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近來,大家都在提資本寒冬、中美貿易戰、企業增速放緩,但小米生態鏈卻逆勢上漲。全球幾十家制造業獨角獸,小米生態鏈企業就佔據了4家,其中2家在美國上市。小米生態鏈為什麼成功?市面上分析內因的文章很多,但都支離破碎。這一次,我們從內部一線操盤手的視角,做了2019年近萬字彙總,剖析小米生態鏈到底為什麼會成功。本文綜合了2019年度小米生態鏈企業CEO關於“做爆品的實戰經驗和深度乾貨”,我們毫無保留全部與你分享!

PART1:關於選擇賽道

“修煉內功,提升對於行業本質的理解和洞察。通過對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快速錨定市場切入點。” “當被全世界質疑,你仍可敢放膽一試。”

——Yeelight創始人姜兆寧

創業路上,你該信誰?多少人的質疑,才足以動搖你堅信的未來?

2012年,Yeelink選擇智慧照明這個「題目」轉型時,得到的大多是負面反饋。

雖然被很多人否定,但依一個通訊工程師的直覺,我認為智慧照明一定是未來——我是萬物互聯的堅定信仰者。

從公司初期做Yeelink(物聯網雲平臺),我們就看到,有那麼多人對物聯網和智慧硬體感興趣,所以往前看10年,智慧照明差不多該火了,那現在就要幹。

那幾年,公司一直在倒閉、破產邊緣,缺錢,超級缺錢。我們幾乎不領工資,從青島去別的城市見投資人,要麼早班飛機要麼火車,凌晨出發,凌晨回家。

拿到小米投資前,我甚至不止一次聊過賣公司的事情。不過,放棄的念頭都只是一閃而過。

這是早期創業團隊非常常見的情況,相信很多人都面臨過。幸運的是,合夥人始終和我共進退,我們想,再堅持一下吧,房子賣了,能還上賬,就沒失敗。

自始至終,我們團隊一直沒變過的,就是想做出好東西。為了這個願望,我們沒少付出代價,也不計太多後果。

——節選自《姜兆寧:創業就需要一點不計後果的衝動》

“傳統行業興許藏著大生意。”

——七面創始人鄭豐光

無論創業還是就業,熱門領域總是擠破頭。你有沒有想過,人才流出的行業裡,也許反而有大機會呢?

我是製造業出身,從2000年大學畢業到精工愛普生,做了16年手機。那些年,我清晰地感受到,大陸每年畢業的優秀大學生,都去了IT、網際網路、金融等行業。

而一些髒的、累的傳統行業,很多年輕人都離它而去(笑)。比如皮革行業,在臺灣,各種國際奢侈品牌的皮鞋代工企業也面對傳承難題。

「二代」們在美國讀完書,回國只想幹金融、科技、網際網路,才不願意做鞋子。

所以我判斷,這個行業是一個人才價值的窪地。

一個從英國劍橋畢業的香港朋友,與我驚人地不謀而合。他家族做皮革貿易,他留學回來後,堅定地進入了這一行,認為中國皮革市場有大機會。與他交談後,我更堅決地在皮製品行業著手創業。

但創業方向不是拍腦袋的事兒。

要找機會市場,你得去研究。你不能腦袋一拍,就說找到了。

我的方法是,先用直覺鎖定幾個規模大的行業,然後挨個翻看該行業頭部上市公司的報表。

到底做了多少市場規模,賺了多少錢。最好去看香港的上市公司。

當時,我翻看了好幾家鞋類上市公司,其中一家把我驚呆了。1000億人民幣市值,峰谷時毛利率超過了50%,淨利潤最低也有百分之十幾,每年都賺四五十億。

另外,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買8雙鞋,而中國人只買1.8雙,那麼中國未來市場大不大?

線下考察市場也不要停。我就一直轉廣州大都市鞋城、SKP,也在深圳不同地方輪番看。

所以,你真的找到了大市場嗎?要創業,必須有資料支援,不能想當然。

——節選自《對話鄭豐光:做客戶價值,就是從心底讓顧客高興》

PART2:關於使用者需求

“從‘使用者需求’到‘產品定義’的轉化過程中,存在一個‘黑箱子’,大多數人靠的是拍腦袋。”“偽剛需會導致產品定義錯誤,後面所有的努力都在垂死掙扎。”

——米家簽字筆負責人陳克勇統計學裡有句話:“當我們做市場調研的時候,如果你的調研物件是認識的人,叫做樣板被汙染”。

當我們在做調研的時候,往往把身邊朋友的一些建議當做真的需求,其實他是在給你面子,不讓你難受,結果把你帶到坑裡去。

你假設的,不是真實的。

偽剛需會導致產品定義錯誤,還沒開幹就註定這個專案要倒了,後面所有的努力都在垂死掙扎。

今天的公司跟十幾年前做事完全不一樣,我們在做一個產品前,必須通過資料、通過陌生訪談、通過行內專業人士的建議等,把需求完完全全、很理性的調研清楚。

你不要認為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那個人,你發現了一個金礦,千萬不要這麼想。

德哥(劉德,小米集團聯合創始人)前幾年教了我們一句話:“你把現在最大量的、最好的、最經常用的產品重新設計一遍、重新定義一遍,你基本上就有八成的把握能夠成功。”

這是因為這個市場已經被驗證過了,你不要重新培育一個新的市場。

——節選自《對話陳克勇:太多人知道做減法,太少人敢於做減法》

PART3:關於產品

“產品是 1,其餘是 0。產品是最大的營銷。商業迴歸本質,要以好產品為使用者創造價值。”

“爆品思維的底層邏輯:‘發散多元'變為'收斂聚焦'。”

——智米CEO蘇峻這個時代產品創新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變化——比如,蘋果對“創新方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就是把過去的發散多元變成了收斂聚焦,最終的結果是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效率。

蘋果通過幾款產品,就達到1到2億部的年銷售量。過去我們都不敢想象,單靠一個產品能夠這樣去產生市場爆發力。

我們發現這種收斂聚焦模式,其實對創新的效率是極大的提升。

蘋果把產品演變到今天,無論是電池的全天候超長續航,還是介面的精簡,它的目的都是要把它推向“沒有任何介面”的終極目標。因為有線的牽絆,這個工具就不自由。

所以它是從以始為終,從事物的本質在考慮這個問題。所以設計師沒有任何的糾結,始終不斷地迭代下去。

聚焦型的產品創新獲得的不只是爆品,還有人才結構優化和人才培養的合理方式。

比如當我們一開始把事情想得清楚時,用很收斂的方法做產品,就好像是用針尖的方式去往一個領域裡去扎,這時大概率會獲得一個正向的反饋——產品賣得好,規模大,整個系統跑得順,員工成就感更高。

接下來我們會更聚焦,然後你就會產生更好的產品。

有一個很關鍵的資料,蘋果這家公司的工業設計團隊只有21個人,但他們是全球最優秀的工程師。他們就是一種聚焦正反饋的方法,不斷的打磨出這樣一個極高效率的團隊。

我認為實際上真正的創新的核心是抓住事物的本質,是以始為終想問題: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要的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因此,要堅持用簡單、清晰和聚焦的思路追求產品本質,爆品才有可能出現。

——節選自《智米CEO蘇峻:如何用“爆品思維”做產品創新》

“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產品上,‘慢’就是‘快‘。”

——Yeelight創始人姜兆寧

“米家LED智慧檯燈賣爆的祕籍是什麼?”

哪有祕籍,只是認真把產品做好而已。

我們仔細去觀察:在燈的立杆和燈臂連線處,有一個看上去非常精細、小巧的轉軸,要知道很多臺燈的軸是又笨又粗,並且很難穩定住,搖搖晃晃的。我們這個軸的設計專門選了膝上型電腦用的軸,裡面有十幾個元件環扣在一起。

你會覺得膝上型電腦的連線軸笨拙嗎?當然不會,我們做的燈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產品做出來以後,可以看到這個軸非常精巧,而且像筆記本一樣,可以將燈臂停留在任意一個角度,不會晃動。

燈具行業裡,好的燈只要求這個軸的壽命在2000次或是3000次,而我們要求這個軸的使用壽命在1萬次以上,是業界標準的好幾倍。

還有我們會發現它的立杆是一個圓柱形,但是在燈臂部分我們設計成了略扁些的跑道形拉伸體。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燈臂部分不延續圓柱形?

因為如果是圓的,透鏡部分就會有一段弧面,燈光打出來就會直射到使用者的眼睛,產生炫光。我們設計的燈臂不僅是扁平的,在透鏡部分還微微向裡推進去一點兒,這樣燈光就完全不會直射到眼睛,可以保護使用者的眼睛。

大家在市場上可以看到很多臺燈的燈面都是圓弧形,甚至一些所謂的護眼燈都是這樣的設計,其實這樣是做不到真正護眼的。

所以我們忍痛放棄了更漂亮的弧面設計,做成了平面。

我們的心思都花在了產品上,沒有其他套路的。

——節選自《認真做事的人,從來不焦慮》

“產品要回歸本質,守正出奇。”

——秒秒測CEO樑於陽我們做的腋下與口腔雙用體溫計,這個產品釋出不到1年的時間,現在已經照著百萬只的銷量在奔跑了。

後來我們分析為什麼這個產品賣得好,因為它特別符合「守正出奇」的概念。

棒狀體溫計和溫溼度計都是我們的拳頭產品,但這兩個都是恰恰是市面上已經有的東西,只不過市面上東西做得不夠好,我們把它做得更好一點。

市場已經教育做好了,我們用優質產品突破就很容易打爆。

這就是迴歸本質,守正出奇。

至於其他大公司小公司抄襲我們的產品,這一點我倒不擔心,我覺得小米生態鏈體系最不怕就是抄襲了。

因為抄襲的本質是要有利潤,就跟兩個人打架一樣,我先拿板磚拍的自己都流血了,別人都怕了,誰還敢跟你幹。

——節選自《秒秒測樑於陽:戰略是打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並不是從頭到尾重新做一遍,

才叫‘產品創新’。”

——智米CEO蘇峻

並不是把產品從頭到尾重新做一遍,才叫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絕不等同於“技術創新”,而是整合多種創新方式,將這些方式充分融於一款產品,最終實現產品體驗的質變。

創新最大的核心就是組合,即資源的再組合、再配置。

絕不是說我這個企業有十萬人,所有的東西都是我自己幹,這不叫核心技術。有些低端技術和業務甚至是歷史包袱,企業還想甩掉呢。

就是在你的「能力圈」裡面做事,做好你最擅長的事。

“能力圈”是以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堅守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裡,是這麼解釋的:

“你不需要成為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不需要很多。你只需要能夠評估你能力範圍內的公司……能力圈的大小不是關鍵,而了解它的邊界則至關重要。”

不懂不會讓你輸。

——節選自《對話智米蘇峻:孤獨是創業者的宿命》

“初創公司活下來,就靠產品口碑。”

——七面創始人鄭豐光

今年小米生態鏈家宴,小平總(雲米CEO陳小平)說,“產品是CEO的一把手工程。”接著顏主席(小米品質委員會主席)也說,“品質也是一把手工程。”

所以我臨時改掉了演講詞,我說:產品+品質,就是七面活下來的基因——產品有前後左右上下6個面,而第7面就是內涵、品質。

皮鞋傳達的,是中華文化中一直都有的儀式感。近些年,我在華強北這些地方創業,著裝慢慢沒那麼精緻了,但穿鞋,我還是不妥協。

在做七面之前,我創過3次業,都是做手機。做七面,我下了很大決心:找一件至少可以持續做30年的事情。

從2017年下半年到2019年,七面創立一年多,做到近5千萬營業額,廣東這邊很多公司感到不可思議。

但說句不謙虛的話,我覺得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這個成績很正常,而且還不算好,還存在很多問題。

——節選自《對話鄭豐光:做客戶價值,就是從心底讓顧客高興》

PART4:關於供應鏈

“供應鏈遠比你想得更重要。產品成功的光環,掩蓋不了卓越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的貢獻。”

“從物流箱上找代工廠,

被忽視的小細節恰恰是大機會。”

——智米CEO蘇峻

做硬體,供應鏈很重要,但好的代工廠都在水下面,那怎麼找?

真理都藏在細節裡。

比如我們找代工廠時,在公開資訊里根本搜不到,最後是在某一個物流箱上看到了這個企業名字才找到。

要不是行業專家,要不是注重細節,誰能想到在物流箱上找資訊?

我們當時鉚住了就找這一家,我們看重的是它在這個領域裡的核心能力。

別人不是不能做,而是我們找了別人做,很可能讓專案延期。但是這個工廠做,大概率能一次成功,能保證我們在當年上市。

在當年上市和第二年上市發展格局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個時代,速度真的是最重要的維度。

——節選自《對話智米蘇峻:孤獨是創業者的宿命》

“創始人不懂財務和供應鏈是大災難。”

——秒秒測CEO樑於陽對於很多的技術團隊都會遇到一個通病,就是創始人不太懂財務,又不懂供應鏈。

創始人不懂財務挺可怕的。

比如說我在B輪之前都活的挺有滋有味,你產品並不多,手裡又有錢,很多東西不用關心,一旦開始大量發產品了,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現金流特別重要。

但當你不懂財務的時候,恰巧又不懂供應鏈,對於做硬體的團隊來說,可能是一個災難。

成功其實特別難複製,每個公司它成功都是有它特有背景,但是死都死在那幾個原因上,團隊崩了、資金斷了等等。

在供應鏈裡面有一個名詞叫「鞭子效應」(Bullwhip Effect),它的基本思想是:

“需求資訊的不真實性會沿著供應鏈逆流而上,會產生逐級放大的現象。當到供應商那裡時,需求資訊和實際顧客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偏差。”

當你產品好賣,一旦出現缺貨風險,經銷商就會增加定單,怕他們沒有貨,那麼就會造成假象,好像我們這個需求很旺盛。等你貨一齊全,他們又不要那麼多,一下子庫存又高了。

我們曾經發生過這種事情。大幾百萬的庫存,這是很可怕的。

怎麼想辦法控制呢?

第一,小米集採可以幫我們拿到好的價格,還有好的賬期;

第二,緊收慢付(要想辦法延長供應商賬期,而誰欠我的錢早早要回來)。

其實特簡單,只是執行的有多深刻,看功力了。

——節選自《秒秒測樑於陽:戰略是打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PART5:關於品牌

“差異化生存是品牌唯一的生存方式。”

“產品創新的核心價值鏈,

在於‘產品創新’可以‘塑造品牌’。”

——智米CEO蘇峻

消費品牌是國家形象的代名詞,它不僅是一個消費需求,也是一個國家崛起的巨大剛性需求。

我特別喜歡索尼這個品牌,我看了一下它的發展歷程,讀過所有關於它的書和文獻。它從1955年一直到現在,這個品牌價值的建立是通過一件一件去創新的產品線。

產品創新的核心價值鏈在於產品創新可以塑造品牌,產生價值回饋,推動企業增長,更重要的是持續產品創新,推動品牌進入平流層,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

我們知道飛機在起飛和降落的過程,實際上是消耗巨大,當它達到一個高度之後,就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保持在平流層平穩飛行。

企業也一樣,當你跟使用者建立品牌信念時,你的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就會加強。

——節選自《智米CEO蘇峻:如何用“爆品思維”做產品創新》

PART6:關於渠道

“絕對完美的渠道是不存在的,適合自己的才是完美的。新零售渠道千變萬化,離不開人貨場關係的重新組配。”

“要敢於開放,要找到最好的平臺,

真的把你當做客戶的平臺。”

——米家簽字筆負責人陳克勇私域流量越來越重要,很多初創團隊產品很好,但賣不出去貨,就是因為觸達不到自己的使用者群。

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怎麼用最小成本,最大化的去獲取這些流量呢?

要敢於開放,要找到最好的平臺,真的把你當做客戶的平臺。

現在整個電商都出現了寡頭壟斷,新團隊、新品牌,很難到一些大流量的平臺銷售,就算進去也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我看到很多平臺店大欺客,他把商品方當做一個被剝削的物件,而不是自己的戰略合作者。

優秀的產品團隊,是頭奶牛,是給平臺貢獻資源、貢獻競爭力的。雙方應該是同一個陣容裡面,而不是對立面。

電商平臺本質上就是兩個事情,產品是否有足夠競爭力、流量成本是否夠低。

產品和流量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流量有產品不行,有流量沒有產品也不行。

“賣不好是渠道問題,更是產品問題。”

——米家簽字筆負責人陳克勇

很多人跟我抱怨說產品沒地方賣,沒有定單,你能不能幫我賣,我過來一看,產品一般。

今天不是沒有渠道,相反,渠道太豐富了,賣不出去其實(可能)是因為產品一般。

或者是產品確實好,可是你的供應鏈管控能力有限,你採用的技術方案、解決方案成本過高,使產品價格沒辦法滿足市場需求。

成本失控之後你的產品定價權就喪失了,一旦喪失定價權你幾乎就沒有機會了。

小米生態鏈內部有一句話叫做“殺雞用牛刀”,就是找高手來幹活。我加了兩個牛刀,叫三把牛刀。

第一把牛刀是“人”。

“產品如人,人如產品”。你只有找到高手,你才能做到好的產品。

第二把牛刀是“供應鏈”。

為什麼我們以前供應鏈老會失誤呢,因為老是想找一個價格比較低的,結果他各種修模、改模,改到模具壞了,銷售季節過去了,產品都沒出來。

所以供應鏈我建議一定要找行內排前三的供應商,因為他們豐富的生產管理的經驗會讓你少踩很多坑。

表面上看成本有可能會高一點,可是綜合來看,成本更小。

第三把刀是“渠道”。

一個好的產品不要東拿去賣賣,西拿去賣賣,一定要找一個最大的、效果最好的平臺賣,這樣有巨大的品牌背書,曝光量也巨大。

等你在這個好平臺上賣爆了,你再去其他平臺賣,大家都搶著要。

如果以前有像“穀倉”這樣的平臺,幫助大家給一些產品創業的方法論、科學理念,我有一個完整的做產品的思維模型或者路徑,我就可以少踩很多坑。

——節選自《對話陳克勇:太多人知道做減法,太少人敢於做減法》

PART7:關於如何避坑

"所有人的核心都是活下來,打持久戰。創業者首先要內心強大。"

“即使面對不確定的環境,

也要大膽前行,不畏手腳。”

——雲米CEO陳小平我們都知道最近經濟形勢不太好。分享幾點個人建議:

第一點建議,一定要回到企業的基本邏輯,商業模式回到產品創新和經營效率等基本邏輯上,迴歸基本價值。

不管千變萬變,不管是用網際網路的外衣還是傳統企業的外衣,企業的基本邏輯永遠不會變。

第二點建議,提高你對複雜環境的預判和洞察能力,不斷調整商業方向和趨勢判斷,盡求對未來趨勢的穿透。

為什麼創業是九死一生?

這個「九」,大都因為對未來沒有看透。

第三點建議,即使面對不確定的環境,也要大膽前行,不畏手腳,積極探索業務方向和模式的突破。

“創業是停不下來的。業務方向的探索,跟環境沒關係,但要做到“春江水暖鴨先知”。

——節選自《對話雲米陳小平:是否敢於否定自己,決定了你的上限》

“單品突破、輕模式、手中要有糧。”

——米家簽字筆負責人陳克勇

第一、單品突破,做爆品。

做多未必會賣很多,做多未必會賺很多。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定是打單品爆款,基本上這也成為了主流價值觀,大家都要做爆品,要做爆品就要有做爆品的方法論,要有做爆品的思維。

我們產品不要做那麼多,不要一下場就做一堆產品,要把單品打造好,因為一個單品佔用的資源少。

第二、提高效率,首先要輕模式。

初創公司絕對不能一下來就做重度模式,做重度模式會把你有限的人力、有限的資金全部變成「死錢」、「死人」,輕模式會讓效率提高。

等到公司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往重模式的方向發展,因為模式越重壁壘越高,競爭同行不容易進攻你。

第三、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

千萬不要等到今天沒錢賺了再去找錢,一定要讓自己有五到十個月的現金儲備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你要快速獲得新的契機,否則你會餓死。

一些不能夠帶來盈利的或者讓資本不能流通的專案,儘快轉移出去,把精力和資源集中到你能做到的那個專案上。

——節選自《對話陳克勇:太多人知道做減法,太少人敢於做減法》

最新評論
  • 1 #

    深度好文,每一個字都值得細細品味。檯燈,簽字筆,手機,溫溼度計,WiFi增強都深度使用。結合文章對小米各產品線定位及背後邏輯,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才是網際網路公司該有的樣子,資深米粉養成中。

  • 2 #

    小米繼續加油,期待你萬眾矚目的一天

  • 3 #

    一文讀懂小米生態鏈

  • 4 #

    2019年度盤點!小米生態鏈企業做爆品經驗一文讀懂(近萬字總結)

  • 5 #

    特別喜歡有品的產品,顏值、品質都非常好

  • 6 #

    感動人心,價格厚道,以好產品為使用者創造價值

  • 7 #

    高階產品福斯化,服務全球消費者。永遠熱愛小米!

  • 8 #

    米家出品,必屬精品

  • 9 #

    小米的成功是因為對手太亂 只適合做代工

  • 10 #

    感動人心 價格厚道小米加油

  • 11 #

    小米在前年送了我一隻米家簽名筆紀念版,免費的不要錢,現在我轉送給我妹了

  • 12 #

    產品都是別人的,小米有什麼精力做那麼多設計,哪個行業利潤高,供應鏈成熟就做哪個而已,看過去便宜,過兩年售後都不知道找哪裡,跟那個樂視電視一樣,

  • 13 #

    小米家用電器夠時間會自動壞,充電寶不夠稱,空調、電視三四年要維修品質差。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中國富豪首超美國!2019財富報告為你揭祕國人財富來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