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馬雲在上海外灘金融會議失言之後,人民網發文“是時代的馬雲,不是馬雲的時代”,整個阿里系開始了今年的水逆之路。
先是螞蟻金服上市被按了暫停鍵,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將約談螞蟻集團,同時馬雲一手創辦的湖畔大學目前多個分校程序受阻。
然後是遭遇反壟斷調查,市場監管總局調查組執法人員進駐阿里。
曾經親切喊“馬爸爸”的人開始追著這位曾經的首富罵,媒體也跟著一頓狂踩,阿里被說的一無是處,好像馬雲和阿里都已經被“社會性死亡”了。
牆倒眾人推的力量確實強大,不過對於沒貨在手的投資人來說,這個時候應該保持冷靜,不要跌進幸災樂禍的心態,因為阿里的這一跌,也許就是難得的投資機會。 我們不妨思考幾個問題。 這次阿里要倒閉了嗎?領導是想要阿里倒閉嗎?阿里競爭力還在嗎?阿里有沒有未來? 歷史上,曾經有很多偉大的公司也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和挫折,最後憑藉卓越的競爭力走出困境。 而真正的投資大師,也要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時候下注,才能有超額收益,我們不妨看看以前偉大公司都是如何走出泥潭的。
一.茅臺遇上限制“三公消費” 最近白酒板塊非常火熱,段子橫飛,“醬香型科技才是全世界都學不走的真科技”。 每一次白酒板塊的回撥幾乎都是上車機會,沒買白酒的人除了後悔就是罵白酒誤國,罵買白酒的人誤國。 某天一發狠上了車以後除了真香就是不想也不敢下車,然後再也不罵白酒了,笑看那些曾經罵白酒的戰友,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 白酒龍頭茅臺現在市值接近2.4萬億,給人的印象就是每年除了漲也沒有其他的選項,買就對了。 但其實在2012年,茅臺也是遇到過大危機的。 2012年國家限制政府人員“三公消費”(也是政策風險),作為高檔白酒龍頭,公務宴請送禮必不可少的茅臺,首當其衝。一週能有數十篇黑茅臺的文章,茅臺股價從2012年中一路下跌直至2014年初的86.38元/股。 那段時間可能是真正的全國都在罵“白酒誤國”的日子,雖然出廠價未變,但是零售價跌破1000,只比出廠價略高一些。 此後茅臺轉型加強民間消費的推廣和渠道建設,並且在茅臺零售價從2000多元跌破1000元期間仍然牢牢把控中國酒業的領軍者地位,最後迎來了民間消費的崛起。 強大的品牌力使茅臺即使在面對行業困難的時候,所有人包括黑茅臺的,依舊知道茅臺是第一白酒。 當不再需要“三公消費”,真正從市場拼搏而出之後,茅臺便開始了一騎絕塵之路,無論其他行業如何顛簸,“皆利好茅臺”。從2014年底部上來至今漲幅超過20倍,即使你沒抄到最底部,差不多半山腰的位置,也基本有17-18倍。這就是茅臺的黃金坑。
二.騰訊和遊戲版號茅臺之後,2018年是黑天鵝最多的一年,除了貿易戰的影響,多個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比如說民促法送審稿帶崩了教育股股價,比如說洩密門對Facebook的影響,但Facebook是美股,這次就不多說了。而最明顯的黑天鵝,莫過於我國暫停發放遊戲版號。(又是政策風險) 當時的遊戲公司藉著手遊的東風,業績扶搖直上,特別是港股的騰訊,憑藉爆款《王者榮耀》日賺一個億,股價也從2017年的200港元出頭,直接翻倍接近500港元。 當時幾乎所有市場上頂級的投行,如高盛、中金、大摩,都給出了500港元以上的目標價。
除了騰訊,國內的遊戲龍頭,比如三七互娛、吉位元,股價也都大幅殺跌。
不過其實回顧三個利空,對騰訊的根基並沒有影響。 首先,遊戲業績環比下滑,是由於之前季度基數太高,而不是遊戲業務出現問題。 其次,南非大股東的減持,比例實際上非常小,持股比例從33.2%降至31.2%,並且承諾三年內不再減持。 最後,版號的限制,雖然短期內對遊戲行業影響比較大,但是監管層並不是想一棒打死遊戲行業,而是減少質量不好的遊戲的發行數量,讓整個行業健康發展,而這一點對製作能力強的龍頭公司,反而是利好。 但是,市場一向就是情緒的放大器,無論騰訊如何調整組織架構,如何回購股票,股價依然沒有多大的起色。一時間,所有的新聞標題都是"騰訊沒有夢想"、"誰在殺死騰訊",而當初調高騰訊評級的投行,又紛紛調低評級。
最後騰訊的股價能走出谷底,還是要等到版號重新發放,並且今年藉助疫情,遊戲業績有了較快增速,才又創下新高。站在兩年後的今天覆盤騰訊,最恐慌的時候,確實就是最應該下注的時候。 畢竟上述利空,根本沒有影響騰訊的社交核心和公司品質,騰訊依然是市場上最優秀的公司。無論市場怎麼說騰訊沒有夢想,騰訊的遊戲業務依然很強; 反而直到今天,騰訊的短影片業務依然沒有起色,雲業務也依然落後阿里,但是情緒好的時候,市場對缺點都可以視而不見。
三.總結彼得·林奇曾經總結過困境反轉股的四個不同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災難突降。 比如說公用事業股無法將鉅額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影響到財務的表現,這個時候,這些陷入困境的公司也許會在1 - 2年的時間裡下跌40% - 80%。 下跌帶來的恐慌往往會強化壞訊息本身帶來的影響。第二階段是危機管理。 進入這個階段,困境公司會透過努力來應對災難,比如說公用事業公司會削減資本開支以及採用緊縮的預算,這些舉措將會幫助公司渡過難關,但是這個階段的股價往往並不會反應這種前景的改善。第三階段是財務穩定。 公司管理層的努力,成功體現在財務報表上面,這個時候會有部分聰明錢進入,股價會有某種程度的反彈。 那些在低位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在這裡就會有不錯的回報。第四階段是大反彈階段。 市場確信公司經營得到好轉,對於公司走出困境已經達成了一致的預期,公司的股價又回到市場合理的水平,也許還會在情緒推動下,創下新高。 綜合這幾條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其實無須為了大賺一筆而匆忙買入這些困境公司的股票。 對於每一個公司,你都可以等到危機已經緩和、世界末日論者已被證明錯誤之後才買入,這樣仍然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讓你的投資增長驚人的幅度。回顧這一次阿里巴巴的事件,螞蟻金服上市打斷是第一道坎,三季度增長不給力,市場擔憂被拼多多趕上是第二道坎,最近的反壟斷調查是第三道坎。然而事實上阿里作為電商龍頭,競爭優勢仍然存在,反壟斷也不是想拍死阿里,只是樹立一個榜樣,敦促這些科技大公司繼續科技創新。阿里,茅臺,騰訊,他們的共通點是他們都遭遇到政策風險,外部環境改變導致市場失去信心,之後股價大跌。但是卻沒有損害到公司本身的優秀基因,例如茅臺的品牌力,騰訊的社交流量絕對地位,和阿里對於商業數字化的理解,因此只要公司積極去處理,核心競爭力不變,最後股價還是能回來和創新高。而大跌的時候,恰好是我們深入研究的時候,這樣等到壞訊息都出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及時的抄底了。