是確定框架。

在這個框架之下,廣深聯動是一大看點:以深化廣深“雙城”聯動強化核心引擎功能。推動廣州、深圳立足全域性謀劃城市功能佈局和現代產業發展,完善發展聯動機制,全面深化戰略協同、戰略合作,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

也就是說,在省的層面,在宏觀層面,廣東綱舉目張,重點落在大灣區11城和先行示範區,透過“雙區”建設帶動整體發展。

在中觀層面,策動廣州、深圳的深度融合、聯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深圳廣州未來透過半小時軌道交通的建設,會越來越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廣東的使命:融合與突破

從《廣東省建議》來看,“雙區”是關鍵詞。

就區域而言,廣東省的使命不僅僅侷限於廣東省,港澳的融合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香港、澳門各有特殊定位和作用,香港是金融中心,澳門則擁有特殊的娛樂行業,且與葡語系國家保持相對密切的往來,如何幫助港澳渡過難關,在開放方面發揮大的作用,廣東也當仁不讓要貢獻力量。

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近年來獲得了一系列此前從未有過的許可權,比如“擴權”,比如“深圳都市圈”概念的強化與落實,這都與廣東省層面的鼎力支援分不開,其實是對香港經濟形勢與深圳關聯的一種“對沖”。

無論是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還是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廣東都必須依託廣州、深圳、香港三座大城來溝通資源、協調發展,軌道交通的建設只是最容易看到的基建專案,最重要還是技術、資金、人才的流動。

廣東省一方面非常強調基礎的研究,這個方向是對的,同時也強調廣州、深圳的協同發展,共同攻關,資源融合。

今年10月22日,廣州深圳“雙城聯動”論壇在深舉行。兩座城市的主要決策者悉數到場,彼時,雙城一把手的講話其實就透露了《廣東省建議》中的一些關鍵詞和基本基調。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提到了“比翼雙飛”,並且強調“要向廣州學習、從廣州取經,強強聯手、優勢互補,聚焦強化整體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戰略效應和輻射引領帶動效應,全方位推動產業、科技、教育、醫療、金融、基礎設施等領域對接協作,構建更加緊密、更加高效的聯動發展機制,成為引領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主引擎”。

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則表態——堅決扛起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責任擔當,發揮自身優勢,全面學習深圳、支援深圳、服務深圳,在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標杆城市過程中,加快推進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深入學習深圳的改革方案,提升廣州改革成效。有效複製深圳的改革經驗,增創廣州改革發展新優勢。認真借鑑深圳的改革思路,深化拓展廣州自主改革空間。推進同深圳的改革聯動,讓人員、貨物、資金、技術等要素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會議,它背後的推動力不止於省內,廣深的命運從這一刻起就越來越多地緊密聯絡在一起。

《廣東省建議》披露的“以高水平軟硬聯通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無非是在中觀和微觀層面強化這一趨勢。

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關於雙城聯動的舉措,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在意料之外,廣東省希望藉助高質量發展和有效的協調,盡最大力量避免無效和無序競爭,雙核要調好節奏,同時發力,這是廣東省繼續領先各省的關鍵中的關鍵。

廣州、深圳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節奏都不容有失,而且必須儘快把現有的薄弱環節、盲區、漏洞補上。

從地理上來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焦點會有所轉移:以往是廣佛、深港莞,未來隨著雙迴圈的推進,廣深莞才是最頂級的熱力四射區域,深圳、東莞向西,廣州向東、向南,東莞位於兩座一線城市的資源密集交匯的必經空間,未來也會是最大受益者。

廣州密織地鐵網,從南沙過東莞,達深圳,深圳與東莞之間的交通也日益多元、方便,東莞只要定位得當,與兩大城市錯位發展,未來有機會在經濟總量上超越蘇州,成為中國最牛地級市。

從總量上看,東莞突破萬億是遲早的事情,而且產業結構日趨完備,升級改造的速度也比較快,頗有深圳當年的雄風,近年來經濟增速也一直超過佛山,是晉級呼聲最高的廣東省“第三城”。

廣州劍指科技創新強市

在《廣東省的建議》中,我們看到“以支援深圳同等力度支援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這無疑是令廣州人鼓舞的。

同時,《廣東省的建議》還點出“支援廣州大力發展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智慧汽車等產業,高水平建設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提升總部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請注意,“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已經成了廣州經濟建設的高頻詞。

而廣州市主要決策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到“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同時強調“以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為引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實現更有質量的發展”,當很多人只看到廣州的貿易、餐飲等行業的時候,廣州的主方向已經劍指科技創新強市。

實際上,廣州的經濟結構也在持續最佳化,八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7%。

高新技術企業從1919家增加至1.2萬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幅居國內主要城市首位。

在雙城聯動方面,廣州有具體的落點和政策,在《廣州市建議》中提到:共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資源,以“核心+基地+網路”形式共建國家實驗室、省實驗室。深化產業規劃和專案佈局對接,攜手補齊產業鏈,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樞紐,形成世界級產業叢集。織密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路,加強兩市市中心快速直達,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合作辦好廣州深圳“雙城聯動”論壇,建立“雙城聯動”研究院。

也就是說,廣州一方面努力加強科技創新的水準,另一方面也在透過與深圳的合作補齊產業鏈,這對於廣州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在廣東省的層面來說,樂見廣州科技的突飛猛進。

因為就廣東省而言,無論是著力建設“半小時交通圈”,推進建設廣州至深圳高鐵新通道;還是全面加強產業合作,協同佈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又或者是加快推進生態環保、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領域深度合作。

其實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1+1大於2”,因為西南的崛起,杭州、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發展也是不爭的現實,至於國內國外都市圈的資源爭奪戰、技術卡位戰、人才爭奪戰,更是一刻都未曾停止,廣深要想不掉隊,廣東要想不掉隊,而且坐在第一排,廣州必須持續強大。

廣州的途徑之一是藉助南沙的地理優勢,以南沙為重要支撐點,輻射大灣區和全球資源,內地聯絡深莞,境外對接港澳,而且南沙有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港口條件優越以及成本相對低等一系列優勢,待到廣州地鐵18號線明年開通,天河、海珠、番禺、南沙串成一線,南沙作為灣區地理樞紐的作用將大幅度提升,也將有效促進雙城聯動。

深圳擁有較大改革探索空間

就廣東省而言,非常注重“全球化”、“國際”。

所以,在《廣東省建議》中我們看到了如下表述——“以強化區域協同創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這是什麼意思?時刻不忘港澳。港澳有開放創新,有一流的高校科研,珠三角有產業創新優勢,結合起來,目標就是“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而深圳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

在《深圳市建議》中,遠景目標定位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高質量發展高地”、“成為法治城市示範”、“成為城市文明典範”、“成為民生幸福標杆”、“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

深圳 攝影:@Vincent

深圳要實現這些目標,也獲得了相對比較大的許可權:在《廣東省建議》中,不但表態全力支援深圳聚焦“五大戰略定位”“三個階段目標”和“五個率先”重點任務

而且“賦予深圳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實施省級行政管理許可權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先行試點,加快在新經濟審慎包容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

也就是說,深圳雖未有直轄之名,卻有了比一般副省級城市大得多的改革探索空間。

深圳外聯香港(香港屬於境外),內擁“深圳都市圈”【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含深汕特別合作區)共五個城市】,整個大灣區的東南部都在深圳的輻射、聯結範圍內,但深圳經濟交流較多的還是在港莞惠,現在廣東省層面強調的“雙城”聯動,將部分改變這一格局。

深圳寶安、南山與廣州南沙隔海相望,廣州南沙與東莞虎門以橋連線,港珠澳大橋以及建設中的深中通道將拉近珠江東西岸的距離,這是廣深雙城聯動的交通大變局和地理狀況。

所以,廣東省點出“探索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深化粵港澳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等領域合作,提高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水平”,是基於現狀的區域努力方向。

在《深圳市建議》中,對於深港的合作有具體區域,強調“高標準打造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與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港口岸經濟帶等重大合作平臺”。

對於和廣州的合作,延續了雙城聯動論壇舉辦時,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的說法——加強與廣州“雙城聯動、比翼雙飛”。

在論壇上,廣州、深圳相關部門簽署了科技創新、智慧網聯汽車產業、智慧裝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基礎設施、營商環境、自貿區等七個領域的專項合作協議,未來的廣深雙城聯動應該會以此為幹,延伸出更多的枝葉。

未來雙贏可能性非常大

雙城聯動的直接影響力落點是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實際上也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在大灣區內,今年以來,廣州、深圳是難得的增速取得正增長的極點城市,除了得益於疫情控制有力,也得力於快速轉向雙迴圈,尤其是內迴圈助力頗大。

中國內地區域如今基本實現生產生活正常化,雙城聯動合力撬動更大的內需市場,以廣深今日的技術、體量、人才,紮紮實實推動自主創新,紮紮實實透過產品把錢賺回來,紮紮實實把交通基建、人才流動、對外交流的各種渠道構建好,未來雙贏的可能性非常大。

雙城聯動,重中之重。

雙城贏,則廣東贏,灣區贏。

15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極簡市場營銷》:五大經典市場洞察模型,助力明晰客需穩準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