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1月19至20日,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專場舉行,兩院院士、高校校長、航天專家、航天領域龍頭企業等百餘代表與會。

現場,武漢新洲區政府與航天智慧新州智慧交通專案、“行雲工程”產業園專案、5G光通訊產業園專案等50個專案簽約,簽約總金額1056.6億元。

專案以商業航天類為主,包括部分智慧製造、新材料、現代服務業。其中,“行雲工程”產業園承建和運營中國首個天基物聯網專案,計劃在2023年建成由80顆低軌通訊衛星組成的天基物聯網資訊服務系統,實現全球範圍內各種資訊節點的實時傳輸;奈米超細金屬粉體材料研發中心掌握的奈米金屬材料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在國內具有成本控制好,產能高且無汙染等優勢,投產後有望打破奈米粉體的關鍵製備工藝和技術被歐美日等國大型公司壟斷的局面。

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於2016年8月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定位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航天產業新城。目前,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中火箭產業園(一期)綜合廠房已建設完成,計劃於12月份投入使用;衛星產業園全速建設,計劃明年投入使用。行雲工程簽約基地後,加上此前已落地的“虹雲工程”,“兩朵雲”工程的實施,將一定程度補齊武漢在衛星星座領域的短板。

活動現場,“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人才創新創業聯盟”正式揭牌成立,為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形成良好競合環境,積極助力“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打造。

“基地配套設施完善,有良好的產業氛圍,有利於人才引進, 科技攻關與產學研合作。”武漢工程大學教授、武漢市格勒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姜興茂表示。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聯席Quattroporte趙鴻靖表示,華夏幸福將著力推動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落位,完善城市全功能形態。

相關閱讀

人才,航天產業的“火箭助推器”

19日至20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專場上,兩院院士、高校校長、航天專家、航天領域龍頭企業等百餘高階創新人才,縱論武漢航天產業發展。

高階人才引領

武漢掘金太空經濟

當前,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在3300億美元之上,最先開展航天商業化的美國,過去5年,衛星產業每年為美國貢獻近千億美元。至去年底,中國已有超過60家民營企業涉足商業航天,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航天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元。

“商業航天是未來航天發展的主流模式,SpaceX公司埃隆馬斯克主導發射的獵鷹號可回收式運載火箭,就是商業航天取得領先優勢的例證。”華高萊斯顧問機構負責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治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忠表示,武漢有著完善的工業、科教、科研、人才體系,武漢發展商業航天的本質,就是進一步發揮其城市魅力,對城市產業資源做系統整合。

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姚穆等17個招才引智專案同時簽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涉及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智慧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將通過設立院士工作站、開展校地合作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航天產業發展。

“吸引來、服務好人才,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表示,航天科技是一系列頂尖技術的整合,要發展航天產業,必須聚集一系列高階人才,希望武漢進一步加強人才引進力度。

高校人才齊聚

武漢亟待後發超越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於2016年8月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定位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航天產業新城。與國內上海、西安兩大航天基地相比,武漢國家航天基地重點在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商業航天。

“發展商業航天,高階人才重要,基礎人才也一樣不可或缺。”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利稱,武漢發展商業航天較晚,與上海、西安兩大航天產業基地以及航天人才齊聚的北京相比,人才依舊欠缺。值得欣慰的是,本地重點高校已開始加強商業航天的科研應用:2017年,武漢大學成立宇航研究院;2015年,華中科技大學成立航天航空學院,將貢獻一大批航天產業人才,對武漢商業航天的發展是極大的利好訊息。今年,航天行雲加大了在武漢的招聘力度,目前已與23名校招生籤協議,全都是211院校的碩士以上學歷,武漢本地院校畢業生佔比35%。

中航飛天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陳明洋表示,中國正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武漢高校、人才聚集,有巨大的後發優勢,院士、專家等一大批高階人才落戶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將帶動武漢航天人才的集聚,推動武漢航天產業發展。

資智回漢活動現場,“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人才創新創業聯盟”也正式揭牌成立,為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形成良好競合環境,積極助力“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打造。

以產興城,以城帶產。新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成果外,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還不斷健全基礎公共設施配套,完善人居環境,人才公寓、航天公園、園區環線道路等均已完工,將打造成配套優質、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近日,新洲區還發布“人才新政”,集聚各類優秀人才,對航空航天、智慧製造、節能環保等重點產業領域的領軍人才,可給予300-3000萬元的綜合資助以及融資扶持、平臺支撐、人才服務等全鏈條政策支援,助推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發展。(湖北日報)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11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下調99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