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早上翻閱公眾號,發現大家像是商量好了,不約而同的推送了拼多多股價大跌的訊息。科技菌感到很疑惑,拼多多做了什麼?雙十一黃崢不是還用了百億補貼來增加營收嗎?市場怎麼突然就看衰拼多多了?

翻開新聞一看,“罪魁禍首”是拼多多的三季度財報。三季度拼多多營收為75.14億元人民幣,略高於市場預期的74.85億元;但淨虧損由去年同期的10.98億元拉大到23.35億元人民幣,遠高於市場預期淨虧損12.22億元。

2倍於預期的淨虧損,難怪昨天拼多多股價應聲大跌近23%,收盤之後拼多多的股價停在了31.4美元,市值跌落到了365億美元,這創下它IPO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目前拼多多的市值排名回落到了第七名,遙想拼多多的市值最高時曾經超過京東排名第四,想來黃崢心裡也是委屈的。

世界上最大的遺憾是什麼?肯定有一條是付出沒有回報。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真金白銀的投了100億,結果不僅沒濺起來水花,魚的產量還減少了,你說氣人不氣人?

拼多多失利的原因在哪呢?

首先黃崢高看了補貼的力量,同時他又低看了補貼的力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管是電商平臺還是使用者,在意的始終是一個有利可圖。平臺想賺錢,使用者想佔便宜,兩者本身就是矛盾的組合體,平臺上最終商品的價格需要慎之又慎,才能讓平臺賺錢和使用者佔便宜之間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一味靠補貼吸引流量並不長久,因為被低價吸引來的那部分使用者對商品價格有著非常高的敏感性,他能被你吸引,有一天當別的平臺價格更低時,他也同樣會被別的平臺吸引。

創業畢竟不是做善事,任何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都是耍流氓。補貼只是一種非常時期的手段,並不能成為常態,錢終究是會被燒光的。ofo屍骨未寒,補貼一事不是更加應該引以為戒嗎?

其次人們並沒有改變對拼多多的刻板印象。

雙11期間,加上補貼之後拼多多上iphone 11一度只要4699元,iphone 11 Pro Max也只要8099元。但是最終拼多多平臺上iphone的銷量是多少呢?黃崢在雙11後的公開信上給出了具體數額:40萬。

這個數額很多嗎?科技菌打開了京東,雖然無法得知具體銷量,但是憑藉超過70W的評價,不難算出,京東上銷售iphone 11系列產品肯定是要超過70W+的。

那麼京東賣iphone絕對是要超過拼多多的。就算黃崢極有誠意用上百億的補貼來吸引使用者來拼多多買iphone,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使用者就是不買賬呢?

根源還是在大部分人對拼多多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假冒偽劣商品”上。

本著“有便宜大家一起佔”的普惠思想,雙11之前科技菌就開始告訴科技菌的親朋好友,拼多多上買iphone最便宜。

然而沒有一個人買賬。父母輩覺得買iphone太貴,不如買個榮耀;同齡人又覺得拼多多太low,說不定還會買到假貨,得不償失,不如在多花點錢在京東上買。連平常最愛“薅羊毛”的閨蜜也不願意在拼多多上買iphone,她告訴科技菌早就拉黑了拼多多,因為踩過太多雷。

可見沒有好的使用者體驗,才是黃崢應該反思且改進的地方。補貼只是一個助推器,如果根系不紮好,澆水再多,還是開不出美麗的花朵。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枉顧監管募資千萬,Gate交易所仍積極主導IEO虛擬貨幣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