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19年4月,58歲的趙女士退休在家,在使用手機瀏覽新聞時,看到了一則“薦股”廣告。平常本來就喜歡炒股的她,隨後點選進入了一個股票交流群。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群裡的導師不斷鼓勵趙女士投資利潤更大的期貨市場,某個國際期貨投資平臺的APP裡累計入金60萬元,中途提現15萬元,剩餘45萬元無法提現……
缺錢的人,正被貸款吸乾最後一滴血;
有錢的人,正在股票群裡被不斷收割。
根據權威資料統計:薦股投資類詐騙受害人平均年齡為40.7歲,平均損失金額34.9萬元。
這個數額不是聳人聽聞,對於該年齡段的人來說,都達到或越過了人生的巔峰時期。通過年輕時候的努力奮鬥,手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物質財富。然而可悲的是,他們並沒有積累足夠的認知水平。
下面用資料說話,來剖析一下薦股投資類詐騙的關鍵詞:
在所有該類案件中,有83.5%的案件,是從推薦股票開始的……
在23.4%的案件中,最開始是被各大新聞客戶端的“廣告”,引流進群的。新聞客戶端的針對使用者瀏覽習慣所進行的大資料分析,可以將此類“虛假廣告”,哦,應該叫“詐騙廣告”精準的推送給對炒股有興趣的使用者。
通過精準的推送,吸引進群的“韭菜”品質非常之高。具有下面三個特點:
一是,熟悉股票和投資操作,容易培訓上手;
二是,有一定的資金積蓄可以用來“投資”;
三是,有投資經驗,能夠承受一定的投資風險。
除此之外,被不知道什麼時候加上的各種網友突然拉進群,也是一種接觸方式。
有60.9%的案件,是在微信群裡進行的。在35.8%的案件中,都會有一位指導老師。在群裡一般被奉為金融界的大咖,頭頂各種“中國巴菲特”之類的光環,能夠帶領大家賺錢的神一樣的人物。
為了增加吸引力,群里人(大多數都是托兒)經常會表達對導師的感激之情,當然是通過描述自己的“盈利”來展現。
在14.9%的案件中,會有視訊或者文字的直播講座。通過連續的洗腦課程,能讓人快速接受新事物。
在45.6%的案件,是會讓你下載一個交易軟體,也叫APP。而44.8%的案件,是直接登入一個交易平臺。可以看出這兩項佔據了90%的份額,換句話說,這是薦股投資類詐騙必備的工具。有了這個工具,就可以方便大家“投資”(入金)。一次性“入金”夠多的話,還有機會獲得贈送的旅遊獎勵。
如何打消對這個APP是否靠譜的懷疑?群裡的託會主動的演給你看!
“沒有人能拿走你的錢,你的錢都在平臺裡面啊!”大多數的導師和群友都是這樣告訴你的,但是跟國家的證券交易所不同,這裡的“平臺”全部都是私人開設的,從介面上是根本看不出來的。
9.8%的案件,都會打著“國際”的旗號。因為對於國內的期貨交易,很容易可以查出交易資料的真實性,而國外的平臺,交易資料你怎麼查?全部都是操盤手說了算的。
有9.4%的案件中,包含了區塊鏈、數字貨幣、虛擬幣、比特幣等概念。說明騙子正在迎合時事熱點,不斷開闢“投資”的新領域。
薦股投資類騙局欺騙過程極其隱蔽。剛開始進群是比較純粹的推薦股票,在隨後一個月內,在推薦股票的同時,會慢慢加入推薦期貨、貴金屬、原油、數字幣等產品。
在引導投資非股票類專案之後,騙子一般不會立即捲款跑路。而是通過導師來指導受害人進行“高買低賣”的操作,同時收取高額的手續費。
那麼對於投資者,會有如下兩個結果:一是如果受害人聽從指令不斷進行操作,很快就會損失掉投資,但其並不認為自己被騙,只是認為自己運氣不好。這是騙子最希望得到的結果。二是如果受害人進行買賣操作的頻率較低,就會出現提現困難,甚至無法提現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基本可以判斷騙子已經在準備跑路了。
此類騙局的生存能力也十分頑強。為了能留住這些優質“韭菜”,股票群會自動裂變,本來只加了一個群,不知不覺會被拉進好多個群。並且還會通過加“導師”的個人微信,獲取點對點指導。騙子通過上述各種措施來逃避風控的監管,也給偵查打擊帶來一定的難度。
自從把名字改為“終結詐騙”,小編已經被多個群踢了出來。多年潛伏的心血不能付之一炬。謹撰此文,希望對終結薦股投資類騙局作出一點微薄的貢獻。
記住一點:切莫聽信“導師”誘惑,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